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1)

​大家都知道一合学社是靠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起家的,但是一直以来,不二都没有用文字分享过。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对群里的观察,发现大家对很多基本概念还是不够清晰。

在阳历的新年之交不二为大家分享了关于理财的知识,那么在农历的新年之交,不二会用大概5-6篇内容帮大家梳理一下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结束和新的开始。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辩证法”,获取《唯物辩证法大纲》电子版。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2)

01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当我们辩证地去看待辩证法时,我们必然要用形而上学与它做对比。

形而上学,成体系于亚里士多德,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从其目的来看,可能很多朋友会说,“确定事物的本质”没有错啊,为什么形而上学会被批判?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3)

当我们研究一个事物时,想要探其究竟,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可行的。首先,事物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你无法说它物质上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比方说一棵树,它本身是在不断地生长的,在某个时间也许会变成木材做成家具,或者到了造纸厂成为纸浆......

当一定要去研究一个事物的本质,寻找这一研究的结论时,必然要静止地去看待事物才能进行,但这与绝对运动的世界是不符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4)

其次,当事物与外界联系时,它才有意义,而且这种联系是必然的。当一个事物与外部联系时,因为联系的形式和对象的不同,它的角色也会不同。当一棵树在自然界时,它是“地球之肺”的一部分;在木材厂看来,它是一块上好的木材;在造纸厂它是纸浆的原料......

当树孤立“存在”时,它什么都不是,甚至无法知道它是否“存在着”,甚至连“树”这一概念,都无法赋予给它。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存在”是荒谬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5)

最后,事物本身是由诸多部分组成的,形而上学所谓的“本质”其实就是事物是如何被组成的。因为联系的存在,事物的各要素才能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形而上学这一研究方法下,必然会将事物的整体割裂开。

研究一棵树,把它拆成树干、树皮、树叶.....,再往下拆成纤维,然后分子-原子......无穷无尽。

再有,因为忽略了联系,在研究物质构成时,也难以接近真相,因为在同一基本粒子下,不同的结构,会有不一样的形式,如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

最终,形而上学在追求事物本质的“终点”,其实是在解答另一个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物质的本质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决定了这个物质的存在”、“物质是如何存在的”;而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体系下,却走上了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路上。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6)

形而上学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导致了形而上学者必然会主张用静止、孤立、片面的方式来看待世界。

这样必然会造成结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那这个沟怎么弥补呢?只能靠主观意识来弥补,初心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形而上学,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因为绝对静止代表了“永恒”;不依附于其他事物的存在只能是“绝对存在”;寻找不可分割的物质最终只能造出诸多不存在的“存在”。所以形而上学诞生没多久,就成为了“神学”的帮凶。

那么,既然研究事物的本质不可行,那朋友们一定会说,这不就承认“不可知论”了吗?这一点不二将会在《物质论》为大家解答。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7)

从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末期(康德、黑格尔),形而上学一直占领上风。但其毕竟是有很大缺陷的一种体系,终其一生在试图重建形而上学的康德,他的继任者们在他成果的基础上最终推翻了形而上学,建立了辩证法。

这本身就一个很体现辩证法事件。

辩证法,主张用运动的、联系的、整体的看待问题。整个体系主要由:物质论--世界本源问题的回答、辩证法--研究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方法、认识论--对意识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

其中,辩证法部分包含:两个观点:联系与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还有个性与共性、整体与部分等)。

观点,表明了辩证法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方法;规律,代表了看待世界时,贯穿始终的东西;范畴,代表了辩证法的研究范围,也代表了“规律”所贯穿的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8)

02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两个流派。关于物质为什么决定意识,教科书里说的挺清楚了,不二就不再赘述。

有一句话很重要,“物质决定意识,只有在讨论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时候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个范围都是相对的”,我们来讨论一下。

当超出“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时,也就是回答“本体论”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强调任何时候绝对的物质决定论,就会陷入宿命论的泥潭。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9)

0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意识可以正确地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或是“思维和存在具有部分不同一性”,也就是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在这一部分,人们经常有一个勘误在《庄子·养生篇》里有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人类可能会灭亡,但宇宙会永恒存在。很多人拿着这句话来反对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并不是在讨论个人在有限生命内,是否可以认识世界,而是意识能否认识世界,二者有明显的不同。

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10)

如果人类灭亡,只是因为时间问题而没来得及认识世界,而并非不能认识世界。在意识的载体灭亡后,对于认识这件事--因为意识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认识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讨论可不可知就无从谈起。

庄子的这句话,更多地是在表达他的一种处事态度,并不能算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讨论范畴里。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11)

还有一些人说,因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是不可知论的。这是望文生义,未来属于未发生的事,也就是不存在,既然“认识的客体-未来事物”是不存的,那么认识本身就无从谈起。

还有借用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说既然是测不准,说明还是有不可知的事物存在的。但我们要明白,当我们观察时,粒子的状态是确定的。在我们没观察时,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并未发生联系,认识本身并不存在,讨论可不可知并无意义。

归根到底,这些都是把认识的主客体割裂开了。在认识的过程中只有主客体产生联系的时候,认识才可进行。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三个基本问题)(12)

总结: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大家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勘误的地方。主要是为了把事讲清楚,没有往深了说,用词和语言上有诸多不严谨。

本文:

1.简单论证了一下“形而上学”为什么会被批判,它所追求的“事物本质”是行不通的。

2.梳理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3.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部分,主要解释了一下“物质决定意识,只有在讨论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时候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个范围都是相对的”

4.最后,对一些支持不可知论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下回我们将进入《唯物论》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