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下跪了,给不去上学的孩子。这孩子翘着腿坐在椅子上,玩着手机,根本不把跪着的妈妈当回事。
不仅如此,他还拍了妈妈下跪的照片发朋友圈:开心每一天。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妈妈膝下却如此不堪。这是妈妈的无限悲哀。
这位妈妈不值得同情。孩子年幼尚不值得骂。要责怪的,还是妈妈。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妈妈怎样才能分清爱与溺爱的不同?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妮科特曾指出: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妈妈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状态,她会淡化自己的主体性和生活节奏,来关注婴儿。这是“足够好妈妈”的姿态。随着孩子长大,妈妈对孩子的关注需要减少:
- 0-1岁,给予孩子积极关注与回应;
- 2岁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自由探索。
如果仍然像刚出生一样对待,就是过分满足与保护,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剥夺,削弱孩子成长力量。
其实,孩子在溺爱中只会停止发展。因为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动脑经想办法得到成长。可是,现在的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见他一有烦恼,要不自己焦虑慌张,要不就帮着孩子解决。
小的时候,你帮他解决,感觉自己也顺利通过。可是长大了,有了更大的麻烦,他等着你去解决,可你已经无能为力,看他会对你怎样。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过得太顺利了,缺少挫折教育。
孩子小时候因为家长溺爱而太顺利,其实是家长自己心里的毛病。一则担心酿成大事,二则对孩子的溺爱,归根结底是家长自己缺爱,想以这种方式弥补。
因此,家长应该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舍得放手,减少对孩子保护的依恋感。爱与溺爱的界限就在母亲是否依循孩子的成长特点来改变爱的姿态。
送孩子上学的另一种景象以前住在校园,有一段时间总能在周一见到一个母亲硬扯着孩子去上幼儿园。那孩子哭天喊地,但是毕竟小拗不过妈妈,被拉着抗着去了学校。听那位母亲说:孩子上的全托,周一不肯去,周五去接的时候,对幼儿园生活又还很满意。
这种情况不知道有多少妈妈经历过。心中不忍,可是没有办法:小夫妻要上班,没人照顾孩子,只好送幼儿园。但是,幼儿园尤其一些严厉的没有高素质的生活老师,会让孩子心惊胆战。记得我们同事有好几个曾经跟我说(学校幼儿园),在某一个生活老师威严下,自己孩子不时屎尿都在身上。因为在晚上图方便,她不让孩子随意起来上卫生间。
这样的孩子容易在日后变得胆小怕事,早期的负面经历可能需要很多力气才能走出阴影。
其实,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更好地规划一下:让家人帮忙,或者自己辛劳一点,只送个日托,晚上接回来。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不要那么受创伤。
面对小神兽,妈妈们不知如何反应,到底怎么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妈妈下跪的一幕,与孩子做死不上幼儿园,都是一个结果。妈妈要做的,是从源头开始努力改变。
记得不久前有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对妈妈大打出手,妈妈也是最后跪在他的面前。因为这位妈妈心有愧疚。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离婚获得孩子,但是全托付给亲戚管理,自己外出打工并重新成家生子。现在孩子大了,妈妈来接手,加以管束,孩子不听话。妈妈力不从心是理所当然。因为孩子严重欠缺母爱。他渴望母爱,可是你给的是管束。而且15岁的儿子也不再是妈妈能强力控制得了的了。
这位妈妈下跪,是良心发现自己早期没有给孩子爱。这是充满愧疚的下跪。
因此,解决方案还是爱。对于日渐长大的孩子,母亲的爱不是因为愧疚而生的弥补性爱;也不是想给孩子最好的,让他什么都赢在起跑线上的溺爱。而是发自母亲内心深处理性而无条件的爱。这种爱无需过多的言语,但是在行动中展示。更多时候,母亲的爱展示在自己对身边家人的态度中,待人接物的方式里。
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好母亲,首先需要做好自己这个人。自己沉稳、勤劳、贤惠而独立,就不会让孩子或欠缺母爱,或母爱泛滥。
所以,母亲们,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