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当大家都在热切讨论哪家小孩高考成绩时,我默默地收到一张MBA录取通知书,从二月份查分、三月份面试、四月份公示、五月份签定向协议、六月份拿到通知单,兴奋劲已经过去了。记忆犹新的是,面试的时候,坐我对面一排老师中最慈祥的一位小心翼翼的问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来读研究生,是怎么考虑的呢?貌似担心我受打击,还专门加了一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我的人生规划。现在想来,82年出生的我已经步入四十不惑,上有老、下有小,算是人生爬坡最吃力的关键时候,重回校园安静地成体系地学习算是一个愿望、给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树立一个言出必行的榜样父亲算是另一个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让自己的人生圆满而完整。
这里回顾和记录一下不惑之年我的在职考研路,算是人生中的一个节点的纪念,也给有在职考研计划的朋友一个借鉴。[长文预警,如果您耐心读完,一定能给决定考研或犹豫不决的您更多的信心,少走弯路避过一些坑,如果没耐心读完也没关系,关于考研的经验分享,我都进行了加粗处理。您也可以直接翻到最后看我的总结。]
决定
我是2020年9月底,偶尔看到一位留校任教的大学同学在微信发的研究生招生告示,找他打听起报考MBA的一些事项才最终下定决心报考的,他说虽然要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但是其中管理类联考并不是很难,做几套真题就没问题。此刻已经九月底,我还是和媳妇商量决定试一试,再不试一把就40岁了,会越来越没有考试的勇气和学习的决心,说干就干。
复习
为了试试我同学说的是否靠谱,避免出现小马过河的尴尬情形,我在网上搜了一套2019年的真题来做,逻辑、数学、英语一路做下来,才发现还真不简单。第一次做60分的逻辑题,花了2个多小时做完,得了40分,算是会做,但是后来才知道做题速度才是关键;做数学题的时候,明明感觉并不难,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解题;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但是由于在外资企业上班,日常还会接触一下英语,做题分数不高,但还算看得懂,当时做的是英语一卷。断断续续、缺章少页地做了一套真题,没给自己增强信心,但至少知道了怎么回事。一贯乐观的我认为通过剩下两个多月的复习,应该能勉强过关。
幸运的是我不是996,每天六点半下班回到家就立刻开始复习,媳妇则辛苦的做晚饭。我主要通过一些网络视频进行复习,英语是最早开始复习的,整个算下来,其实英语复习很简单,网上老师带着做了两套真题,讲解了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翻译题和大小作文的做题方法,全是考试的套路和捷径,印象最深的是,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先看文章开头一段大概了解讲的什么主题,然后停止阅读文章,直接看问题和选项,通过问题中的专有名词,比如:人名、地名、关键词、甚至题目中直接标明到哪一段中去找答案,回头迅速找到这一题对应的文章中的段落,这样做效率高也不受干扰;小作文是书信类,第一段寒暄并说明目的、第二段围绕目的瞎扯两点、第三段总结及欢迎等,大作文是图表说明文,一般给一个饼图、折线图、柏拉图之类的图表让你说明一下,同样的第一段概述内容和你的观点、第二段围绕观点瞎扯几点理由、第三段总结,作文都是有结构模板的,40%的内容可以直接使用背诵的模板,另外60%自己发挥一下。老师讲解的做题技巧可以让多年不接触英语的人信心倍增,我也没再专门花时间摸索英语,每天坚持通过MOMO背1500个考研必背单词(如果有需要可以留言邮箱号,我发给你),这段时间我正好主导一个大项目,经常出差,实际上我也不能做到每天花一个小时完成MOMO的120个单词的任务,隔三差五地坚持着,到考试前,我发现自己只是掌握了1500个单词中的800个,但是确实很有用,每多掌握一些单词都明显感觉看阅读文章的时候通畅多了。
10月的第二周开始看逻辑课程的视频,我觉得任何人任何行业学学逻辑课不会错,对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我反正是从头到尾看完了所有的逻辑理论课程,其实一共也就二十个课时,然后跟着做了很多类似真题的题型。当然后来我知道有些人只学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也有考的不错的,见仁见智,做更多的题肯定是既有成就感又有好处。逻辑题分为形式逻辑和推理逻辑,形式逻辑相对较简单,套用老师讲的公式就行,推理逻辑就需要逻辑思维、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了,有的时候影响因素多达十几个,绕的人头晕脑胀。所以说,形式逻辑多做题就能找到灵感,考试时能迅速地得出答案;推理逻辑则要积累经验了,有的看似复杂的推理逻辑十秒钟就能从矛盾中推出答案,但是如果误入歧途可能十分钟都推不出答案。
数学的出题范围明确就是小学到高中的知识点,听起来让我这个没学过高数的人很有信心,结果看了题简直会吐血,因为上大学后就没有认真的去解过数学题,一切的经验对于数学题没有任何帮助。我只好在网上看视频从小学数学开始复习,整数、分数、因式分解、方程、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排列组合、方差标准差、概率……你还别说,复习这些基础知识让我感觉回到了中学课堂,总能回忆起当年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的一些青葱岁月的往事。这些我大概花了30个课时全部复习完毕。复习完毕后,我就放下数学,觉得自己可以缓口气了,结果这种对数学难度的误解,给临考前的我带来了很大麻烦。数学题目全部是选择题,但是分两种题型,一种是问题求解,就是让你计算和解题选择正确的选项,另一种是条件充分性判断,选项就是判断可以使题干成立的两个条件,A充分B不充分,B充分A不充分,AB单个不充分合起来充分,AB分别都充分,AB单个不充分合起来也不充分,我刚开始做这种题既耗时又觉得很绕觉得没头绪,后来做多了就知道其实是有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特例法迅速证明A或B的不充分性,一般举几个特例的反例就很容易找到答案,一旦确定一个选项,其他选项不必再去验证了。
这之后,进入十一月份,因为工作项目的事情我突然变得非常的忙,每周出差3-5天,出差在外每天工作到晚上9点才能吃晚饭回酒店,我除了坚持每天在墨墨APP上处理120个英语单词的任务外,基本终止了每天晚上7点到9点的学习计划,因此也错过了英语、逻辑、数学、写作的真题类讲解课程。
进入十二月份,公司的项目基本落地,不需要频繁出差了。我恢复晚上复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始做数学真题,结果发现虽然十月份跟着视频课程复习了全部的数学知识点,但是却无法干净利落的解题,而此时已经只有考前两周的时间了,我还没有真正完整的完成一套英语真题或管理综合真题。着急也没用,总分75分的数学肯定是不能放弃的,因此,在最后冲刺的两周里,我花了一周的时间重看数学理论知识视频课程,每看完一个章节就在网上大量地做跟这个课程相关的题目,到周末时做了一套数学真题,批改下来,才38分,总结了错题,发现错的都是排列组合和概率题,我又把排列组合和几种概型的知识点复习了一次。
考前最后一周,我请了年假,从周一到周五,坚持每天早上8点起床泡杯茶开始复习一直到晚上10点。其实这个时候关于管理类综合的大小作文的课程我根本还没了解也没做过题,上午就看大小作文的视频课程,下午就切换着做数学真题、逻辑真题、英语真题,数学真题从开始的38分到48分到58分最后到70分,逻辑真题从40分到50分有时还能达到60分,总有进步,感觉自己对做题的把握越来越大,时间也能控制在范围内。英语基础本来不好,主攻的阅读题50分也总能拿到30多分,英译中的题是主观题,自己批改15分也能拿到10分,这样算下来觉得考60分不是问题。
周四下午,万般无奈下,作为教练还到体育馆参加了一直由我在推动的管理层及中高层人员的一次户外拓展活动,这简直是浪费我的宝贵时间,但是毕竟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去。过程中和人比赛短跑,还重重的摔了一跤,摔得腿上胳膊上全是伤口,最后他们晚上的聚餐我没去,又跑回家做真题,此时我是真的着急,因为到最后一天了,我还没完整的做一次大小作文呢。
总结来说,直到考前最后一天的星期五,我做了8套数学、逻辑真题,4套英语真题、1套写作真题,但是管理综合试卷并没有将数学、逻辑、大小作文连起来做一次,英语也只是重点做了阅读和翻译,关键是真题做了也批改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对错题进行分析和处理,这可能也成为我考分布告的原因。晚上,我停止了全部的复习,媳妇让我出去转转换换脑,我到文具店买了一套考试用的文具,包括涂卡铅笔、黑色水珠笔、尺子、橡皮等,文具店有个同样买文具的年轻人跟我搭话,说道:“你也是买考研的文具吧?”,我点点头,他接着很热情地说:“你回去问问他(她),你这买的,还差些东西。”我讶异的望着他,半天才悟到,他是说我给孩子买文具没买齐。哑然失笑,心想我有这么老吗?
回到家,我整理了文具、准考证、抗疫承诺书及近半月的体温记录表,又摘下了自己的Apple watch,取出好久没戴的那只机械手表,将时间调整准确(考场是不允许佩戴电子设备的,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每个考场都安装了钟,根本不需要戴表)。最后将所有的复习资料、打过的草稿和做过的真题整理到一起,发现有13cm之厚,这真是我从大学毕业后,最辛苦的一次考前复习。看着这些资料,仓促的我都觉得有了一些信心。
三个月的见证者
考试
2020年12月26日周六阴天,我六点就起床了,儿子也起来了,说是要一起送我去考试,媳妇给我做了丰盛的早餐,吃得饱饱的,最后检查了一次考试必备的工具,媳妇开上车送我去本市的一所中学的考点,到达考点学校时,天还蒙蒙亮,路上行人很少,但是学校门口已经排起队来,我和考生们等待检查体温进场。学校大门里面开阔处,张贴着考点信息和每个考生对应的考场教室编号,虽然互不相识,大家还是很客气礼貌地地围拢去关注自己相关的信息,然后离开游走于教学楼前的操场上,大多数都拿着资料在看,等待着准时进入考场。而我并没有看资料,慢慢地在操场上踱着步子,隔着老远看旁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青春气息,都是些20多岁的年轻人,恐怕整个考点我是年纪最大的了吧,他们会用讶异的目光看我这样一个家长年龄的奇怪考生吗?或是认为我是监考老师呢?
8点钟,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教学楼撤掉了隔离带,大家有条不紊地进入考场,人虽多但是很安静,隐隐约约只听得到老师们指路的只言片语。我的考场在一楼拐角里面,监考老师已经拿着一个类似于机场的金属测试仪在教室门口等着,一边给我们检测,一边要求我们将手机和资料放到讲台上,还非常暖心的给每个人一个小信封,用于放置手机写上名字。我坐在靠走廊墙边的第三排座位,有些感冒,时不时拿出纸巾擤一把鼻涕,然后看着监考老师们忙碌,检测后面的考生、宣布考场纪律、拆试卷信封、发试卷、发稿纸。教室里大概只有三十几个座位隔得很开,直到老师发试卷,还有大约8-10个位置空着,看起来这些是报名了但是放弃考试的考生,所以说起来每年研究生考试报考几百万,但是总有10%-20%的报考考生其实没有参加考试。
十几年过去,这种全国性考试的形式差不多,但是细节变了好多呀,99年高考后,相隔22年,我再一次坐在了这样的考场上。试卷已经不是过去那张几开的大张纸,而是装订成册的一个A5的小本子,没有了那种浓重的油墨味道,显得小巧而精致,答题卡也不再是过去一张小纸片,而是把选择题涂写部分和主观题书写部分全部放在一张很厚的卡纸上,卡纸很厚,印面光滑,但我觉得这种光滑的表面不太好用油性笔书写。
上午8点半到十一点半的三个小时,考管理类综合,数学逻辑大小作文全部在一张试卷上,数学是25道选择题每题3分,逻辑是30道选择题每题2分,接下来是30分的论证有效性分析——俗称小作文和35分的论说文——大作文,总计200分。
在试卷、答题卡、草稿纸上填写完姓名、准考证号后,我看了下钟是8点半准点,考前我对自己的规划是,数学1个小时尽量能节省出5分钟,逻辑1个小时也尽量能节省出5分钟,这样可以有70分钟用来写作文。
8时30分至9时25分,数学做得还算顺利,除了有两个题是猜的,其余都是算的,也按预定目标在55分钟内完成了。
9时25分至10时27分,逻辑题做到中间就有些不妙,我做逻辑的顺序一般是,先做形式逻辑,碰到中间穿插推理逻辑就先跳过,因为前面说过推理逻辑一着不慎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有时候为了理清题目中的各类条件,一边读题一边在草稿纸上将甲乙丙丁戊己庚,张三李四王五张麻子的逻辑关系画出来就要1分多钟,说不定搞半天还不一定推得出来,假设60分钟做逻辑,每个题其实只有2分钟的时间而已,所以我只能先做更有把握的形式逻辑,而可能更耗费时间的推理逻辑放到最后。可是2021这场考试悲催的是推理逻辑题量明显增加了,推理逻辑题目穿插在30个逻辑题里面,跳过的题越多我越着急。大约12个推理逻辑题,我做了7个,猜了5个,因为时间已经接近10点半了,我无论如何要留1个小时时间写作文,就算不作任何思考,下笔就写,用水性笔写1500字对于我这样十多年用电脑办公除了签名很少写字的人,那都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10时27分至11时25分,果然,写作虽然算是我的强项,但是奈何写字速度跟不上,书写能力也下降太多,写到后面感觉手指都不是自己的了,不停的写几个字甩一甩手。总算提前5分钟完成了全部作文,只能给自己打80分,不能说很满意。
最后5分钟其实啥都干不了,一张试卷跨越了三种课题、三种思考方式、三种做题方式,脑袋里早就转换多次,再回头想检查或补做一下猜的题目简直是一件很低效的事情。
终于算是考完一门了,我冷静地跟着人流独自走出校园,考试时坐我前面的一个年轻人还追着我问考的如何什么的。从考场下来,整个人一点都不觉得累,感觉整个脑袋清明而透彻,身体像打过一针肾上腺素一样,而身旁的人流和那个年轻人倒让我觉得他们有些迷茫和失落。我在学校大门对面的公车站一边抽着烟一边等车,听着身边的男男女女们互相询问和核对这答案。
的士上,的士司机看我拿着资料和考试工具,打趣道:“你也是参加考研的吗?”——难道我真的这么显年纪?
家里媳妇又做好了丰盛的午餐等我,半个小时吃完午饭,媳妇又送我去学校准备接下来的英语考试,中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我拿着一些和疫情相关的英语资料,在学校操场的角落里临时抱佛脚。
下午2时,我们熟练地重复了上午的进考场、发试卷的过程。做英语试卷的顺序很明确,先做5篇文章25个阅读题每题2分,接着做英译汉15分,再做10分的小作文和15分的大作文,最后做20个完形填空每题0.5分。做得还算顺利,虽然有些题是猜的,但那是我的真实水平,复习前我都是担心无法考过44分的英语单科国家分数线要求的。英译汉是我的强项,而大小作文因为背过一些结构模板,总算能快速下笔。
下午5时,结束了英语考试,全部两门考试结束。终于结束了为期三个月从复习到考试的这一段近几年来奇特的经历。走出校门时,昼长夜短的冬季里,学校门口的大街上已经灯火点点。看着身后的学校大门,我掏出手机给自己留了一张影。
公布成绩
虽然考研成绩根据各省政策不同都要等到过完春节的2月底才会出来,但是考试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估分,但凡真正努力过且认真的参加了考试的人,肯定想通过网上公布的标准答案看一看自己能拿多少分。估分之后,我发现原本做得很顺的数学粗心错了好几题,而原本觉得考得不好的逻辑反而大部分都正确了,英语也发挥出了真实水平,虽然还存在主观题这个不确定因素,但是按悲观的打分方式,估分过线应该不是问题了,本来也没报考985——本省的985学费简直贵的离谱。嘴上还是跟媳妇说着很悬很悬,媳妇却说我对我有信心。
但是,整体总结起来,因为工作上项目的事情,浪费了整整一个十一月份,实际上从九月底到考试只复习了两个月时间。还是有几点遗憾:
一、英语1500个考研单词只复习了一半,明明感受得到掌握越多单词对做英语很有作用,可惜就是没有时间继续;
二、数学学得最扎实,但是考试没发挥好,主要原因是我从没有将数学、逻辑、作文这一套管理综合试卷连起来做一次,都是分开做的,所以对时间的把握上没有信心,数学做得太着急,导致错了很多不该错的题目。
三、逻辑做了几套真题,但是没有重点研究推理逻辑类型的题目,其实推理逻辑看起来难,但是掌握了足够多的做题经验,有些是很好推得。这也导致考试中出现过多的推理逻辑题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四、中文写作实际上只练习了一次,完全没预测到会在写字速度上影响考试发挥。如果上班多年,要参加这样的考试,一定要提前练一练写字速度和耐力,也要买一只捏得舒服的笔进考场。
接下来是元旦假期,春节假期,大约元宵节前后就是各个省份公布分数的时候,记得是元宵节后一天的一个周六,早上9点我蹲在厕所刷新了研招网,分数刚刚公布,管理类联考136,英语51,这样的成绩既没出乎我的意料,又让我很失落,努力复习了两个月,却没考过200分,感觉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一种侮辱。媳妇却很开心,告诉我考过就行多考一分不也是浪费吗?道理是这样,但成绩的排名对后续面试、读书还是有影响的,无论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虽然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低分考取总会觉得低人一等。所以,千万不要有差不多就行这种想法,有时间、有能力考好就一定要考到最高分,既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又能充分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还不必在国家、学校分数线没公布的时候提心吊胆。
大约三周后的,三月中旬的一天,本市考试院院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也是我的朋友,他一直关注着我考研的事情,突然给我发2021年研考国家线公布的微信信息,工商管理专业国家线定为170分,英语最低40分,管理类综合最低84分,舒了口气算是过了,所以说可以体会像我这样分数考得不高的人的患得患失吧,那些考了175分(去年的国家线就是175分)的,每天看着网上秀着一大堆200多分的成绩单,心想着今年分数线肯定会上涨的人,那更是整整三周彻底的末日般的煎熬。
2021年研究生招生国家线(学术学位类)
2021年研究生招生国家线(专业学位类)
复试
接下来就要进行复试环节了,这时候学校还没有具体通知出来,只能根据学校网站上2020年的公告,估算大概会在3-5月份,采取视频远程复试的方式。但是2020年是疫情年,所有情况都比较特殊,所以这些都不靠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3月的最后一周,公司安排我去南方一家兄弟工厂培训,培训时间是周四到周五,本来计划让媳妇孩子周五出发去和我汇合一起度过周末,全部的机票都预定好了,结果周一接到学校电话,要求周日早上8点到学校参加面试,直接打乱了我的全部计划,我改签了机票,媳妇跟孩子没退,要是又退又改的话,要损失几千元钱,最后决定,我周五培训完就乘坐飞机飞回,而媳妇孩子周五按原计划乘坐飞机去玩,周日再飞回。
那一周真是繁忙又提心吊胆的一周呀,不仅要参加培训,还要抽出时间浏览复试的内容,关键是中途吹了海风还感冒了,感觉自己两天都是嗓子疼、流鼻涕、出虚汗、头晕,这些还能忍受,可是如果突然发烧起来,周五我能顺利通过机场的监测乘上飞机返回吗?就算返回了,这样的状态能顺利通过复试吗?果真是好事多磨,周五下午,我胆战心惊地通过了机场的测温仪,在候机楼里吃了点饺子补充能量,回到我的城市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国内到达正好从国内出发的口子进,在候机楼碰到了准备出发登记的媳妇和孩子们,和他们坐了一会,依依不舍的目送他们进入机舱。
冷清的机场疲惫的人们
周六早上很早就起床,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准备简历、学历学位及其他荣誉证书的附件,接着准备中文自我介绍和英文自我介绍,把所有的打印资料整合到一起,专门刮了胡子,自己给自己剪了头发,穿上媳妇早为我准备好的西装,就驱车去学校所在的城市,住进当地同学帮我预定的酒店,从进酒店开始,我只是点了个外卖,一直没有出门,全部时间用来熟悉中文和英文自我介绍,因为政治是开卷考试,我也只打印了学校指定的政府工作报告资料带着。
周日的复试是早上八点半开始,我七点就出发去学校,毕竟这种事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还要参加一场陌生的考试,早一点总比晚一点好。幸运的是感冒逐渐好转,精神状态好多了。
学校的教学楼很有气势,我到达考场的时候,阶梯型的教室已经坐了很多人,讲台前排着队递交复试资料,然后就是测温、记录,这是疫情期间考试的特色。
复试现场
我坐到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主持考试的老师还算和善,没有统一考试时那么严阵以待,只是简单的让我们每个人和人之间相隔一个位置就行,有同学问下午有没有英语面试,老师还笑着打趣道:“英语没考够吗?还想再考一考?”
首先考的是一个小时的英语笔试,拿到卷子时,心里一阵吐槽,整个试卷4个阅读题、1个英译中、1个中译英、1个作文,这都快接近统考的英语题量了,竟然只给1个小时。可能因为心思清明,做得竟然很顺利。做完第3个阅读的时候,发现只剩下半个小时,就没敢做第4题,直接进入主观题环节,做完主观题回头再做第4个阅读题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就猜了答案。整体感觉完成得不错。只隐约听到收完英语试卷,教室里哀嚎一片。
没有休息时间,紧接着又开始做更坑的政治题,政治试卷很干净,三开的大白纸只在开头处写了三个命题作文,要求挑选两个写,每篇1000字,1个小时写2000字呀,这考的不是政治,这考的简直是手速!我选了“结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谈一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结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浅析我国脱贫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两个主题来写,根据我从网上搜集的信息来说,研究生复试的政治考试,要求的是政治正确、立场坚定,一般只要不出现反动言论同时对一些重要事件有个了解,基本都不会有问题。后来我复盘我的两篇议论文,加起来大概1500多字,自己感觉还蛮满意。
中午,学校贴心地为每个考生准备了免费的盒饭,可惜我被当地的同学邀请出去吃了一顿午饭。
下午两点半分几个教室开始面试,我在被分配的教室面试名单里还算比较靠前,三点半不到就被叫了进去。教室里坐了一排的面试老师,而面试学员的位置却顶着中间的面试老师,只隔了一个课桌的距离,可以想象下这个奇怪的布局,所以我根本无法一眼看到所有老师,从左看到右,脑袋需要转90度才行,因此,直到现在我还记不起面试老师到底是6名还是7名,反正感觉很多。
面试老师都很客气,并没有像网传的那样问一些刁钻的考验临场应对的问题,我先做了自我介绍,担心老师嫌我烦,准备的自我介绍掐头去尾的,我也只讲了2分钟,对于这明显是一个失误,因此,在我抽取的信封的两个必答题中,老师要求我全部回答,其中一个是如何看待饥饿营销,另一个是当部门业绩和其他部门有冲突时如何应对。想象一下,突然看到题,就要马上回答对两个命题的理解,成体系的讲出自己的观点,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回答得并不好,主考老师还非常善意地对饥饿营销这个命题进行了讲解,而我则感谢老师的教导,我说:“我工作的职责和营销接触很少,这也正是我需要读MBA来完善自己的原因”,算是把这个坑圆了过去,出考场后才知道,很多考生只需要回答一个命题就行,每个面试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自我介绍时间太短,为了能达到规定的时间,老师肯定会多提问,所以如果我把时间控制在自己准备好的内容上,反而没有这个周折。
最后就是那个很慈祥的女性老师问我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来读研究生的问题了,其实我并不觉得尴尬,兴许有些自卑,但是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毛主席到去世前还在坚持学习,我才四十岁更应该继续学习,只是我希望能到学校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成体系的学习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在未来的岁月不一定会用上,但是学习当然不会如此功利,学习就是学习,不需要理由也不应受年龄的影响,我只是希望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更完整、更圆满。
我走出教学楼的那一刻,有一点点热,学校上空的天很蓝、很阔,觉得心也很辽阔。驱车回家的途中,媳妇来电话说已经登上飞机,准备从南方返程,我正好路过机场接媳妇和孩子们回家,看起来所有的事情总是从不顺利变得慢慢顺利而从容。
宽阔的蓝天及建筑
录取公示及签订合同
复试结束后第三天,学校网站上就公布了成绩和拟录取名单,我的笔试排名是51名,复试成绩11名,综合成绩43名,看起来复试成绩优秀还给我提升了一些名次。拟录取的意思是,学校对全社会公布了你的成绩和准备录取你的意向,需要公示10天,如果有人通过官方渠道投诉考试不公平或指明有人欺诈、舞弊,学校需要进行调查,这种公示是惯例程序,一般就表明被录取了。
4月底,我收到了学校短信通知,到学校网站下载了定向培养合同,这也是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录取必须走的一道程序,合同是一个四方合同,包括学校、考生、考生所在企业及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四方签订,主要就是说学校只负责培养学生,不负责学生就业,学生学习期间学习之外的其他任何事情和学校没关,档案和组织关系也不用转移。
虽然还是盖章签字一路顺利办下来寄给学校,但是内心对这种合同一顿诟病,感觉是当年各大院校搞在职本科生、在职研究生培养留下的陋习,大家费劲考上是为了学习的,难道还赖上学校不成,本科生就业对于学校来说也就一串统计数字,研究生就业就赖着让学校管吗?听有的考生讲他们和工作单位关系不好,或者工作单位担心考生读了研跳槽,不盖章阻止考生去读研都有可能。从内心来讲,完全没必要区分定向和非定向,对于现在MBA这种教学方式,学校和工作单位应该不会发生什么关系,成年人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负责,也不需要这个合同来约束。
反正后来学校也没发来任何消息告知合同是可以还是不可以,我专门打电话到招生办询问,招生办老师说,如果合同没收到或不合格会有老师专门联系,如果没联系就表示没问题。
录取通知书
直到6月30日,我收到了学校通过邮政快递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和入学须知,虽然从复习到录取,一顿操作下来人早已麻木,从查到考分到拟录取公告,该开心的也开心过,但是通知书这种东西毕竟考生们的一种难解的情节,邮递员同志满脸笑容地举着录取通知书喊着某某某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如今科技进步了,怎么着也得合影、拍照、朋友圈分享一下呀!毕竟一纸通知书是这大半年来努力的成果。
总结和建议
关于全国统考的笔试。
首先,如果你基础还不错,即便二十年没有接触过复习和考试,考前三个月时间边工作边复习的时间也足够了,完全不必担心,因为管理类联考确实不难,这种考试本身就针对工作多年的在岗人员,出题人不可能希望工作多年的你还能像在校大学生那样对一切理论知识娴熟万能。同时,国家分数线也不高——也就及格要求。即便是985类自主划线院校,全国范围内除了个别比较严苛的学校,其他学校基本不会高出国家分数线很多(当然,我说的是MBA,MPA,MEM类,如果MPACC这种就不一样了),包括清华北大今年划定的分数线都是几乎和国家线齐平。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复习,还是尽量考更高的分,无论对于复习和积累基础知识还是对于提升自信心,都是有好处的,最不济辅导孩子学习时也有更多的心得。
其次,逻辑和数学一定要把知识点过一遍,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网上视频课程,有经验的老师只需要30个小时就能把这些知识点给您缕得清楚明白,还能附带着讲解一下典型例题。接下来就是利用一切时间大量做题,先按知识点分类做题,再做真题,你会发现下笔如神、计算飞速,信心倍增。
写作题就要看写作的结构能力和表达能力了,写作两个题也有不同,论证有效性分析是有通用的分析方法和写作模板的,花一天时间学会,灵活运用既可以得到高分,论说文则需要一定分析、解题和架构文章的能力,考前练习三篇真题也就够了。每个省对于主观题给分的观念不一样,这也造成了民间流传的所谓“旱区”和“水区”的说法,水区老师给分普遍较宽松,这和高考不一样,高考是同省考生竞争,所以同一个省份给分宽还是紧没有影响,但是研究生考试全国统一试卷且统一分数线,所以不同省份给分高低对最终录取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过不要太计较,宽紧也就在于几分之间,没有太大影响,摆好心态尽量考得高于分数线多一些,后面少操心。
再次,很多人因为工作多年后没有接触和使用英语而担心,其实不必,你从初中高中到大学至少学过13年英语,而且绝大部分人过了四级和六级,就算多年不接触也是有基础的,英语考试并不是让你对整个试卷全部进行翻译,你只需要会做题就行了。考前三个月掌握解题的最有效方法,然后突击记忆考研常用1500单词,就够用了。[评论留言邮箱,我可以把真正的常用1500个单词清单发给你,网络上很多都是假的]
整体来说,通过三个月的复习,数学65分 逻辑50分 作文50分 英语60分=225分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已经是可以录取MPACC的高分了,如果只是考MBA、MPA、MEM,可以说复试不出大的差错,非常稳。
关于各院校的复试。
首先,必须要说非全定向研究生招生和全日制非定向虽然同样国家统一招生,毕业后拿到相同含金量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但不同的是,非全定向研究生考取后需要缴纳三年5万-20万不等的学费,这就导致学校在择优录取原则下,同样也希望更多的招收学生。所以一般来说,只要统考过线了,最终复试录取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原则上、理论上是差额录取,其实一些学校基本上算是等额录取了,即便是少数要求较高的985类院校,除非你不小心犯了很严重的差错,或本身心智有缺陷,学校不会随意淘汰过线的考生。而且如果你真的不在意985类院校高昂的学费,你完全可以尝试当年的8-9月份去这些学校进行提前面试,提前面试过优秀的话,笔试只需要超过国家线就可以在家等着收取这些学校的光亮的通知书了。
其次,统考笔试都过了,一般是不用担心复试中的笔试的,那只是学校对你考试成绩进行一次复核而已。特别是政治,保证政治立场正确、传递正能量、稍稍了解一些时政,不会因为政治考试而被淘汰,政治复试并不是择优考试,而是测试底线的考试。有些学校会面试英语,不用紧张,做一下英语自我介绍的准备,老师最多提出1-2个简单的问题,能应答就行。
再次,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是要有所准备的,提前准备不会错,准备充分更是有利于得到老师的青睐,不管你理论素养如何或知识水平如何,老师从你认真准备以及认真对待面试的态度就会非常喜欢你,如果你没有缺陷、对答如流、什么都懂得,那你何必来考试学习?所以就算回答问题有瑕疵,甚至面对一些不懂的问题回答得有些幼稚,问题也不大。面试的过程重点是态度。如果是985类院校,还需要另外了解一下往届面试的形式和特殊状况,避免出现完全搞不清楚状况的场面出现。
总之,2020年2021年,报考MBA到取得通知书的过程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近40岁,所有的工作生活都有条不紊、陷入规律化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次不错的体验,这个目标逼着我学习、逼着我前进、逼着我面对挑战、面对诸多战计划外的状况,最终达成目标,无论中间有什么样的失误或遗憾,总算体会到了成功的果实,又为自己打开了另外一片天地。
祝选择在职考研的您,享受过程、享受成功![完,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来。]
[申明:该文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和个人隐私,特意隐去了所有关于城市、学校、机构、企业、人名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