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 君 说
500亿 2000亿 2000亿……
从剑拔弩张、“讨价还价”到变本加厉、步步紧逼。
伴随着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中美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制约”与“反制”的博弈日趋白热化。
如同一枚砸落的巨石,激起了一层又一层涟漪。
命运攸关的时刻,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剧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争,也是一场无法回避的科技赛跑。
本文摘编陈芳、董瑞丰著作《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正和岛作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作 者:陈芳 董瑞丰
图 片:视觉中国
来 源:正和岛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官员6月公开表示,将联合产学研各界实施“电子复兴计划”,意在开启下一次电子革命。
——日本《选择》月刊6月刊登文章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极限施压”的种种手段,认为美国在重复30年前的意图和手段,因此“美中半导体战争必然激化”。
——彭博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在西弗吉尼亚州一个集会上讲话称,他上任时,中国就要在非常短的时期内超越美国,现在“那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
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就得出这样的判断:
1,持续挥“大棒”,美国将大概率成为优先选项。
2,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科技已成大国博弈中的“锁喉技”。
3,不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迟早的事。
按照“黑暗森林”法则,芯片很可能只是开端,中国科技要做好“持久战”准备。
对中兴“定向打击”释放出非同寻常的信号,令中国IT企业感到寒意袭人。贸易战为表,科技战为里。美国的意图在于打压中国“升级”,这跟喊什么口号、举什么旗无关,只与利益相关。
小小的芯片之地,率先投射了大变局的风云诡谲。
探寻中国“芯”博弈与突围之路,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对于中国科技应对“持久战”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往事
1980年,坐落在太湖边上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迎来了一批西装革履的日本工程师。国门初开,这群日本人惹来厂里不少好奇又略带狐疑的眼光。很快,厂里贴出告示,宣布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彩色和黑白电视机集成电路5微米全套生产线。
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又叫742厂,成立之初只是江苏无锡一家身处小巷的地方国营小厂,此时承担起新型半导体工艺设备的研究和生产任务,隶属于四机部(电子工业部)。
多年以后,无锡仍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基地,与742厂时期打下的底子不无关系。
与东芝公司的这次合作,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技术。短短几年间,厂里的芯片产量达到3000万块,一度蜚声国内的名牌电视机——熊猫、金星、凯歌、孔雀——心脏部位统统装有这家工厂的产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芯片行业出现了重复引进和过于分散的问题。一份当时递交给中央的报告称,全国有33个单位不同程度地引进了各种集成电路生产线设备,累计投资13亿元左右,最后建成投入使用的只有少数几条线,多数引进线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982年10月,国务院为了加强全国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领导,成立了一位副总理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制定中国芯片发展规划。
经过几年的观察和酝酿之后,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召开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七五”(1986年—1990年)期间我国集成电路技术的“531”发展战略,即普及推广以742厂为基点的5微米技术,同时开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芯”的第一个重大战略。但客观来说,与当时国际先进技术和巨大的市场缺口相比,我国芯片无论工艺还是产品,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份当年的研究报告列举了其中几个原因:
——各种整机引进是“万国牌”的,整机厂要的品种,电路厂做不出来;电路厂生产的,整机厂又不要,电路厂没有做到市场导向。
——在引进工作中,大量引进硬件——设备和仪器,而不注重引进软件——技术和管理,是引进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教训。
——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厂、所内部运行机制不顺畅。
在多种原因作用下,原本提倡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八字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贯彻,导致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进。“531”发展战略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却是以全部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方式实现……
阻碍
尽管多方总结经验,也尝试了多种路径选择,从1988年到2018年又时隔30年,芯片面临的困局依然待解。
从设计、加工到设备配套,芯片产业链漫长。纵观我国芯片产业链,还存在不少关键环节的空白:
过于依赖国际巨头,部分民用安全领域还有“黑盒子”;
高精度光刻机等芯片制造领域的关键设备,供应商都被巨头垄断;
产业链上游有大量“隐形冠军”,一旦断供就能让下游停工;
缺少高科技“撒手锏”,无法用对等威慑达到平衡。
人们疑惑,芯片的短板这么多,为什么不早做布局、有针对性地填补?回顾中国芯片产业多年追赶的经验,三大阻碍始终横亘:
1.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大投入,大收益;中投入,没收益;小投入,大亏损”,不达到一定规模和体量,很难有明显效果。少有企业愿意去坐几年冷板凳搞核心技术研发。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至 2017 年 6 月规模达到1387亿元,对我国芯片产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按照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的支出标准,大基金仅能支持2个芯片公司。从企业研发投入来看,我国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2016年研发经费不超过10亿美元,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2016年研发经费为3.18亿美元。研发支出排名第一的英特尔为127.40亿美元,排名第四的三星为28.81亿美元。
2.“生态链”:国产芯片造得出来,用不起来。
中兴事件发生后,不少人问,大力投钱能发展好芯片产业吗?龙芯总裁胡伟武为此感叹:对芯片来说,产业链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技术先进性。
英特尔、高通等少数企业早期建立了技术架构和标准,形成“树根”,在它们上面长出微软、苹果、谷歌等“树干”,再继续长出各种硬件软件“树枝”。国产芯片一次次攀爬高峰,被国际巨头的“生态链”一次次击败。早年的“方舟”,后来的“龙芯”,都无法衔接这一生态链,需要自主研发另一整套独立体系。
在建立“生态链”的过程中,芯片持续高速地试错、更新、升级,也是一个客观规律。以华为的手机芯片为例,其最早研制的芯片饱受诟病,不被市场认可,但华为通过自身构建的下游产业链持续提供试错机会,几年后让手机芯片迭代至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服务器等更高端设备市场,国产芯片难有这样的平台。部分国企采购时,也往往将英特尔等国际巨头视作首选。国产自主芯片如果长期被国际巨头压制,市场劣势将“连累”技术升级,导致自主研发后继乏力。
3.人才储备不足。
发展芯片产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和企业,简单的固定资产堆砌并不能真正推动产业发展。但我国IT领域人才培养不平衡,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少。用业内一位家的话来说,“全国2600多个计算机专业,本质上都在教学生如何用计算机,而不是怎么造计算机,就如同汽车专业只培养驾驶员一样”。
之所以国内IT人才培养中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大多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芯片研究领域发论文较难,因此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也更少。
本质
在过去30年里,尽管中美之间曾多次发生贸易争端,但这一轮以“301调查”为标志的贸易摩擦,在内容和影响上都体现与以往本质的区别。
征兆出现在2017年底。这一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他上台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报告还强调,美国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将与各国“打造公平、互惠的经济关系,并利用其能源优势来确保国际市场的开放”。
据白宫官员对外透露,新总统对这份报告十分满意,因此决定亲自出面发表演讲。
在这部风云瞬息万变、几十年一遇的国际政经“宫斗剧”中,除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
莱特希泽长期以来一直在各种场合指责中国从世界贸易组织(WTO)“占了便宜”,这一点深得特朗普的欣赏。路透社在他上任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熟悉莱特希泽的人士的话称,“他非常聪明,非常具有战略性,并且无所畏惧。一旦他负责此事,他将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来阻止中国及其他国家‘作弊’,他可不是WTO的粉丝。”
他表示,此次“301调查”就是要干扰“中国制造2025”中确定的、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国际领跑者的努力。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关键领域都将被列为关税“重点关照”的对象。
对此,《联合早报》刊文指出,301调查报告非常清楚地表明,美国要改变的是影响美国战略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如果说美国对华的前五次310贸易调查,还基本属于战术层面修正与调整的话,特朗普政府的此轮大动作,则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的、经过长期酝酿和深思熟虑的。
风险
不断加剧的中美贸易摩擦,投射出芯片波澜之下的大国制造之忧,也反映出美国对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战略焦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呈现出由低端行业向高端行业过渡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曾多次对中国实施“301调查”,主要涉及纺织品、鞋类、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等。进入21世纪,美国开始试图遏制中国在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近年来连续否决了多起中国资本投资美国甚至其他国家半导体公司的申请,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还公开为这种行政干涉行为“点赞”,强调要“抑制中国的创新政策”。
同时,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建立一个与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平行的独立机构,对中国企业在美技术并购进行更严格的审查。美国媒体还一度爆出,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进一步阻止中国公民在美国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敏感领域的研究。据报道,美国总统甚至在一场商界领袖的晚宴上暗示,中国赴美留学生“都是间谍”。
纵观美国越来越趋于“保守”的举措,以芯片为代表的信息安全控制权争夺加剧,背后其实是网路信息安全和未来GDP增长主导权之争。
首先,数据的战略资源价值突显。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专家介绍,世界正进入“数字全球化”时代,全球大约50%的服务贸易已经数字化,约12%的货物贸易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完成。中美贸易原来是一种互补型贸易,但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越来越向竞争型迈进,突出表现在高科技领域、芯片、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
其次,各国纷纷发布重振制造业、发展人工智能等战略计划。美国就先后颁布“美国制造业复兴法案”等,而且对1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提供资金支持。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通用电气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同样是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的一个愿景,并不是强制规定而是引导投资和技术创新方向。
再次,网信安全不可预期。“棱镜门”事件说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就可能被别人监控;乌克兰电网被黑、伊朗核电站受攻击事件说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家安全就会被人“卡脖子”。
特朗普政府的转向,意味着美国将从传统的贸易保护思维转向基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保护主义。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美国针对中国科技升级的各类“小动作”将不会消停。(本文节选自《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一书,有部分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