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一位7旬老人的家里,停放着一口棺材,上面还用大石块紧紧压着。老人时不时就要过来看一眼这口棺材,脸上一副掩饰不住的高兴。棺材不是为去世的人准备的吗?老人精神这么好为啥要在家里放棺材呢?这样不觉得晦气吗?
老人跟老伴都是快80岁的人了,家里的这口棺材也放了好几年,可看着二位老人根本不像即将离世的样子,为啥要提前把棺材买回家呢?老人说,这是当地习俗,人老了就该操心自己的后事了,她跟老伴不确定谁会先走,家里就先备着一口棺材,“谁先走了谁就住进去”。
江西省瑞昌市的李大爷家里也放着一口棺材,据李大爷讲,这口棺材在他过完50岁生日后就买了回来,如今已经过了40多个年头,家人对这口棺材已经见怪不怪了。村里还有不少人家也像他一样,老早就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在家里一放就是十几年。
这就让人有些纳闷了,只有去世的人才会用棺材,平常见到这些东西心里免不了会膈应一番。为啥李大爷他们还要提前将棺材买回来放在家里呢?这样做他们不觉得晦气吗?其实,李大爷他们做是有原因的,不但不晦气还有一定的讲究呢。
一、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认为这样可以为自己积福、长寿。老一辈的人受旧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在他们看来,棺材有“升官发财”的寓意。因为棺材还有“寿棺”的别称,提前在家里准备一副棺材,可以为子孙积福,也能让自己长寿。所以在以前的农村地区,很多老人在60岁以后就开始攒钱为自己准备棺材,而且还会把棺材放在家里,不少人小时候起夜时都有摸着棺材往前探路的经历。
二、担心给子女添加负担,提前为自己准备后事也是疼爱子女的一种表现。红白喜事是人生的两件大事,红事指的是婚礼,而白事就是葬礼。为了让逝者走得体面,多数情况下都会顶着压力办上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
而葬礼上准备的棺材,其重要性不亚于陵园的墓地。在我们农村老家,一副棺材价格最少也在四五千块左右,更别提做工精美、用料考究的棺材了。所以为了让自己走得风光,很多老人都会自己攒钱买棺材,给儿女减轻了负担,摸着自己亲手准备的棺材心里也更踏实。
三、常年独自生活、少有亲人陪伴,担心突然去世时来不及准备后事,这也反应出年老时的孤独寂寞。“留守老人”的现象在农村很常见,平时年轻人都在城市里务工,只有节假日时才会偶尔回家住两天,所以农村大多数时候都是很冷清的,看到的都是老人、孩子跟妇女。
很多老人担心自己会随时撒手人寰,会提前将棺材准备好,这样不至于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自己连个躺的地方都没有。这其实也反应出老人缺少陪伴、孤独无助,早早地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好,不给其他人添麻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想想也会感到很难受。
四、部分子女对父母不孝顺,老人这么做也是想间接教育后代。父母含辛茹苦养大子女,可等年老后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活着的时候不好好赡养父母,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刻也不能指望他们会良心发现,大彻大悟。
所以有些老人会提前为自己安排去世后的一切事物,既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也是在向不孝子女暗示,教育他们要孝顺、要懂得感恩。
从以上四点分析中不难看出,老人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材既是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这样做可以长寿积福,同时也是为子女着想,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还不忘替儿女操心,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孝顺他们呢?
中国的丧葬文化因地域、背景文化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别。那在农村地区,人们除了会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材,在丧葬仪式上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根据个人观察和网上搜集的资料整理汇总,以下几方面我们也有必要详细了解。
一、亲人去世后会停灵三天,守灵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能让猫进入灵堂。很多地方都有停灵三天的习俗,有些地方甚至会停灵七天或九天。这样做既是为了让亲属能有充足的时间为逝者料理后事,也能防止因为误判出现“假死”的情况。
遗体在停灵期间会安排关系亲近的家属晚上在灵堂守灵,负责守灵的人晚上基本上不能睡觉,而且要特别注意不能让猫进入灵堂。这背后的科学解释是,猫身上带有高达2万多伏的静电,而人去世后身上还会有余存的生物电,当猫进入灵堂后如果不小心从遗体上跳过,很可能接触到遗体刺激遗体的皮肤组织活动,出现遗体突然“坐起来”的恐怖画面。
而且猫进入灵堂后,也会四处乱窜,偷食供品不说还可能会踩踏遗体,这是对逝者极大的不尊重。所以守灵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能让猫进入灵堂,一旦发现,要立即将其赶出去。
二、逝者在刚去世或即将离开人世时,家人要为他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寿衣,且寿衣的数量为单数(上衣多,下衣少),寿衣的面料不可使用缎料。很多人以为寿衣是逝者去世以后才换上的,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在预料到老人已经时日不多后家人就会提前为其穿上崭新的寿衣。
这是因为人去世后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逐渐停止运转,身体会变得僵硬,这时来为逝者换上寿衣比较困难。所以,当预知到人即将咽气时就会有年长的人为逝者穿上寿衣,让其穿着“寿服”安然离世。
当然,寿衣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面料只能选用棉料,这是因为“棉”谐音“缅”,有缅怀、怀念的意思。而且寿衣的数量要是单数,上衣的数量要比下衣多。因为人的内脏都集中在上半身,人去世后遗体会很快发生变化,尤其像夏天高温时腐烂变质的速度会更快,为了防止遗体内的液体流出来弄脏衣物,所以一般上衣会穿得多一些,也是为了让逝者走得体面。
三、出殡时要由长子长孙负责摔碎瓦盆,然后奏乐发丧。在农村地区逝者出殡发丧前,会由长子长孙负责摔碎瓦盆,然后出殡的队伍方可奏乐发丧。摔瓦盆的人必须是长子长孙,这是因为摔盆后就向逝者宣告了将由自己接替他的重担,继承家产、养家糊口,所以必须是跟逝者关系亲近的人才能担此重任。如果没有长子长孙,那么这个任务将由侄子来接替。
摔瓦盆也有诸多讲究,只能摔一次而且摔得越碎越好,如果第一次没摔碎不能再捡起来重新摔,可由其它抬棺的人用脚将其踩碎。“碎碎平安”的道理在这里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结
人还没去世就提前准备好棺材,在人们看来并不觉得晦气,相反还有更多积福、长寿的意思。既是老人对自己身后事的未雨绸缪,也是减轻子女负担的一种关爱。
当然随着现代殡葬习俗的改革,丧葬方式也由从前的土葬变成了现代更环保、更节约资源的火葬方式,人们的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树葬、花葬、海葬,不再执着于“入土为安”,只要生前对家人、对社会有贡献,生后就能被人们谨记在心,精神上的影响远比物质上的存在更伟大、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