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认为袁世凯是“窃国大盗”,但是平心而论,能在孙中山、清廷之间斡旋,最终兵不刃血地诱使清帝逊位,实现五族共和,还获得了外国列强的认可,袁世凯的能力、城府可以说是非常了得。更让人不解的是,明明是袁世凯夺了大清的江山,但末代皇帝溥仪等人却更痛恨庆亲王奕劻,认为是奕劻把大清几百年的社稷拱手让人了,对袁世凯却总是心存幻想。

袁世凯死后溥仪又上位了(溥仪宣布逊位后)(1)

清帝逊位前,皇亲贵族一直争论的焦点是“实行共和,还是君主立宪”,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是否保留帝制与尊号”。起初,袁世凯极力赞成君主立宪的,一个劲地表忠,当京城的人都在剪辫子的时候,袁世凯还高调宣扬“一定要设法保留自己的辫子”。也正是这种态度,清廷对袁世凯十分信任,认为他不会当“曹操”。

袁世凯死后溥仪又上位了(溥仪宣布逊位后)(2)

但是当袁世凯获得各方势力的支持后,态度便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成了逼迫清帝逊位的急先锋。按理说,经过这次反转后,清廷应当能认清袁世凯的本来面目,从此恩断义绝,不共戴天。但袁世凯却能在清廷的众目睽睽之下,洗白自己,让许多清廷遗老认为“袁世凯究竟不会做曹操的”,甚至还认为他能“还政于清”。之所以出现这般戏剧化的“波折”,主要是袁世凯在清廷与民众两派之间,从来就没有吐露心迹,所以没人能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袁世凯死后溥仪又上位了(溥仪宣布逊位后)(3)

首先,为了诱使隆裕太后宣布逊位,袁世凯提出了“尊号不废,岁贡优待”等条件。而且,在拟定优待条件时,耍了很多心机,给了皇室贵胄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比如,袁世凯对于“逊位”“退位”只字不提,而是改用了“辞位”一词,在古文中“辞者,暂别之谓也。”而且,袁世凯还经常公开说“对民军只可智取,不能力敌”,所以许多皇亲贵族认为袁世凯逼宫也是“智取”一部分,等时机成熟了便会还政。

袁世凯死后溥仪又上位了(溥仪宣布逊位后)(4)

另外,对于共和,袁世凯只说“办共和”,而隆裕太后的逊位诏书中,字面中也有授权袁世凯“办共和”之意,所以袁世凯一直都是谨遵隆裕太后懿旨,试办共和,一旦不合适,还是要回去像隆裕太后交差复命。

袁世凯死后溥仪又上位了(溥仪宣布逊位后)(5)

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隆裕太后逝世,袁世凯特意全国降半旗致哀,还派出大政官员前去吊唁。不仅如此,逢年过节,就连溥仪的生日,他都要派特使到紫禁城朝拜、恭贺,对于有人质问“逊帝溥仪何时搬出紫禁城”,袁世凯私底下则回应“紫禁城中有太庙,怎么可以皇上搬走?”几年过后,袁世凯甚至逐渐启用忠于清室的遗老大臣,允许这些满清遗老穿着蟒袍马褂出席祭祀等活动,所谓上行下效,京城的皇亲国戚一下子都“复活”了一般,把清朝的规矩都搬了出来。这时候,甚至溥仪都信了袁世凯迟早会还政。

袁世凯死后溥仪又上位了(溥仪宣布逊位后)(6)

溥仪大婚时,完全是按照大清的规矩,搞得相当隆重,满城风雨,袁世凯则派警察维持秩序、开路,甚至还送了贺礼。

不过,演戏总有摊牌的时候,当袁世凯决定登基自己做皇帝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尤其是溥仪,竟然吓得魂不守舍,毕竟一山不能容二虎的道理,溥仪最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