1981年8月24日,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的法门寺古塔,在多日的狂风暴雨后,终因支撑不住本已倾斜的塔体,其半边垮塌,而另一边则顽强的存续下来。用现如今的话来说,法门寺古塔妥妥地成了一处“危建”。

在其后的5年中,相关方在修复还是重建中反复论证,最后重建的意见占了上风。1986年陕西省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1987年春节刚过完,施工人员就进场开始清理塔基。4月,在塔基底部发现了唐地宫。随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重回人间,法门寺震撼了世界!

01 法门寺的前世今生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

法门寺真身宝塔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古印度的王子——释迦牟尼,在他涅槃250多年后,阿育王统一了古印度,晚年他皈依了佛教。为了传播佛教,阿育王将佛祖遗留下来的舍利收集起来分成八万四千份,又派诸鬼神于南阎浮提送到世界各地,并建塔供奉舍利。其中中国分到十九份,法门寺就得到其中的一份,并建塔供奉,当时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

  在唐代,法门寺30年开启一次,把佛骨迎请出来让世人瞻仰,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实早在唐以前,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就曾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时,仁寿二年右内史李敏第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七年(625年)下诏改为阿育王寺为“法门寺”。

  迎送佛指的活动在唐朝达到了高潮,法门寺更成为皇家寺院,是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之一。史载“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唐代200多年的历史中,从高宗、武后、中宗再到后来的懿宗和僖宗,都笃信佛教,法门寺佛塔也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公元873年,唐代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从法门寺地宫请出佛骨迎到长安的皇宫中进行供奉,而这一次也成为最后一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礼佛仪式还没有结束,唐懿宗就突然病逝。即位的皇帝唐僖宗年仅十二岁,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归送佛骨回到法门寺。公元874年,伴随着诵经声,佛指舍利连同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被封入了地宫,并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持续了240年的迎送佛骨活动,随着地宫的封闭,连同供奉的稀世珍宝和佛指舍利本身,被永远地尘封在了地宫深处。在其后的1000年中,佛骨舍利便成了谜一样的存在。

  到了宋代,法门寺保留了其在唐代时皇家寺院的恢弘气势,宋徽宗更是亲笔题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上。金人也刻“诗碑”对法门寺佛塔进行赞赏:“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时期,法门寺逐渐走向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年),原先建筑的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地方绅士捐资修塔,历时三十年建成。新建的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佛塔因地震倾斜开裂。此后虽经整修,但塔身始终未能归正。

1981年8月的一场暴风雨,致法门寺佛塔的东北部坍塌,而西南角依然伫立,塔内文物纷纷跌落地面。佛塔的坍塌,对佛塔是一场灾难,而对考古学家来说,却给了他们一次揭开法门寺佛塔神秘面纱的机会。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

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传说中供奉着佛祖释伽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竞从中轴裂开,其中的一半轰然倒塌了。

02 发现唐代地宫

据参与发掘的相关人员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1987年4月3日,现场工作人员无意间在浮土下面竟然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后来才证实,这是地宫的藻井盖板),石板上面还刻有一尊雄狮浮雕。考古队员立刻赶到白玉石旁,小心推开放在旁边的碎石板,一个狭小幽深的洞口出现在大家眼前。朝里一看,金碧辉煌,莫非传说中的佛骨舍利就隐藏于此?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3)

法门寺塔基遗址

  其后,考古人员在塔基正南方14米的地方发现了进入地宫的甬道口。在挖掘出19级青石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紧接着,考古人员巧妙地将石门上面的铁锁打开,这把锁因年代久远,早已锈蚀。

  4月9日,地宫第一道门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扑鼻的霉味以及石门后面铺着厚厚一层钱币的长长的甬道。这些铺在地上的钱币加起来一共有2万多枚,其中13枚是由玳瑁制成的纪念币。这也是中国钱币考古的首次发现。往里走有一段幽暗的隧道,隧道四周是由黑色大理石拼贴而成的墙壁和地板。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4)

地宫甬道中铺满了钱币

隧道的尽头,两块黑色大理石材质的石碑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手电光的照射下,工作人员发现一块碑文上记载了从阿育王分送舍利贡于法门寺,到后来中国历朝历代特别是唐朝皇帝供奉佛指舍利的盛况;另外一块碑文上则记录了为供奉佛指舍利所捐赠物品的名称、数量以及捐赠者的名字。从碑文上所记录的文字来看,传说中神秘的佛指舍利以及供奉它的奇珍异宝是确切存在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5)

“衣物帐”碑(局部)

在挖掘法门寺地宫时,考古队还遇到了一件不解的事:那就是地宫大门门头上,刻着十几行不知名的文字,歪歪扭扭的,既不像汉字,也不像其他已知文字。有人猜可能是梵文,但很快被懂梵文的学者否认,又有人说是一种象形文字,但也没能看出它们的意思。后来有人说,这可能是建造地宫的法师刻下的某种咒语,为了保护地宫不被侵扰,这些奇特的符号至今未能破解。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6)

至今不为人知的神秘符号

03、大唐地宫中究竟有哪些国宝?

1987年4月3日发现法门寺唐代地宫,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宝藏——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后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养曼茶罗世界以及数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绝代珍宝得以面世,这批文物包括: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组)金银器;首次发现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上千件荟萃唐代丝织工艺的丝(金)织物,其中包括武则天等唐皇帝后绣裙、服饰等均是稀世珍宝。

(1)佛祖指骨舍利现身 

地宫中发现的国宝,价值最大的,无疑是释迦牟尼的佛指舍利。

地宫打开后,考古学家先后在八重宝函、汉白玉双檐灵帐、秘龛和阿育王塔中发现了4枚佛指舍利。经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鉴定,秘龛内地为灵骨(左手中指),即佛祖真身,其余三枚为“影骨”。

说了半天,先科普一下什么是“舍利”。舍利是梵语śarīra,意为骨身或遗骨。相传为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泛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教认为,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影骨”是“灵骨”的仿制品,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灵骨)的寻找确认还是费了一点周折。地宫的清理工作接近尾声时,最后只剩下前室的阿育王塔、中室的汉白玉灵帐以及后室的一个用丝绸包裹着的大包裹还未打开。

置于后室的大包裹的结已经炭化,考古人员足足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才把它解开。解开后一个耀眼夺目的宝函露了出来,宝函层层相套,一共套了8层,最外面的是檀香木的,早已腐朽,接下来依次是金、银、玉、珍珠等。而在宝函的最里面放着一座金光闪闪的纯金四门小塔,小塔中供奉着一枚舍利。起初,工作人员以为这个铁函就是佛指舍利,但经过仔细鉴定,发现这枚舍利是玉质的,不是真正的灵骨。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7)

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由于最外面的腐朽损坏,现在只能看到七个。

就在人们失望之时,一名考古工作人员在已经清理空的地宫后室的一个角落发现有片松动的浮土。待把浮土挖开,一个密龛露了出来,密龛中间放有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个铁函。为了慎重期间,考古专家利用X光机对其进行扫描,发现铁函内确实存有异物。其后,考古专家打开铁函,里面仍然是一层套一层的结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颗水晶珠,下面是一个被丝绸包裹的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还有一个玉棺。待揭开玉棺棺盖,玉棺里面又是一枚舍利。经考证,这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跟志文碑上记载的相吻合:中间有纹,纹并不彻。

历经波折,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的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身。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8)

盛放真身舍利的第二重宝匣: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9)

盛放真身舍利的第四重宝匣:嵌宝石水晶椁子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0)

白玉棺,棺体小巧,通体以白玉琢磨而成,工艺非常精致。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静躺在其内。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1)

图中左数第三枚为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其余三枚是“影骨”。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2)

佛祖灵骨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在这之后,考古工作人员又分别从位于中室的汉白玉灵帐和位于前室的阿育王塔中发现了两枚玉质的佛骨。如此一来,地宫内总共发现了一骨三玉四枚佛指舍利。消息一经发布,瞬间震惊了整个佛教界,因为截至目前,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确认的仅此一枚。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3)

藏于地宫中室的汉白玉灵帐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4)

位于地宫前室的阿育王塔,塔身高80公分,四面有精美的浮雕,塔身塔座均完好无损。

佛祖真身舍利当时被分散到世界各处供奉后,绝大部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所终。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从北魏时期就有记载,它的真实性、唯一性奠定了其在佛教界无可比拟的地位。

(2)秘色瓷问世,破解中国陶瓷千年之谜

当考古学家走进地宫时,首先看到的并不是佛指舍利,而是满地的铜钱、金银宝器和丝织衣物。据统计,除佛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颗),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件19项,丝织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2万多枚铜钱。

秘色瓷分黄釉和青釉两种,黄釉平脱出现于盛唐,产地至今是谜;青釉在晚唐时期出现,属于越窑青瓷的一种,专为皇家烧制,数量极少。宋代以后秘色瓷烧制艺术逐渐失传,这种被唐代诗人陆龟蒙形容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精美瓷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至于当后人再看到唐宋古籍中关于秘色瓷的记载时,已不知道它为何物。

直到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地宫的“衣物帐”碑上看到了对秘色瓷的明确记录——“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并在文物中找出了这13件宝贵的瓷器以及一件也被认定为是秘色瓷的八棱瓶,失踪千年的秘色瓷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5)

秘色瓷八棱瓶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6)

秘色瓷盘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7)

秘色瓷盘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8)

秘色瓷盘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19)

盖在秘色瓷包裹上的银风炉,因为有了它的保护,这些珍贵而脆弱的秘色瓷,在千年之后仍能呈现在世人面前。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成果,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随后,考古学家发现在吴越钱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陈国公主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皇室墓葬中都有秘色瓷出土。近年来,青釉秘色瓷的烧制技术也逐步被恢复掌握,秘色瓷将获得“重生”。

(3)华美琉璃,见证古丝路文明繁荣

在法门寺地宫众多出土文物中,有20件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它们随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由遥远的西方传入中国。

考古学家们发现,这20件琉璃器中,有近三分之二属于典型的伊斯兰琉璃器,有2个瓶子和2个直筒杯混合着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的风格,还有1组茶盏茶托和2个浅色圈足盘是中国样式。其中,中式风格的琉璃器应是专门针对唐人喜好而定制生产的,可见当时东西方贸易往来已相当频繁。

这些琉璃器中,有6件早于僖宗时期,14件属于唐僖宗供奉,这些充满异域风格的琉璃器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被当时的皇室供奉到佛教寺院中,这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不同文化间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交流和融合。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0)

银棱髹(xiū)漆平脱鎏金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1)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2)

法门寺出土的琉璃盘。

(4)其它国宝,交相辉映

地宫中装着半个盛唐,此话一点不假。除以上国宝外,地宫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丝质品。由于丝绸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这种织物称为簇金绣。簇金绣的珍贵之处,主要是它保护的完好如新,其二是做工精巧,它的质地是罗,上面的花纹全都是金丝绣的,这种金丝可不是一般的金丝,它首先用纯金丝在胎线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缠绕上去,如果说中间的胎线为一米,那么金丝要缠3000转。织物就是用这种复合线来织花纹的,这种簇金绣上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只有6丝,6丝就是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唐代,织金锦工艺精湛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地宫中还发现有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这种织品制成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3)

簇金绣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4)

簇金绣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zàn)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5)

地宫中出土的茶碾等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还有一件鎏金双拢12环的锡杖。名为锡,其实它并不是锡做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是以声来命名的。这枚锡杖全长1.96米,重2390克,用了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代表锡杖级别高低的属于杖首轮和鼓的多少,桃子形状的叫鼓,这个锡杖总共有四个鼓,每个鼓上套了3个环,4鼓12环。4鼓12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12因缘,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这种级别的锡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6)

锡杖

还有这件纯金龟盒,是唐太宗专门用来存放茶叶的,据说存放在里面的茶叶,会变得香气扑鼻。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7)

龟盒

这件是金银丝结条笼子,由唐朝最顶级的十二个工匠,采用金丝和银丝手工编制而成。上面还纹了十二只金鸟,寓意大唐国运腾飞。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8)

金银丝结条笼子

这件是黄金自暖杯,据说倒入美酒就会散发出热气。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29)

黄金自暖杯

这个是鸳鸯金花大银盆,据说是武则天常用的供佛用品。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30)

鸳鸯金花大银盆

还有这件,名字叫银芙蕖,通高41.0厘米,重535克。用银筋作茎、座,银箔作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分三层,计十六瓣;中部分生出三支茎:一支为莲蕾,其余二支为翻卷的荷叶,是唐代金银工艺品的佳作。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31)

银芙蕖

这件是鎏金银香囊,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无论香囊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这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32)

鎏金银香囊

04 写在后面的话

如今,在法门寺景区,高达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非常醒目,它于2009年5月9日落成,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安放着佛指舍利,由于太过珍贵,一般游客很难看到佛祖舍利。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1500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经典题材的景观小品及金色菩萨像点缀在大道两侧。大道两头分别是可容十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目前,重见天日的大唐国宝陈列在法门寺博物馆中供游人参观,这些陈列馆主要有“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密曼茶罗文化陈列”、“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和“法门寺唐代茶文化陈列”。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长期在哪展示 出现王炸级国宝(33)

高达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2009年5月落成,佛祖舍利现供奉于此塔中。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中国历史网:法门寺地宫埋藏千年的秘密

2、新华社:法门寺地宫:盛唐之光,佛国之秘

读史可以明鉴,知史可以启智。

欢迎关注“左右说历史”,欢迎阅读、观看、评论、点赞、收藏、转发,您的关注,是左右创作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