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陵墓修建都是在位的头等大事,万年吉壤来不得丝毫马虎,关系到风水国运,很多皇帝从登基继位开始就开始修建陵寝,为了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不被盗墓者骚扰,他们想出了很多防盗方法:疑塚法,首推曹操,72具相同的棺材抬棺出城,至今人们也无法确切知道曹操的墓在哪里,坚壁法,用三合土(鸡蛋清、石灰、糯米)组成,强度堪比现代混凝土,还有流沙墓、机关墓、深埋法,还有挖空大山作为陵墓,比如武则天的乾陵,黄巢动用四十万军队都没有挖开,以上都是自古以来王侯将相采用的防盗方式。在这些防盗方式里,几乎不可能把陵墓建在水下的,这可是犯了国运大忌的。

可是在江苏盱眙县洪泽湖却发现了一座埋在水下的皇陵,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在洪泽湖旁有个村庄,这个村子都姓朱,据说存在了500多年。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石像中有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村民赶紧上报政府,专家赶来研究,这座陵墓的9个拱门、石像的雕塑风格,很像是明代帝王陵的风格,那么这个到底是明朝那一代帝王陵墓呢?

未被盗的皇陵有多少(一座犯了国运大忌的水下皇陵)(1)

众所周知,明代有16个皇帝,应该有16个皇陵,可是北京只有13陵,其中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崇祯是末代亡国之君,自然是没有陵墓的,还有个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由于削番引起了叔叔朱棣造反,后来城破了,朱允炆不知去向,难道这座是他的陵墓?后来经过专家的仔细的研究,终于解开了陵墓之谜,原来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陵,就是他为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修建的衣冠陵。

公元1680年,明祖陵在一场特大洪水中沉入洪泽湖底,从此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下皇陵"。到1963年被发现,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近300年了。

未被盗的皇陵有多少(一座犯了国运大忌的水下皇陵)(2)

为何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近300年?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还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原因?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治理黄河,修建了截断黄河北支的太行堤,结果黄河的大量水流顺着南支汇入淮河,沿途诸多河道从此饱受水患之苦。面对这一情况,大名鼎鼎的总理河道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一个名为“蓄淮刷黄”的治水策略,核心就是以水攻水。这一省钱省力又省心的主张赢得当时许多大臣的支持,最后也得到了明神宗的肯定。可是这主张看上去挺美,然而无论人们怎么汇集淮河水流,也无法抵挡汹涌的黄河水,清澈的河口泥沙淤积,淮河的河床反倒被抬高,这样一来淮河水既无力抵挡黄河水倒灌,又无法奔流入海,水位渐渐升高,最后是水淹八方,祖陵也未能幸免。

未被盗的皇陵有多少(一座犯了国运大忌的水下皇陵)(3)

可怜了朱元璋的祖宗,在水中煎熬着几百年,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胡作非为,不言不语,忍气吞声 ,直到近300年后,才让他们重见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