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耄耋之年的叶嘉莹先生向建校整整100周年的南开大学捐赠了1711万元,这是她继2018年向南开大学捐赠1857万元设立“迦陵基金”之后的再次捐赠,先后两次累计捐赠3568万元,叶嘉莹的捐赠行为犹如一面镜子,每一个人从中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而我却从叶嘉莹先生联想到了她的前辈沈祖棻先生,一个曾被叶嘉莹誉为“她是一个集大成的作者”。
沈祖棻是中国现代著名女词人,国学大师吴宓曾这样评价她:“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散文大家朱自清更是直接称誉她为“现代李清照”,那么,沈祖棻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些名士大家为何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而2019年是沈祖棻诞辰110周年,仅以此文记述沈祖棻其人其事,这是一个堪比宋代李清照的现代女词人。
沈祖棻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蕊,浙江海盐人,1909年1月29日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曾祖父沈炳垣当过咸丰帝的老师,祖父沈守谦也是饱学之士,尤其精于书法,与吴昌硕、朱孝藏等名世交往密切,当年沈家在苏州大石头巷的故园,在姑苏城内也是闻名遐迩。
沈祖棻是这个书香世家的长孙女,自然备受家人关注和疼爱,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沈祖棻自幼就对古典诗词显露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沈祖棻于1930年考入位于上海的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也设在上海,但沈祖棻在商学院仅读了一年之后,就转到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入读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此时担任文学院院长的是汪东教授,其前任院长谢寿康教授奉调出任驻比利时大使。
当时中国文学系名师荟萃,胡光炜、王伯沆、吴梅、汪东、黄侃、汪辟疆等教授都是著名学者,学术氛围浓厚,是潜心做学问的好时期,由胡光炜(即胡小石)担任系主任。
中文系师生在玄武湖留影
沈祖棻转到中国文学系就读时,适逢“九.一八事变”前后,也正是中华民族遭遇危难之时,而中国文学系浓厚的文学氛围,激发了沈祖棻潜在内心的诗情,她创作了一首《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当汪东教授读到这首《浣溪沙》小令时大为惊叹,因为这首词层次分明,章法严密,能够看出作者对词律格式的精准把握,而词的意境也宏大深远,表达了对民族危难的关注与忧愁,因为“鼓鼙声”是指刚发生不久的“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其中末句“有斜阳处有春愁”成为经典名句,沈祖棻也由此赢得了“沈斜阳”的美名。
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教授
汪东教授与黄侃、钱玄同、吴承仕同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真传弟子,沈祖棻能够得到汪东的青睐和赏识之后信心倍增,遂致力于填词创作,从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共创作了500多首词,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后来被集成《涉江词》。
沈祖棻之词既不是风花雪夜的吟唱,也不是寄情于山水,更不是倾诉自己的悲与欢和情与愁,而是寄托自己对国家民族之责,面对华夏一大半国土沦陷,沈祖棻作为一个纤弱女子,竟然在词中发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家国情怀,其词之境界堪比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甚至有学者认为还要高于李清照,吟诵沈祖棻的词之后,即便不是肝肠寸断,也该是热泪盈眶。
被词坛誉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是沈祖棻在听闻“衡阳保卫战”之惨烈状况之后创作的,词曰:“乱笳鸣,叹衡阳去雁,惊认晚烽明。伊洛愁新,潇洒泪满,孤戍还失严城。忍凝想,残旗折戟,践巷陌,胡陭自纵横。浴血雄心,断肠芳字,相见来生。谁信锦官欢事,遍灯街酒市,翠盖朱缨。银幕清歌,红氍艳舞,浑似当日承平。几曾念,平芜尽处,夕阳外,犹有楚山青!欲待悲吟国殇,古调难赓。”
衡阳保卫战战场一景
沈祖棻在《一萼红》小序中写道:“守土将士誓以身殉有来生再见之语。南服英灵,锦城丝管,怆怏相对不可为怀,因赋此阙,亦长歌当哭之意也。”一个女词人如此寄情于家国情怀,歌颂中华民族优秀男儿英勇抗战,实在是难得一见,其创作的《空军颂》、《克复兰封》、《冲锋》《花圈》等词均为抗战题材,可与同时期的抗战诗人穆旦创作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一比,均都是直面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敌的里程碑式作品。
1934年秋,沈祖棻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考入同城的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第一期学生只录取了16人,其中有6名女生,每个学生各自选一课题,然后收集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学习期限一年,旨在培养高级国学专门研究人才,与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和无锡国学专修馆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沈祖棻研究班期间创作了《辩才禅师》、《马嵬驿》等一系列文学作品,有人称《辩才禅师》可与老舍著名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相媲美,沈祖棻也由此跨入民国时期著名青年女作家行列,被当时文坛誉为“江南才女”。
沈祖棻还在此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与研究班同学程千帆相知相爱,程千帆是湖南人,也是家学渊源,金陵大学毕业后考入研究班,尽管程千帆比沈祖棻小4岁,但共同的志向还是让两人走到了一起,并于1937年9月初在安徽屯溪结婚,著名书法大家沈尹默曾以“昔时赵李今程沈”之诗句,来比喻沈祖棻和程千帆夫妇为再版的李清照和赵明诚。
沈祖棻与程千帆合影
“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南京相继失陷,沈祖棻与程千帆新婚蜜月尚未度完就各自踏上了西迁流亡之路,这种乱离播迁的生活,也与李清照当年的经历颇为相似。
沈祖棻先后在流亡到重庆、雅安、乐山等地,一度以养病为主,1940年4月因腹中生瘤到成都手术,期间竟遭遇医院失火,这次劫后余生让沈祖棻惊恐不已,以致见到程千帆时夫妻抱头痛哭。
1942年夏,沈祖棻与程千帆在成都华西坝停下了流亡的脚步,被迁至华西坝的金陵大学聘为中文系副教授,开设词选课并讲授古典诗词鉴赏,沈祖棻曾遴选了五名颇具才华的学生成立了“正声诗词社”,并将学生的作品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一时风靡华西坝。
沈祖棻(前排右二)与正声诗词社成员合影
1943年秋,沈祖棻夫妇由于受中文系人事纠纷而遭到排挤,后来又因为揭发学校将政府发给教职员工的平价米高价出售而惹怒学校,夫妻俩都被金陵大学开除。
1944年秋,沈祖棻任教于华西协和大学,而程千帆则任教于国立四川大学和成都中学,1945年秋程千帆又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1946年底,沈祖棻辗转回到武昌与程千帆团聚,整个八年抗战时期,他们夫妇都是在分分合合中度过的,并都在其《涉江词》中有所反映和体现。
沈祖棻(1946年摄)
1947年底,已是大龄产妇的沈祖棻剖腹产生下了女儿程丽则,由于一块医用纱布被医生疏忽而遗留在腹腔中,导致沈祖棻备受病痛折磨而查不出病因,不得不去上海治疗,经过多次手术探查之后,最终才取出遗留腹中的纱布,身体才逐渐好转起来。
1949年春,沈祖棻将其历经劫难而保存下来的词编选结集为《涉江词》出版,引发学界好评如潮,其老师汪东曾这样评价道:“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汪东乃是文学大家,他的评价是溢美之词,还是客观公允,只有读了《涉江词》,读者才能得出自己的评价。
《涉江词》
1952年是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之年,原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了苏南师范学院,养病多年的沈祖棻也在这一年的秋天开始任教于苏南师范学院(不久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她与丈夫程千帆分居两地,各自在大学的讲坛上耕耘。
1956年6月,沈祖棻被调到武汉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其时程千帆担任中文系主任,夫妇二人结束了两地分居,开始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沈祖棻主要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古典名著选读、历代韵文选、明代戏曲研究、唐人七绝诗等课程。
沈祖棻夫妇与女儿合影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一生劫难不已的沈祖棻,又遭遇了丈夫程千帆被打成右派,这对团聚仅一年的学者夫妇,又不得不面对分离,当年的右派不是被下放劳动,就是被劳动教养,与罪犯并无明显的差别。
诗词学养深厚的沈祖棻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株连,她还能够幸运地站在讲坛上教书育人,她所开设的课程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其授课讲义甚至被奉为“经典”,后来被集成《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出版而广受好评。
《宋词鉴赏》
体弱多病的沈祖棻长期以来都是与独生女儿相依为命的,右派妻子和右派女儿的帽子长期压抑着母女俩,在歧视和鄙夷的目光中艰难度日,程千帆1975年才获得平反,这一年底沈祖棻也办理了退休,而程千帆直到1976年才获准回到武汉,尽管夫妻得以团聚,但老天爷对他们夫妇实在是太不公了,再一次让他们分离,而且是永久地分离。
沈祖棻与程千帆合影
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因车祸罹难,车祸发生在离家只有500米左右的地方,当时一家人赴宁沪探亲归来,由于司机疏忽而导致车辆撞到了电线杆上,68岁的沈祖棻再也没有能够醒来,一代杰出女词人竟以这样一种方式谢幕人生,实在是令人惋惜和嘘唏,真可谓是天妒英才也。
沈祖棻的晚年还算是幸福的,这完全源自于其外孙女早早的出生,让人生已进入暮年的她能够尽享天伦之乐,由此创作了一首名为《早早诗》的长诗:“张氏外孙女,前年尚襁褓,八月离母腹,小字为早早。生辰梅正开,学名唤春晓。一岁满地走,两岁嘴舌巧。娇小自玲珑,刚健复窈窕。长眉新月弯,美目寒星昭……”
沈祖棻夫妇与外孙女合影
这是一首颇具喜感的儿童成长诗,沈祖棻通过诸多生活细节,描述了外孙女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但凡初为人父人母者或当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人,都应该非常喜爱这首长诗,那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都能引起读者会心一笑或是美好的回忆。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读了《早早诗》之后也诗兴大发,题诗一首进行点赞:“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经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名。独爱长篇题早早,深衷浅语见童心。谁说旧瓶忌新酒,此论未公吾不凭。”
苦难和孤独是产生诗人的土壤,而沈祖棻的词大都创作于抗战时期,她是为国家和民族记录历史,这样的家国情怀能有几人,史上词家众多,而女性词家却是凤毛麟角,因此说沈祖棻为二十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女词人,也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