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盲、瞎,大部分人对这三个词的理解都幸运地停留在字面意思,但还有几千万的人正在经历这些,其中,中国就有六百多万。
而他们中的一个,凭着才华堂堂正正走到《奇葩说》的舞台,在这个时下最火爆的辩论节目中,站在聚光灯下,面对着何炅、蔡康永和马东,一字一句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应该有残疾人。
他叫蔡聪,是一位盲者,也是一位摄影师。
蔡聪是幸运的,他的才华得到认可,在《奇葩说》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但如他所说,在得知他视神经彻底损坏无法挽救后,所有的人都会对着他感叹说,“多好的孩子,可惜了。”
在我看来,可惜的不是蔡聪,不是任何一个视觉障碍者,而是我们这个社会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包容性不够,没有足够的让他们施展其他才华的空间和机会,这才可惜。
如今距离高考还有两天,各种关于高考消息报道铺天盖地,我却被其中一条关于英语四级考试的新闻吸引了注意力:教育部考试中心表示,在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视障人士提供盲文试卷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可以满足盲人考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愿望。
原来是因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大四视障女生小倩(化名),自去年起就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使用盲文试卷,但一直未获批准,终于在今年5月10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教育部公开视力残障人参加四级考试能够获得的合理便利措施,法院当日受理该案。
许多人对此感慨,有的认为打破了“不让考”的壁垒,是巨大的进步;有的则觉得这是社会本就应该提供的,并且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蔡聪也提到过,他当年参加高考时,视力恶化地连试卷都看不清,因此他的老师向教育考试院申请志愿者读题,却被以“没有先例”拒绝。
的确,在我国,绝大多数视力障碍人士都是生活在隔离式的特殊学校里,没办法参加高考,难道盲人就不能进入普通大学深造吗?不,德国的“包容教育”让我们看到了可能性。
相信大家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报道,由于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普及,德国街头经常有手持盲杖或签着导盲犬的盲人独自行动。我们不得不承认欧洲国家在残障儿童和青少年教育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德国的“包容教育”,这个让我看到更多社会的可能性的人文产物。
包容教育在联邦制的德国,教育法规属各联邦州的管辖范围,因此在16个州,学校制度、教学标准各不相同。目前来说,德国各联邦州一般鼓励有特殊教育需求的残障儿童就近上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广泛接触社会同龄人。实在有困难的也可以上专为残障儿童办的特殊学校。
上普通学校的残障儿童,包括视障儿童,在校园里会得到特殊照顾,比如配备专门器材、由特教老师单独辅导等。这被称为“包容教育”(Inklusion),正是德国教育机构目前努力的方向。
“对口”学校德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就是文理中学的高中毕业考Abitur,这也是进入大学的必要条件。到了所谓的“高考”考场上,盲人学生会得到盲文试卷,而严重弱视的学生能通过特殊放大器材阅读考卷答题。通过了Abitur的学生都可以上大学,视障学生也不例外。
以北威州为例,视障学生要想上大学,最直接的方法是进入具备相应教学条件——即具有特殊设备和相应师资的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Gesamtschule)就读。
而在黑森州的马尔堡(Marburg)和勃兰登堡州的Königs Wusterhausen,有着全德国仅存的两所盲人文理高中,专门培养有志进入高校深造的视障学生。由于历史悠久,师资经验丰富,吸引了来自德国各地的视障学生前来就学。
据统计,法律、心理学、教育学是视障学生选择比较集中的专业。他们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可获得政府资助、校方或其他机构提供的特殊服务,比如“朗读者”可以帮助盲人学生阅读只有印刷版本的书籍资料。
至于在他们上了大学以后,除了医学、法律等专业毕业生要通过的国家考试,一般不再有统一的大型考试。
其实,不光是视障学生,如何让所有的视障者更便利地生活学习工作,是需要整个社会一直为之努力的。在此,我想借用《奇葩说》中蔡康永的一句话,“你不是过了一个比较少的生活,你是过了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生活。”
本文部分内容由中德商桥整理自DW
更多德国资讯,欢迎关注中德商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