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已随着孩子们的开学而落下了帷幕,但这部电视剧所引发的关于孩子教育的探讨还没有结束。
剧中的高三学生方一凡,成绩不好,情商却很高。他性格开朗、讲义气,虽然有时候会搞一些恶作剧,但懂得关爱同学,因此在班里人缘很好。
方一凡的妈妈,是由演员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她性格耿直,对孩子要求很高,甚至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可以说是个很严格的“虎妈”了。
剧中有一个情节,是方一凡受不了妈妈总拿他的分数和别人比,因此和童文洁大吵了一架。当笔者在和同事们聊起这个情节时,大家都表示,童文洁总是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相比的这个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具有普遍性了,几乎每个同事都说,自己小时候被妈妈训斥时,妈妈经常会拿自己跟别人相比。的确,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分数至上的大环境里,父母用我们的成绩跟别人对比,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这样的对比就是正确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比的坏处1、胜负心过强
很多家长认为,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是激励孩子进步的一个方法。其实,这样的方法会让孩子较多关注到“我和别人比起来,我是怎么样的”,而对自己能力方面的关注会有所减弱。时间长了,孩子会过于在意结果而非过程,他会有比较强的胜负心,在没有拿到第一名的时候,往往会接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越是以对比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他就越在意结果,越在意结果,他在面对挑战时就会产生焦虑和胆怯的情绪,不能够以平常心来面对,最终得到的结果反而会不好。
2、自信心丧失
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对孩子的自信心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打击。父母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孩子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无论我怎么做,爸爸妈妈都不会满意,我永远不会像“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失去自信心,甚至会对别人产生一种嫉妒的心理。
那么,问题就来了: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励孩子呢?1、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两位老师在鼓励孩子整理玩具时的不同说法:
第一位老师:“小朋友们,我们来比比看,今天谁能最快整理好玩具,得到第一名呢?”
第二位老师说:“孩子们,整理玩具不是比赛,而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整洁、更干净,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没有整理好呢?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在这两种说法中,很明显地,第二种说法会更好一些,这样的说法让孩子知道,整理东西是为了让房间整洁有序,让孩子更多地去关注事情的本身,去感受和注重过程,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身上,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人生不是比赛,没有必要事事都和别人相比,只有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做事,他的能力才会得到更充分的提升。
2、引导孩子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
方一凡在和童文洁的对话中说道,“妈,你平时老拿我跟别人比,这有什么可比性啊?各个家庭情况不一样,人家教育没准就比咱家强,所以这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我可能智商就是没有英子、磊儿他们智商高,但我情商比他们高啊!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学习不好,但我在别的方面就是比他们要强。妈,你永远都看不到我的好,你一直在强调我的不好。”
一句“妈,你永远都看不到我的好”,说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一个十八岁的大男孩,不停地被自己的妈妈否定,纵使性格开朗如方一凡,他的心里也一定是很难过的。
但是,通过方一凡说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有自信、很有想法的孩子,他对自己也有一个很正确的评价:他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但他不盲目自卑,他知道他的长处在哪里。方一凡乐观积极的性格,源于他客观的自我评估。
客观自我评估的方式,是“对事不对人”。在事件发生后,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分析过程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帮助他们重新设定合理的目标,探讨实现目标的方法。孩子能在这个复盘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能力是什么,他还可以做到什么,他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这样的孩子,会对下一次的挑战有合理的预期,这是激励他进步的内驱力。
海伍德曾说过,“对于一个能力强劲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当今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只有让孩子充分专注于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