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度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有禅让制度)(1)

禅让制(「禅」,拼音:shàn(国)/sin6(粤)),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禅让制度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有禅让制度)(2)

中国传说中的禅让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真实性的怀疑,主要是因为把上古的首领和后来的帝王类比,因为条件的恶劣,当上古的首领其实是个苦差,不象后来的帝王。

禅让制度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有禅让制度)(3)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

疑点

顾颉刚指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又说「这时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1]。1936年,他还发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

1993年郭店一号墓出土的〈唐虞之道〉与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收录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记载上古的禅让。《唐虞之道》推崇禅让,指出「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禅让制度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会有禅让制度)(4)

年表

以禅让形式完成的政权更替见下表:

西汉→新朝

东汉→曹魏→西晋

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后梁

南吴→南唐

后汉→后周→北宋

其他

以下是其余在中国历史上曾完成禅让程序,但随即以失败告终的政权

兰芳共和国

华人在南洋婆罗洲建立的兰芳共和国,总长实行禅让和选举结合的形式。

注释

  1. ^ 《古史辨》第七册
  2. ^ 司马贞《史记正义》,《括地志》有一段话:「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