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大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个“志”一般指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因其精炼的语言,故诗歌有着极大的解读空间。在诗人心中,所见、所听、所感、所尝,总之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苏轼最经典十首 苏轼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1)

在生活中,雨是很平常的,但它却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不同的诗人,写出的雨也很不一样。关于雨,杜甫诗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秦观则写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韩愈有诗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也是因为一场雨,苏轼即兴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豪放大气,读之使人耳目一新,不愧为千古名作!

苏轼最经典十首 苏轼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一纸公文传唤进京,当时苏轼真的很害怕,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会落难到如此地步。狱中的苏轼经历了他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但生命也有一次大的跳跃,对人生有了更多更深的领悟。

苏轼最经典十首 苏轼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3)

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而这一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也是苏轼在这时起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苏轼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三月七日,心情很不错的苏轼与三两好友出游,不料风雨忽至,身旁也没雨具,好友深感狼狈,而苏轼毫不在乎,在雨中缓步而行,即兴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苏轼最经典十首 苏轼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4)

“穿林打叶声”渲染出当时雨骤风狂,而“徐行”二字生动的表现出苏轼不惧风雨,泰然处之的神情。在诗人心中,眼前的风雨让人联想到人生的坎坷挫折,这些坎坷有曾经所经历的,也有未来避免不了的,你所能做的是坦然面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豪迈大气,展现出诗人不惧风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尤其是“谁怕”二字,更是体现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豪迈之情。每每读到这一句,心潮澎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勇气。人生会有不如意,会有困难坎坷,这些你无法避免,但你可以选择坦然的面对,勇往直前。

苏轼最经典十首 苏轼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5)

词的下阕着眼于雨后的情景。微寒的春风让人感到一丝寒冷,也把酒意吹醒,山头上的斜阳已然出现,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时风雨萧瑟,归去山头斜照,但在诗人眼中,无论是晴还是雨,这都无所谓,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

这首《定风波》写出了苏轼丰富的人生体会。苏轼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一生中无论遇到多少风吹雨打,他都无惧,“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