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谁写的古人谈读书(孔子苏轼朱熹)(1)

苏轼有个叫董传的好朋友,这个朋友曾经生活贫困,但饱读诗书。于是,苏轼便勉励他:“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读书可以提升人的修养和境界,即使身上穿着粗衣劣布,但内心有学问,也会展现出卓尔不凡的气质。

由此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通读古代典籍,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读书诀窍,比如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抱着实事求是的心态去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又比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便是在强调读书时必须专心致志。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一些读书妙招。

朱熹和谁写的古人谈读书(孔子苏轼朱熹)(2)

读书,需要熟读精思

孔子到了晚年的时候喜欢上了《易经》,而且为《彖》《系》《象》《说卦》《文言》等篇目编排了次序。为了把《易经》研究透彻,孔子将其认真研读了很多遍。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写在竹简上,然后用牛皮绳子编联起来的,这就叫作“韦编”。像《易经》这样的巨著自然是由许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其规模相当宏大。但孔子来回翻阅,最后将连接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后人将其称为“韦编三绝”。

“三”自然不是确指,而是代指次数多。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能够再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朱熹也强调了熟读精思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必须要熟读,熟读之后自然能够精湛纯熟, 精湛纯熟后也就自然能够逐渐理解书里面所讲的道理。

朱熹还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方:读书就好比吃水果一样,一口咬开还没有尝着滋味就把果肉吞进了肚子,这样怎么能品味出果子的味道呢?所以吃果子的时候应当细嚼慢咽,这样果子的滋味便会自个儿冒出来,我们才能知道这个果子是甜的、苦的还是辛辣的, 这才算是弄明白了这果子的味道。

清朝初年有个叫唐彪的学者,特别爱读书,而且总结了一套读书学习的经验:如果将书本上的内容读得极其熟练,就会感觉自己与文章融为一体,在写作文的时候,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就感觉非常轻松甚至随心所欲,文思泉涌,滔滔不绝。

读书,要对内容进行思考

除了熟读书本内容,还必须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刻思考。孔子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便是告诫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苏轼曾经安慰过一位落第的秀才,告诫他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经典的书一定要多读一读,而且还需要进行深刻思考,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东汉学者王充就是个博闻广记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论衡》中强调过博闻广记的重要性:没有博览群书的人就无法知道古今之事,那看到自己身边的事物便无法判断是非了,就如同是一个盲人、聋人、鼻塞的人一般。

唐朝诗人杜甫告诉过大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形容博览群书,把书反复地精读、细读,唯有这样,下笔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历史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特别喜欢读书,但他读书往往“不求甚解”,就是从来不着眼于一字一句地解释,不会在每个字句上过分下功夫探究。这自然不是陶渊明学习不认真,而是他读书只求理解作者的精要,他自己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诸葛亮读书和陶渊明的方法很相似。东汉末年,诸葛亮曾在荆州学习,并和寄居于此地的颍川人石韬(字广元)、徐庶(字元直),汝南人孟建(字公威)一起交流探究,其他三个人读书学习的时候都非常精深,对于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不啃下来就不罢休,只有诸葛亮读书的时候只求把书中的大概意思理解了。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也表示: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楚,不懂的地方先放过,不必太纠结,把整本书通读后可能就融会贯通、豁然开朗。

其实,无论是不求甚解还是观其大略,都并非是漫不经心的消遣,而是一种阅读策略。人们在阅读时先把书本或者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拘泥,继续往下读,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而且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地将自己的思绪带入字里行间,这往往更加需要我们去用心思考。

由于不懂得思考的重要性,还有人在读书时闹出过笑话。南朝时期便有一个叫陆澄的人,他勤奋好学,读的书也非常多,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为博学之人。

然而,陆澄读的书虽然多,但大都是死记硬背,从来没有花时间去思考探究过书中的内容或者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问。比如他读《易经》,读了三年还不明白里面的文字意思。到了晚年,陆澄又想给此前刚灭亡的刘宋王朝编撰一部《宋史》,结果琢磨了很长时间无从下笔,最后竟然没有编成。当时一个叫王俭的文学家便调侃他说:“陆公真是个行走的书橱呀!”意思是脑子里记了特别多的书本内容,可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什么用呀!

作者 _ 邱俊霖

本期编辑 _ 刘雪松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朱熹和谁写的古人谈读书(孔子苏轼朱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