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降噪耳机,索尼和Bose是不得不提的两个品牌,降噪性能、音质表现以及佩戴体验都是目前的第一梯队。他们旗下的热门型号自然就成为了关注焦点,很多人在入手降噪耳机的时候,总会将索尼和Bose进行对比,想知道孰优孰劣,哪款拥有更高的性价比。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去年我们针对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进行了一次对比评测,当时得出结论是WH-1000XM3体验更好,BOSE 700拾音降噪更有优势,但音质、降噪在内的很多方面却难以分出胜负,打得有来有回。一年之后,索尼对旗舰降噪耳机进行了迭代更新,推出了WH-1000XM4,相信很多人一定会好奇,新品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体验?又能否超越BOSE 700呢?相信大家看完这次的对比横评就会得出结论。
依旧是熟悉的外观,会有不同的体验吗?
虽说,索尼WH-1000XM4的外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且BOSE 700也是大家的老相识,但我们还是先来聊下两者的外观和佩戴舒适度。毕竟日常生活中会有大量使用降噪耳机的场景,不仅可以用于追剧、听音乐,还能在吵闹的环境中为你营造出安静的私人空间,比如居家、办公、早晚通勤、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都可能会用到降噪耳机,更有可能出现长时间佩戴需要,因此舒适度和颜值就成了相当重要的一环。
索尼WH-1000XM4的外观和上代产品非常接近,配色也仍旧是黑色和铂金银,除了头梁位置标明的具体型号有所改变外,在产品外观上采用了一体化哑光设计,随之质感也有所提升。耳机设计风格比较简约,而且手头上的铂金银配色统一性很强,机身上几乎没有其他的颜色,使得整体看上去干净利落。
另一方面,这款产品采用了头戴式耳机比较常见的新月形框架,收纳时耳罩可以旋转、放平,并向内折叠,能有效减少收纳所需的空间,同时防止外力压坏耳机,使得便携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BOSE 700同样使用了比较简约的设计语言,头梁和耳罩之间也没有复杂的连接结构,顶端到尾部的几何过渡也非常自然,拥有很强的一体感。不过,这也导致了BOSE 700没有内折设计,收纳时会占用更多的体积,耳机的收纳包相比索尼WH-1000XM4大了一圈,导致便携性方面索尼占了一定的优势。
对于两款佩戴舒适度,我们认为体验是有些接近的,而且耳罩的造型和触感也比较接近,对头部造成压力类似。总之,长时间佩戴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压迫感和疲劳感,舒适性非常值得肯定。
然而,仔细对比两款耳机的耳罩和单元结构,还是会发现一些区别。首先,WH-1000XM4的耳罩更长一些,相对而言耳垫更加不容易压到用户的耳垂;其次,WH-1000XM4的耳垫回弹速度更慢,拥有更好的记忆能力,佩戴时有助于舒适度和贴合度的提升,更是加强了被动隔音能力;最后,BOSE 700耳罩深度更大,佩戴时不容易压到耳廓,也就是说长时间佩戴不会造成耳朵疼,当然WH-1000XM4也考虑到了这点,加入了比较厚实“滤音棉”,同样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头梁外形有明显的差别,实际佩戴感受却比较接近,我们在体验时也没有发现头梁出现悬空的情况,都能有效分担耳机对头部产生的压力。另外, 两者重量也颇为接近,BOSE 700实测约260g、索尼WH-1000XM4实测250g左右,实际使用时感知不太明显。
结论:总的来说,两款耳机在佩戴舒适度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需求,长时间使用也能应对,但不可否认的是耳机外观设计是比较主观的方面,实际感受可能因人而异,所以如果比较纠结佩戴舒适度,我们还是建议有条件的用户不妨线下体验一番再做决定。
至于两款耳机的设计,外观、配色都比较简洁耐看,同样也取决于用户的审美倾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索尼WH-1000XM4比BOSE 700多了可折叠结构,无疑是个加分项,能为用户节省一些收纳空间。
降噪体验对比,谁是行业标杆?
两款耳机的降噪效果及体验,无疑是这次对比的重点所在,同时这也是很多人购买产品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其中,索尼WH-1000XM4沿用了上代的优势之处,搭载了新升级的HD降噪处理器QN1、多麦克风系统,同样支持20种环境声级别和“风噪降低”模式。BOSE 700则拥有高达八个麦克风的降噪系统,并内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供11级降噪等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对比横评中,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就已经拥有非常接近的降噪表现,都属于第一梯队。面对市面上主动降噪耳机擅长的低频噪音,比如有规律的飞机引擎、汽车引擎,以及地铁行驶时的噪音都可以比较彻底地消除,而且在不太擅长的中高频方面,索尼WH-1000XM3也有一定的优势。那么,升级之后的索尼WH-1000XM4又有哪些变化呢?
索尼WH-1000XM4:我们认为,索尼WH-1000XM4最让人惊喜的方面是更加强大的中频降噪能力,这也是大多数同类产品无法攻克的难点。众所周知,主动降噪耳机主要通过生成反相声波的方式抵消噪音,随着音频频率的升高,对处理精度、速度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同时人声不同于交通工具的引擎声,几乎没有规律可以预测。如果要对中频进行主动降噪,就会对耳机的降噪系统造成不小的压力,要是生成的反相声波不能和噪音完美匹配,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或许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才使得很多产品并不会刻意对中频进行主动降噪。
不过,这次WH-1000XM4却在中频降噪能力上做了的改进,同时提升了整个降噪系统反馈频率,蓝牙芯片和降噪处理器共同配合,根据音乐、噪声信号以及驱动单元和耳朵之间的声学特征,以每秒约700频次对噪声进行实时消除。
耳机在开启最大等级的降噪时,远处正常音量的对话声几乎很难听清,犹如大家都在窃窃私语一般,变化非常明显,如果用百分比来衡量的话,我们觉得至少有70~80%的人声可以被阻隔。但是,出色的人声降噪也带来了问题,假如有人需要和你对话应该怎么办呢?用手掌捂住右耳罩启用“快速提醒”功能临时关闭降噪,还是摘下耳机呢?
对此,索尼为大家带来了新功能——智能免摘,启用后耳机会智能检测用户是否说话,并根据用户设置的时长自动关闭降噪一段时间,并主动接收周围的环境音,甚至还让人感觉能一定程度上放大人声频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对话。
我们在咖啡厅时就可以利用该功能,在不摘下耳机的情况下和服务员进行沟通,完成对话后耳机又会自动开启降噪,消除嘈杂的环境声,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或是使用耳机的触控操作,非常方便。而且,即使周围非常嘈杂产生了大量人声干扰,耳机一样可以精确判断佩戴者是否说话,同时轻微咳嗽或是其他干扰也不会导致误判。
除了咖啡厅,在整个体验期间,我们还尝试了地铁、马路、商场、办公室等嘈杂环境,索尼WH-1000XM4都能带来不俗的降噪体验,消除低频噪音的同时,也能降低大部分人声,播放音乐之后更是可以实现接近100%的降噪效果。
不仅如此,WH-1000XM4的自适应声音控制功能、气压降噪优化功能也有保留,进一步提升了降噪体验。开启自适应声音控制后,耳机会智能判断当前环境、位置等信息自动调整降噪等级,决定是否引入环境音,无需人为干预,非常人性化。例如:日常通勤时,检测到出门步行时,耳机就会适当调低降噪等级,引入一定的环境音;检测到乘坐交通工具时,会自动提高降噪。
BOSE 700: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BOSE 700,不做任何对比,这款产品的降噪表现和体验同样抢眼,尤其是在低频方面,BOSE的这款耳机可以消除绝大部分的噪音。实际在户外体验时,耳机能够轻松应对汽车引擎声、地铁运行时的轰鸣声,而且还不会有太过明显的噪音残留,没有大量的“嘶嘶”声,显得更为干净一些。
除了扰人的低频噪音,在地铁车厢或是咖啡厅内我们还会希望屏蔽周围的人声或是其他噪音,所以中高频降噪同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相比WH-1000XM4,BOSE 700开启降噪前后的差异并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是耳机自身的被动降噪,假如身处人声鼎沸的商场,就需要利用音乐播放来掩盖人声。
为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降噪需求,BOSE 700提供了11级降噪,走在大街上可切换至较低的降噪等级,也可以在沟通时临时开启对话模式关闭消噪。不同于WH-1000XM4智能控制,BOSE 700操控方式相对比较传统,同时具备触控和物理按键,降噪模式、对话模式切换都可以通过物理按键来实现。
结论:不进行任何对比的话,BOSE 700的降噪表现已经很有亮点,效果足以让人满意,但是WH-1000XM4,实现了更好的中频主动降噪,可以应对更多的场景,而且再也不必使用播放音乐方式去掩盖吵闹的对话声。我们认为,中频降噪的实际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你看重整体的降噪体验,选择WH-1000XM4换取更好的中高频主动降噪是非常值得的,更何况耳机还有更为人性化、智能化的细节设计。
音质、听感对比,降噪耳机能否兼顾好声音?
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除了降噪功能是重点所在,作为耳机自然也离不开音质和听感。通常来说,由于降噪耳机自身原理,主动降噪时会产生反相声波,或多或少会导致耳机的听感受到一定的影响,开启降噪前后的声音表现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不过,在经过几年的技术迭代后,这两款耳机的听感已经控制得相当到位,无论是否开启降噪,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颇具亮点的是,WH-1000XM4还延续了索尼一直以来的优势和“黑科技”,具备Hi-res Wireless“小金标”,不只是支持高品的LDAC蓝牙音频编码,更是对DSEE HX进行升级,加入了全新的DSEE Extreme(数字声音增强引擎进阶版)。
根据索尼的介绍,通过DSEE Extreme可实时提升数字音频品质,恢复压缩时损失的高频信号。我们对比了启用前后的听感差异,该技术会让高频变得更为细腻一些,而且会突出乐器的高频细节,因此我们还是推荐大家在使用时开启DSEE Extreme。
体验时我们主要参考了两张专辑,首先是《BEST OF VOCAL WORKS [nZk] 2 -Side SawanoHiroyuki[nZk]-》以人声为主的精选辑,收录曲目的风格较为丰富,不乏大量快节奏的电声。WH-1000XM4和BOSE 700的低频量感充沛,都能带来出众的节奏感和氛围感。WH-1000XM4还能呈现比较丰富的人声细节,并不会因为过多的低频压过中频。不同于索尼,BOSE 700中频的空间感更强,使得人声有一定的距离,不会突出过多的细节,整体更为柔和。
第二张专辑是《Aimer special concert with Slovak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ARIA STRINGS"》,Aimer和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现场作品,不仅有人声还有大编制配乐。索尼WH-1000XM4则是带来了非常均衡的表现,兼顾各类乐器的同时,也能充分表现Aimer空灵而富有磁性声线。BOSE 700由于丰富的低频,使得配乐的气势感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声场和规模感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不过人声就显得不够突出。
结论:我们认为,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拥有相同级别的音质表现,但声音风格有比较明显的区别,WH-1000XM4更为均衡,BOSE 700偏重低频。除此之外,WH-1000XM4的中高频的解析度也有优势,可以带来更多的声音细节和信息量,而BOSE 700的中高频更为柔和,人声距离更远,突出空间感。
不可忽视的细节,续航及蓝牙传输对比
关于耳机的续航和无线传输规格,两者采用的蓝牙版本都是5.0,纸面规格索尼WH-1000XM4胜出,支持高品质LDAC音频编码,以及高达30小时的续航时间,同时更有快充设计,充电10分钟就能实现5个小时的续航时间,足以应对上下班通勤或是短途航班。我们在体验几周时间内,索尼WH-1000XM4没有出现过电量完全耗尽的情况,到公司之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充电就能让耳机“回血”,要是轻度使用,甚至可以做到一周时间不充电。
虽说续航时间是索尼WH-1000XM4占有,实际上BOSE 700最高20小时的续航也完全够用,正常的生活场景肯定不在话下,而且也能应对长途航班,美中不足的可能在于快充速度,充电15分钟3.5小时续航,正好遇到早上起床赶往公司或是赶飞机的情况,15分钟就显得有些偏久了。
蓝牙连接方面,索尼WH-1000XM4依旧保留了原有的优势,并和BOSE 700一样支持到了蓝牙5.0版本,理论上稳定性会进一步提升。在实际体验的一周时间内,两款耳机都没有发生断链或声音断续的情况,而且无论是在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还是地铁车厢内,传输稳定性都没有任何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WH-1000XM4连接较新的安卓手机时可能自动采用最高质量的LDAC传输,万一遇到了复杂的无线环境出现了比较严重干扰,可以通过在 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中手动设置,降低传输码率,实现更稳定的蓝牙连接。
另一方面,这次WH-1000XM4还弥补了此前的遗憾,和BOSE 700相同,可同时与两台蓝牙设备保持连接,能在两台设备之间快速切换,并在对应App中查看当前的连接状态。比如:晚上回家时,不用任何复杂的操作,耳机就能从手机切换到笔记本,并且就算有电话拨入,也能通过暂停播放电脑中的声音,直接切换至手机,无疑是提高了多设备的使用效率。
结论:单从蓝牙稳定性和连接体验来说,我们认为两款耳机比较接近,都非常不错,挑不出什么缺点。虽然续航时间都能满足使用,不过WH-1000XM4更胜一筹,最长续航大幅领先Bose 700,快充速度更快,并有LDAC编码的加持,搭配安卓手机时可为更好音质表现打下基础。
个性化体验,耳机对应App对比
如今,很多厂商都为旗下蓝牙耳机推出了对应的App,BOSE 700和索尼WH-1000XM4同样也是如此,通过应用可以实现更为丰富的设置,允许用户对降噪等级、耳机功能进行详细的自定义设置。
索尼WH-1000XM4采用的是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由于耳机加入了丰富的智能功能,因此应用内的选项较多,允许用户查看连接情况、剩余电量,并对自适应声音控制、降噪等级、智能免摘、降噪优化器、DSEE Extreme、均衡器等功能进行详细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智能免摘,WH-1000XM4还新增了佩戴感应,虽然并非黑科技,但提升了使用体验,追剧、看视频的时候,摘下耳机就能自动暂停播放,不用担心错过内容或是再去拉动进度条,显得非常人性化。
不仅如此,除了上述这些必要的设置项目,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内还提供了360 Reality Audio(360临场音效)这样的订阅服务,可让用户获得更进一步的音乐体验。
至于BOSE 700对应的Bose音乐App就显得简洁了不少,除了显示电量、连接状态等信息,主要提供了降噪等级、均衡器等设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耳机采用物理按键循环切换三档降噪等级,因此如果需要调整预设或临时调整降噪,就不得不使用App进行设置。
结论:就是实际使用感受来说,索尼和Bose的App都非常容易上手,没有什么学习成本,同时也有合理、美观的界面设计,在交互体验、使用体验方面不分胜负。不过,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提供了额外的360临场音效可进一步提升耳机的使用体验。
麦克风拾音效果对比:Bose 700依旧领先
出门在外接听电话或是使用语音助手的情况大有所在,所以耳机的麦克风拾音效果同样需要考虑。正是考虑到了这一需求,Bose 700重点提升了拾音降噪性能,将拾音体验上升到了新高度。此次,索尼WH-1000XM4也加入了基于多麦克风系统的通话降噪能力。那么,索尼WH-1000XM4在拾音效果上能否和Bose 700一战呢?
我们对耳机麦克风的拾音效果进行了录制,并将具体结果转换成了波形图。对比手机内置麦克风的拾音效果,不难发现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波峰非常明显,这就表示两者可以清晰地拾取人声。另外,除了波峰部分,其余位置则能反馈拾音时的底噪水平,通常来说波动越小越好,三者之中优势最为明显的无疑是Bose 700,几乎没有拾取到任何噪音。
手机内置麦克风拾音效果▲
Bose 700麦克风的拾音效果▲
索尼WH-1000XM4麦克风的拾音效果▲
除了对比上述波形图,我们对两款耳机的拾音效果也进行了实际体验,分别尝试了在路边和噪杂的地铁车厢内进行通话,Bose 700拾音消噪方面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几乎可以消除大部分的环境音,虽然索尼WH-1000XM4依旧会拾取到些许环境音,但不会对重要的人声造成干扰,同样能够满足通话所需。
结论:对比结果非常明显,拾音降噪依旧是Bose 700强项所在,虽然索尼WH-1000XM4不如Bose那么极致,但足以应对通话所需,日常使用其实不必太过纠结。
对比总结:BOSE 700依旧强势,但索尼WH-1000XM4综合表现更佳
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的对比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外观、佩戴及便携性:外观设计各有特色,佩戴、触控操作体验差异不大,但索尼WH-1000XM4多了可折叠设计,收纳体积更小。
2.降噪表现及使用体验:索尼WH-1000XM4提升了中高频降噪,人声降噪有优势,Bose 700低频降噪更纯净。不过,索尼支持自适应声音控制、智能免摘对话,同时提供了更加细致的20档降噪等级,更加人性化。
3.耳机拾音效果:通话质量Bose 700更有优势,但索尼WH-1000XM4完全足够应对日常通话。
4.音质及听感:两者音质基本属于同一水平,索尼WH-1000XM4解析略高一些,其余差异主要体现在听感风格,索尼相对均衡、人声突出,BOSE偏重低频。
5.续航及无线体验:两款耳机的无线体验接近,支持多设备也足够稳定,同时最长续航时间都能满足使用,但索尼更胜一筹,达到30小时,快充速度更快。
6.附加功能及个性化体验:耳机都具备对应App,界面设计合理,非常容易上手,索尼WH-1000XM4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设置,还有360临场音效等附加功能。
综合来看,索尼WH-1000XM4更有优势一些,毕竟这是今年最新发布的产品,而BOSE 700已经上市一年有余。众所周知,数码产品更新迭代一般都比较迅速,虽说外观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索尼WH-1000XM4在降噪性能和细节设计方面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至于两款产品如何选择?索尼WH-1000XM4目前在电商的实际售价大约2899元,BOSE 700大约2499,目前价格差异不是非常明显,如果碰到双十一之类的大促,更有可能获得近似的价格。我们认为,如果看重耳机综合体验,自然是WH-1000XM4值得入手一些,虽然目前贵了几百元,但是提供了更好的体验,除了提升明显的中高频降噪以及更久的续航时间,还有高音质LDAC、DSEE Extreme、气压降噪优化、智能免摘对话、环境声音控制加持。无需人为干预,耳机就能自动为你选择适合的降噪等级,甚至是临时解除降噪,免去了手动操作的麻烦,提升了使用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