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明小天

白天,林大力是南方电网的一名工程师,每天进行配电网线路设备的巡维、操作、抢修、规划。

朝九晚五之余,林大力是b站音乐区民乐分区下的UP主,有时用唢呐SOLO一段《红色高跟鞋》,有时是传统民乐《跑旱船》、《秦川抒怀》,有时则是火遍鬼畜区的《黑人抬棺》。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1)

工作中的林大力(左)和林大力在公司才艺大赛的表演(受访者提供,下同)

同在广东,《黑人抬棺》也是何卡卡的唢呐吹奏曲目之一,只不过她日常混迹于豆瓣。

前不久,豆瓣官方转发了何卡卡吹奏《菊次郎的夏天》的视频,她打开豆瓣,多条“哈哈哈”和“菊次郎的头七”的评论让她有点儿招架不住。也是在此刻,她意识到自己“出圈”了。

随着土味视频火爆社交平台,公元三世纪就传入我国的古老乐器唢呐竟然一跃成为“网红”乐器。“只要你也喜欢唢呐,我们就是好朋友”成了年轻唢呐人的共识。

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乐曲,翻新、解构,“万物皆可唢呐”成了新的Slogan。林大力和何卡卡的无心插柳,恰好赶上了这股潮流,让他们从普通网友一跃成为勇立潮头的人物。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2)

何卡卡

上下班高峰期,深圳地铁11号线格外忙碌。

这条临海的双行线被在附近基金投行上班的金融男女占领。他们身着正装,永远在谈论股票和投资。带着蓝色头盔、身穿工装的林大力站在中间显得有些另类。

从浙大电力专业硕士毕业后,林大力按照既定轨迹来到电网系统,成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很多身边人却不知道他的另一身份——从2016年他就加入了b站初代云乐团“大司乐坊”,在b站深耕民乐。

云乐团由团长司鼓君成立于2015年,乐手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组成,既有清华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界大佬,也有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

在团长的建议下,林大力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b站账号。他从2017年1月起,在b站发一些自己演奏民乐的视频。他成立了一个人的“民乐管乐队”,用唢呐、笛子、笙演绎作品。

四年多来,林大力渐渐成为坐拥1.3万粉丝的腰部UP。

他的视频形式不固定,有时候是穿着低配古风服装玩COS一人分饰多角,有时是挑着眉毛玩表情管理用唢呐SOLO一段,有时用两个毛绒玩具分饰男女主角,在田间地头上演一出爱情喜剧。唯一不变的则是配乐,是他的民乐演奏,尤其是唢呐发出的炸耳声音。

当林大力选择在b站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民乐才能时,何卡卡也在豆瓣这片自留地上玩起了唢呐。

今年一月份,刚在国外申请完新学校的何卡卡回国休息。随着疫情的发展,何卡卡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短时间内走不了了”。曾学习钢琴的何卡卡想学个第二乐器缓解焦虑,顺便打发时间。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3)

何卡卡

从小学钢琴时,她就面临被学院派技法支配的恐惧。无时无刻被提醒注意手型、坐姿、指法,并严格按照系统学习思路循序渐进。她对这些“系统学习”已经有些疲惫了,何卡卡更希望能“玩儿音乐”。

思来想去,她选择进入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拿起了唢呐。

因为她最喜欢的客家族乐队九连真人在音乐中加入唢呐,更何况唢呐比起其他乐器实在便宜不少。何卡卡在网上买了“新手唢呐大礼包”,只花了50块钱,里面除了一支唢呐,还有几只哨片和一本教材。

拿到唢呐的第一天,何卡卡就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第一天,唢呐吹不响,第二天就可以吹响了,第三天可以吹三个音,第四天就可以吹一串音阶,练习一周已经可以吹一首小曲子了。

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给闺蜜发自己吹广东民歌《月光光》时候的场景,闺蜜除了发来无数个“哈哈哈哈”之外,丝毫听不出任何《月光光》的感觉。

何卡卡在豆瓣“我的练琴VLOG”上同步更新了吹唢呐的视频。她选择在豆瓣记录正是因为这里流量小、喷子少、熟悉的人都在,重要的是不会有“专业人士”提醒她气息不稳、指法不对。

但她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出圈”的命运。随着豆瓣官方转发,她之前用唢呐吹奏《黑人抬棺》、《敢问路在何方》的视频也被大量转发,有人直接“哈哈哈”,有人将视频收藏在“搞笑”分类的豆列里,何卡卡一时觉得受宠若惊。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4)

因为一曲《菊次郎的头七》,何卡卡在豆瓣上收获了不少关注

但她也意识到,大量涌来的豆瓣鹅们“只是觉得搞笑”,或许等自己吹唢呐不再鬼畜了,这些粉丝就会自动脱粉。她清楚,重要的还是连续出好作品,“不会为了取悦粉丝而拒绝进步的”,

作为90后的“前奏”,1991年出生的林大力已经29岁,即将步入而立之年。

林大力10岁时因为喜欢吹口哨,父母发现他的音乐天赋,把他送进了广州市少年宫学习笛子演奏并加入少年宫民乐团,在学习过程中还学会了另外两件管乐器:唢呐和笙。高考之前,学理科的林大力凭借自己的艺术特长拿下降分后。以647分顺利进入浙江大学电力专业。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5)

唢呐、笙和工作中的林大力

虽然是工科生,但因为艺术特长生的身份使得林大力可以继续泡在民乐堆里。他加入学校民乐团,每周定期参加排练,以助教身份帮老师代《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程,还在学习之余去当地小学教民族乐器演奏,有这些经历的加持,使得他始终与民乐同行。

因为自己欣赏的女生在越剧社,林大力还在越剧社混的风生水起。他学会了妇孺皆知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和根据巴金作品改编的越剧现代新戏《家》选段《梅林重逢》,越剧里面的尺调腔、弦下腔等唱腔也给他打开了新世界:“原来民族音乐这么博大精深!”

这种观念冲击着林大力的既定审美认知,也让他发自内心的想为民族音乐做点儿什么。

2019年夏天,林大力迎来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年假。除了去上海找大学同学请教了唢呐吹奏问题,另一件事就是去河南拜访师傅学习一种濒临失传的民族吹管乐器“筹”。这是他在大学《中国民族音乐鉴赏》代课时发现的乐器。

经调查他发现目前只有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和鄢陵广福寺有师傅传授演奏“筹”,两人师承、风格等都有一些差异,为了一探究竟,他决定分别拜访。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6)

大相国寺高僧演奏“筹”(图片来自公号“大相国寺梵乐”)

相国寺有自己的梵乐团,有官网,在市里,交通十分便利。但鄢陵的寺庙却远在村里,坐车又转步行,有一些“西天取经”的感觉。

两次拜访后,他拿着自己制作的筹吹了一段音乐,才得到道长的认可。为了一件毫无市场、可能不会有人去听的乐器,心心念念四五年,林大力突然觉得这么多年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回应。

在2020年之前,何卡卡从没接触过民族乐器。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何卡卡父母都是图书馆员,原本应该泡在书堆里的她却对音乐感兴趣。从七岁学钢琴,初中进入艺校读书。在艺校,何卡卡见到了不同专业的同学,她也是第一次在这里有了对民乐的观感。

艺校视唱练耳课根据成绩分A、B、C班,何卡卡注意到,A班始终是学钢琴的同学,B班是其他西洋管弦乐的同学,而C班垫底,多是民乐的同学。这让她有了一种从民乐学习者到民乐整体的印象投射,“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民乐怎么都去了C班啊”。

四年的系统音乐学习让何卡卡更笃定了音乐这条路。虽然最后按照父母规划的路径去美国读了政治学专业,但何卡卡还是憋着一股劲儿,入学时选了政治学和钢琴双学位。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7)

何卡卡

随着学习的深入,也让何卡卡开始对民乐有自己的思考。

在大学期间,何卡卡修了学校开设的《世界音乐》课,在课上老师的一番话让她回溯起初中艺校的生活。

18-19世纪,资本主义伴随着欧洲中心论在世界各地流行,“西方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理论影响深远,甚至西方音乐思路也在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应用于音乐教学。

这一观点被老师提出后,何卡卡开始反思初中时代的音乐学习。视唱练耳作为西方音乐体系下的课程,是否适合民乐学习的同学呢?民乐是否有属于自己的“视唱练耳教程”?这会不会对民乐的同学有些不公平?何卡卡疑问越来越多,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民乐的态度。

思来想去,她也想为民乐做点儿什么。

迄今为止,何卡卡已经连续练习唢呐超过六周,每天练琴一小时以上,一共发了15个练琴视频,平均2.8天产出一个。

视频内容也包罗万象,从民歌到鬼畜,从传统到西洋,何卡卡都有涉猎。她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是拉威尔的《帕凡舞曲》选段,这段原本时长3分钟、最终成稿只有1分钟的音乐让何卡卡费了不少功夫。

印象主义是何卡卡最喜欢的时期之一。印象主义和声上的模糊不明让何卡卡深深痴迷,爱屋及乌,作为印象主义时期代表人物的拉威尔也深得何卡卡喜爱。何卡卡喜欢拉威尔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他的配器中总是偏爱用西方“唢呐”——双簧管,《帕凡舞曲》也不例外。

何卡卡特地找到了乐曲的管弦乐总谱,截取乐曲再现部之后再摘出其中竖琴和双簧管声部并使其渐渐过渡到朱旋律声部,还发挥专业优势使其与钢琴配合,两者相互补充,在录制了六七遍之后,这段一分钟的音乐才最终呈现在网友面前。

何卡卡喜欢这种“实验性”的玩法,她喜欢马友友的丝绸之路乐队,也喜欢唢呐大师郭雅志和爵士乐队合作玩即兴,这些都让她打破过去对这件乐器的认知,并看到这件古老乐器的新活力,她也希望在未来能探索这件乐器更多有生命力的内容。

相对于何卡卡的严肃,林大力的视频则有更多的戏谑。

他会在每周一更新一条视频,使用一切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除了红色塑料椅,不锈钢盆、床单被罩甚至坐公交车时随手拍下路边的车水马龙都是他的灵感来源,经过五毛特效的润饰,一出大片尽收眼底。林大力自言就地取材是因为“没有偶像包袱”。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8)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9)

林大力在b站(视频截图)

然而,“出圈之路是星辰大海”,林大力有次去抖音直播,两小时下来拿了两毛钱提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不再满足于高端大气的钢琴和精致细腻的小提琴,粗犷中夹杂着浓浓土味的唢呐成了青年一代的新宠。

2016年吴天明电影《百鸟朝凤》让唢呐真正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2017年《闪光少女》中民乐和管弦乐“斗琴”的片段第一次让唢呐出圈,并坐实了“流氓乐器”的第一把交椅。

唢呐是很难吹的一种乐器(年轻人们是怎么把唢呐变成网红乐器的)(10)

电影《百鸟朝凤》让唢呐获得了更多关注

唢呐一响,乐队白养”。(唢呐的应援口号)

2019年,郭老师、冬泳怪鸽等一批土味鬼畜火遍社交平台,某音乐学院学生在室内吹《菊次郎的夏天》赶上了这波浪潮,点燃了唢呐出圈的另一把火。

在这群年轻人手中,用唢呐吹《学猫叫》已经是初级阶段,唢呐配合爵士乐队玩Swing也只能是“图样图森破”,真正的高手敢于直面挑战,将唢呐和西方音乐史上的大神“共舞”:拉威尔的《帕凡舞曲》、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从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乐器届的“扛把子”唢呐分分钟给你吹完整个西方音乐史。

这是否意味着民乐复兴?林大力和何卡卡似乎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林大力通过b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这是他在小学宣传民乐时无法达到的效果,“至少通过互联网,我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民乐”。何卡卡看着屏幕上打出来的“哈哈哈”,时常心里犯嘀咕,大家看这些视频真的是为了了解唢呐吗?

何卡卡分析,古老乐器唢呐吹奏现代流行乐给网友带来视觉和观感上的“撕裂感”是唢呐得以复兴的原因,但无论是火遍当下的“古风歌曲”,还是在流行音乐里加入唢呐音色,又或者直接像她一样用唢呐吹流行歌,不过是披着唢呐的外衣,去表演原本已经固有的音乐风格。

何卡卡想,未来某一天,一定要去陕北采采风,看看唢呐到底该怎么吹。

-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