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话精彩,写作时想引用,但是如果全盘照搬,又有不完全贴合、文字冗长等问题,怎么办?

拿来主义有办法,这就是剪辑性引用。

这里刚好有相关三本重磅新书或较新书,均由大咖写成,其剪辑性引用自有特色,不妨先快速一览。

第一本是《阅读的方法》(2022.4),由“某到”创始人罗某精心写成,极为畅销。

书中设有所谓“小书展”,“正文中穿插着超过160本书的细节和片段”。其实就是以展示板的形式,剪辑性地引用了160多本书。此书在《前言》里专门说明:为了控制篇幅,引文的“有些段落会有删节”,“不过请放心,原字原词都没有改动,意思也没有变化,只是更精简了”。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1)

《阅读的方法》电子书《前言》页面

咱们看此书第一部分第一节所引用的一处较长和处理较典型片段,它来自陈大康的《荣国府的经济账》。咱们依次以三种形式呈现:《方法》纸质版页面、《经济账》电子版页面、《方法》加被删节及改动文字。

《方法》纸质版页面如下: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2)

《经济账》电子版页面如下: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3)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4)

《方法》加被删节及改动后的文字如下(被删节部分以亮黄显示,改动后或添加的部分以亮蓝显示):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点数,我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越来越熟悉,这时有些念头会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提醒自己应作深究。这些念头怎么会冒出来的,我至今没弄明白,也许是点数点得多了,自然产生了语感的缘故。

譬如对“索性”这个意思的表达,我突然感到前八十回是用“越性”这个词,只有后四十回才用“索性”。为了验证这一感觉,就需要将《红楼梦》从头到尾再查检一次。结果发现前八十回确实在用“越性”,偶尔也出现了“索性”。庚辰本源于己卯本,将两者做比照,可发现那偶尔出现的“索性”是过录者的笔误。

又如前八十回喜欢用“越发”一词,但在后四十回里,同样意思的表达却是用“更加”一词;

前八十回一般用“才刚”一词,而后四十回里却是用“刚才”。

甚至“脏”字的使用,前后两部分也有明显差异,在前八十回里,就连尊贵的王夫人或清雅的林黛玉也难免有时要说个“屁”字,而那些婆子或丫鬟开口时,一些很不文雅的“脏”字有时就会直闯读者的眼帘。后四十回的作者似乎很不屑于使用“脏”字,在那二十多万字里只出现过两次,而且相对来说还较文雅。一次是贾政在气急之中骂了声“放屁”,一次是贾琏引用了“大萝卜还用屎浇”这俗语。

诸如此类的用词差异发现了27种,而对每次的发现都需要将《红楼梦》查阅一遍以证实。

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红楼梦》也查检了百余遍,根据获取的约2万个数据,可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数理定位。最后的结论是:

将作品前八十回均分为A、B两组,它们的语言风格完全一致,确为一人所写。后四十回定义为C组,它的语言风格与A、B两组有明显差异,应非出自曹雪芹之手。

若将后四十回按顺序均分为C1与C2两组,那么C1组的数据有向A、B两组靠拢的趋势,而C2组的数据则是更为远离,这表明在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回之间,当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不过运用数理语言学做统计分析,只能指出残稿的所在区间,却无法确定究竟哪些内容属于残稿。

——陈大康:《荣国府的经济账》▲

不难看出,《方法》在引用时的删节和处理,比《前言》所说明的程度和咱们的估计,要深许多。

第二本是《××评论写作课:怎样表达一个观点》(2022.1),是一家名媒推出的评论写作培训教材,由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

由一位大咖教授撰写的此书推荐序二为:《“重要的是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序文里与标题同样的引用则给出了出处:

◤这就如恩格斯所说:“重要的是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176页)◢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5)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6)

这里先顺便说一下,括号前的句号应该移到括号后。

接着说正题。查《全集》,原话是“重要的是善于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其中有“善于”二字。推荐序二作者在自己的专著《精神交往论》里,引用的这句话也有“善于”二字。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7)

《全集》第35卷电子书页面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8)

《精神交往论》电子书页面

我估计,“善于”二字大概率是作者在引用时有意删掉了,删掉了倒也很讲得通。

第三本是《梁衡的21堂作文课》(2020.12),作者的姓名能写进书名里,不难想见其人大咖到什么程度。

此书腰封封四印有一段话:

◤他总能将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9)

经查,这段话出自大师级学者季羡林为梁衡《觅渡》一书写的序。此序的最后一段的末两句是这样的:

◤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拿来主义详细讲解(剪辑性引用有讲究)(10)

一比较便知,《作文课》腰封上把开头的“难得”去掉了,把“这一种”里的“这”也去掉了。

以上就是这三本重磅书的剪辑性引用案例。请问大家认为他们这样剪辑怎么样?

我的看法是:以上这些剪辑引用,做法全是错的!

这是因为,引用者改变了原文,而直接引用时的原文是不应该改动的,包括修改、删节等。试想,如果文本允许这样改动,由引用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来改,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那么,想引用又不想完全照搬原文,到底应该怎样剪辑呢?

有办法。

一种是仍然直接引用,但把“不需要”的部分用省略号代替。前面《方法》一书引用《经济账》一书的那两段话,就可以这样处理

一种是不完全直接引用,即选取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其他需要留下的词语并加上引号,再用自己的话把它们组织起来。

还有一种是分开引用,即把原文中你需要的句子挑出来,变成一组一组(一组里可以只有一个句子),分组引用。可以用标记把各组标示出来,比如在每组前加个圆点、星号或者别的什么符号。

当然还有一种是间接引用,把自己的话与原文的词句掺和到一块儿说,不用引号。

至于前面说的《方法》中的例子,也可以通过改变“引用标签”的办法来处理。比如把末尾的“——陈大康:《荣国府的经济账》”改为“(摘要自陈大康《荣国府的经济账》)”。这实际上是把直接引用变成了摘要。读者看到“——……”会认为是照搬原文,而看到“摘要”就会想到有删节。

各种引用方式都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目的和场景决定选用哪一种。

引用的一个底线原则是:不让读者误解哪些是原文,哪些不是原文。这一条必须遵守。

当然,还有一条须注意,防止拿来主义把引用弄成剽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