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1)

我们常说,读书使人明智。可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能接触到的书籍、文章越来越多,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不懂得甄别、筛选,就容易感到混乱。

就比如,当你有育儿的困惑,你可能会搜一搜电脑上的育儿文章。前一篇文章说《父母无条件的爱,是给孩子最大的底气》,后一篇文章却说《无条件的爱,害娃于无形》。两篇文章各有道理,看完你更迷茫了。

又比如,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想找几本书答疑解惑,可读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即使记得也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读书有什么用,读再多的书,我的生活也没有起色。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读书这件事有问题,而是我们读书的方法出了问题。如果光会读书,而不能将书里的知识无法内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读书就是无用的。

如果不会甄别、筛选书里的信息,那么书里的知识就可能会起到误导的作用,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将书中的知识都化为己用呢?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2)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3)

使用RIA便签学习法,实现高效阅读

RIA便签学习法是阿里巴巴培训管理师赵周发明的学习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读书方法,重新定义了高效阅读。

所谓RIA,其实是三个单词的首字母。“R”,就是reading,也就是阅读;“I”,就是interpretation,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A”就是Appropriation,它被分成两个部分,A1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2是描述自己的应用。

也就是说,RIA便签学习法要求我们先阅读(R),然后用3种不同颜色的便签纸,分别来做I、A1、A2这三种笔记。

让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们在阅读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当我们看到“情感账户”这一概念时,我们觉得很受用。这时候,你会如何做?如果你只是把“情感账户”的概念抄一遍,那么,你很快会忘记这个知识点。即使记住了,也只是记住了概念,对你的生活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使用RIA便签学习法。

首先,我们要用便签纸来记录“I”,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在这一步,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情感账户”。比如这样写:情感账户就像一个银行账户,有存入也有支出。我们做一件有利于感情的事,就好像往里面存钱,我们做一件消耗感情的事,就好像往里面取钱。如果我们总是取钱,没有存钱,那么迟早会把感情耗光,关系也就破裂了。

为什么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而不能照抄文章中的表述呢?这是因为,当我们想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概念解释清楚,就必须先把这个概念读懂、读透,在脑海里进行二次加工。经过加工后再输出,我们会把这个概念记得更牢。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4)

接着,我们要用便签纸来记录“A1”,也就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回忆一下,生活中我有没有遇到过把情感账户消耗光,导致两人感情破裂的事情?如果有,我们可以把这件事简单记录在A1便签上,接着把这张A1便签贴在I便签的旁边。

最后,我们要用便签纸来记录“A2”,也就是描述自己的应用。所谓描述自己的应用,就是说我们要思考一下,如何将书里的信息运用到生活中。在记录A2时,我们的内容要包括目标和行动两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是用情感账户为例,在描述情感账户的A2时,我们可以这样写:我可以将情感账户的概念运用到陪伴孩子的问题上。通过多陪伴、多关心孩子,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具体的目标为:每天至少陪伴孩子3个小时。

具体的行动为:

①陪孩子吃晚餐时,和孩子聊一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②陪孩子学习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③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增进感情。

你看,RIA便签阅读法,就是一个教你如何把书中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方法。通过语言重述,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并记住了书里的信息;通过描述相关经验,书里的信息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再通过描述应用,书里的信息能真正实现改变生活的作用。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5)

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认知水平

通过RIA高效阅读法,我们能从众多的书籍中获取有效的知识或信息。但此时信息还是孤立存在的,犹如一盘散沙。因此下一步,我们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将这些获取到的信息串联起来,建成思维的大厦,从而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第一步:明确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在读书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信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如果没有明确这两点,知识就很容易起到误导的作用。

所谓前因后果,就是要分析这个信息的起因和结果。打个比方,有个俗语叫做“三个和尚没水喝”。当我们获取这个信息之后,就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分析前因)?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就不会没水喝(分析前因)?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后果是什么(分析后果)?

通过思考,我们能理解到:之所以一个和尚有水喝,是因为一个和尚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的,两个和尚虽然也涉及合作,但合作分工比较简单。三个和尚涉及的合作较为复杂,一旦工作分配不当,就会互相推诿。

在分析了“前因后果”之后,我们要接着分析信息的“适用边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个各有道理,又互相矛盾的观点。比如,《你不让孩子吃苦,生活就会让孩子吃苦》和《伪挫折教育,害孩子一生》,似乎都有道理,可却是互相矛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可能是因为,两个观点适用的范围不一样。

就拿“三个和尚没水喝”来说,我们还有一句古话,叫做“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句话也有道理啊,到底谁对谁错呢?

当我们遇到两个矛盾且看似有道理的信息时,我们就要去明确适用边界,即思考一下:这两个观点分别适用在什么场景。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适用在“思考阶段”,也就是在沟通想法的时候我们要集思广益,让不同的想法碰撞出火花。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适用于“执行阶段”,当我们要执行一项任务时,要分配好任务,避免互相推诿。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6)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7)

我们要从点到网,构建知识体系。

之前我们提到,在读书时,我们要通过RIA便签法获取知识,再通过明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来分析知识。在经过这两步之后,我们就能真正获取一个知识。接下来,我们需要将知识拼凑成属于自己的思维大厦。

具体的方法就是,列思维导图,形成知识框架。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想要学系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亲密关系?

为什么要建立亲密关系?

如何划分边界?

如何表达需求?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如何避免冲突?

如何合理化拒绝?

如何正向沟通?

接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书中,摄取有关“亲密关系”的知识,然后不断往知识体系里填充进去。随着我们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我们最终就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8)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因此,学会高效读书相当重要。

都说知识像海洋,而你的学习能力就像一艘船。找不到合适的船,即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也很容易会被淹死。

因此,我们要提高读书的能力,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判断纷繁复杂的信息。同时,也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化为己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快速提升自己,做一个有知识、更有智识的人。

读书时间越长越好吗(阅读越多越无知)(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