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到的善,是一种文化的基因,也叫做模因。


基因是生物的遗传信息,经常是生物一代一代死去,而基因流传下去。

模因也是一样,人一代一代死去,而文化流传了下来。


善不是人固有的属性,而是无数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期待,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善这个模因里加入了太多信息。


所以,世上本来没有善这种东西,是人创造了善,或者说善在人类社会中生出。它出现以后,就仿佛有了生命力,它形成的文化能改变人,让一部分人变得友好。而它的能力有限,并不能改变所有人。

文化与现实是冲突的,当人更现实时,往往表现出人性(或者说动物性,或者说恶)多一些,当人受文化影响较多时,往往表现善更多一些。

但是极恶和极善的人极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善良的一面。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下面了解一下善的起源(来自百度百科):

善,会意字。甲骨文里没有此字,最早发现的要算是周代中期“克簋( guǐ, 读鬼,古代盛食物的圆口两耳的食具)”里的“善”

“善”的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而这只羊的颈上,系着一个绳套。周代晚期“毛公鼎”里的“善”,羊脖子上的绳套取消了。“善”在战国文字中,异体很多;齐、三晋等系的“善”字变化也很多。这些异体字在秦始皇“书同文”的政令下,均被淘汰。秦代小篆的构形和金文一样,都是上从“羊”,下从二“言”。两个“言”字并列,这个古字音dàn,读淡,是“争说”“竟说”之意(见《广韵》)。从全字的结体来看,以“羊”表意,以“二言”(dàn)表音, 有人人称道(争说)“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熟悉”等等意思来。金文把“羊”下面的二言省剩一“言”。到了隶书阶段,字的下部形体起了很大的讹变,把“言”变成后面的样子。楷书继承了这种讹变的形体,发展成今天的“善”字。

善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大善(从古到今人们口中的善到底为何物)(1)

善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大善(从古到今人们口中的善到底为何物)(2)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康熙字典

古文:譱、 、 、 。

《广韵》:常演切。《集韵》、《韵会》、《正韵》:上演切,并音蟺。《说文》:吉也。《玉篇》:大也。《广韵》:良也,佳也。《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又《诗・鄘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礼・文王世子》: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注:善谓多于前。

又《礼・曲礼・入国不驰注》:驰善躙人也。疏:善犹好也,车驰则好行刺人也。

又《礼・王制注》:善士谓命士也。

又《礼・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疏:善犹解也。

又《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又《前汉・西域传》:鄯善国,本名楼兰王。

又与“单”通。《前汉・匈奴传》:单于曰善于。

又《广韵》:姓也。《吕氏春秋》:善卷,尧师。

又《韵会》、《正韵》:并时战切,音缮。毛氏曰:凡善恶之善则上声,彼善而善之则去声。《孟子》:王如善之是也。○按《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善字俱无去声。

又《正字通》:与人交讙曰友善。《史记・刺客传》田光曰:所善荆卿可使也。

又与“膳”通。《庄子・至乐篇》:具太牢以为善。《集韵》:或作“嬗”。


详细释义

善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大善(从古到今人们口中的善到底为何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