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洋

别一提凉皮,你就脱口而出西安,在银川,你也能知道这碗凉皮有多香。

凉皮从西安出发,“撇开”麻酱,一路北上。

路过兰州,切成筷子粗细的方棱状,牙齿能咀嚼出面粉充分的高密度,它在这里叫名高担凉皮。

途至陕北,凉皮又如当初一般莹薄,每一片都披上了炒制得浓香的羊肝酱,他们竟如此会吃!

到了银川平原,凉皮一个跟头翻进了这片土地,舀上一勺辣子真真是“撩咋咧”。

银川凉皮推荐(好吃的凉皮也有属于90后的记忆)(1)

凉皮在路上,做法日趋不同,食用越发多样,它开始被称作酿(rang)皮。

若是问位银川人,最早去过的凉皮店是哪家,他一定记不得地址,因为若干年前卖凉皮的人是骑着三轮车,到街边将桌椅行头卸下摆好,开始买卖的,银川人也是在这看似流动又固定营业的小车前第一次吃起了凉皮。

小车们扎下根来,门面房连同这片平原上的味道特点,一起写在了生活的泥土里。

银川凉皮推荐(好吃的凉皮也有属于90后的记忆)(2)

80--90年代银川青少年宫周边活跃着许多流动凉皮摊

凉皮顺黄河而下几百公里,喝醉了黄河的巴盟人让凉皮入乡随俗,让其感受内蒙的腌菜传统,圆白菜、胡萝卜、青椒、芹菜切丝腌制,口感爽脆,搭配酿皮似乎再好不过了,凉皮滑入口时,胡麻油的独特熟香弥散开来,这让巴盟酿皮以清新的酸香为基调,香油余味悠长。

所有的“凉皮”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绝配”:那就是一勺红亮喷香的油辣子。

老陕有老陕的关中辣椒,陇人有陇人的天水辣椒,宁夏的辣子更是自成一派,别说凉皮小吃离不开它,就连小揪面、烩肉和羊杂碎等等宁夏美食也封它为点睛之笔。

辣椒面、干尖椒和芝麻是基础,再配以其他香料就是独门秘籍了,热油一浇,“呲溜”一声,升腾起的香味还不浓郁,待油渐凉,香味就会从鼻腔直窜胸胃。它的火亮的外衣不会让人生畏,反倒植物辛料烫热后的熟香馋动着味蕾。

寻常人家且不谈,如今凉皮店牌匾上无论写得是“吴忠风味”还是“大武口特色”,亦或是“某家秘制”,各家“炸”法,各种香味,都凭借着那份油辣子绕上食客的舌尖,环住食客的心。

银川凉皮推荐(好吃的凉皮也有属于90后的记忆)(3)

银川的凉皮,说道不出具体哪一方是特色,但只要尝上几筷子,香味藏在塞北麦香中、辣油中、花生米中、醋蒜中……

独到之处不言而喻,不管你离这片土地有多远,吃过全国多少凉皮,身体中总有一处记得这味道。

90后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凉皮“影像”档案。

没有太多零用钱的时候,凉皮麻辣烫是最亲民的填饱肚子的办法,辣椒味直冲房梁的店铺里,留着疯狂抄作业的孩子,留着藏着心事吃了两口就开始发呆的少年,留着挂着泪痕胸懑不平的年轻人。这里似乎没有饭点,没有要求,跨过门槛就没了门槛。

高中的半封闭式管理让我们这些学生格外垂涎外面的世界,外面的食物。从围栏递进来的小塑料盒,从保安叔叔眼皮下携过的黑塑料袋,十有八九是凉皮。

没有碗,兜着袋子,一次性的木筷将吸饱汤汁的面筋送到口中,凉皮溜进来的时候沾了一嘴红油,这时应声抬起头,与少年说笑,画面定格下的,笑颜如花又无所顾忌的,大概就是青春的样子。

老一辈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沉淀,他们偏爱扎实的食物,比如羊肉臊子面,手里捏着一个葱花饼还等着锅中的清炖羊肉盛上来。瞧见凉皮,几个大老粗说“嗨呀,这是女人家吃的”,可他们不说这几口就吃完的凉皮,入口时齿间留香,擦嘴前还在舔唇回味。

银川凉皮推荐(好吃的凉皮也有属于90后的记忆)(4)

90年代宁夏街头凉皮摊

老凉皮店的位置不好找,经营多靠街坊邻居和老顾客光临,但这才是真正的好味道,走进装潢迎合年轻人或者时下流行,打着某种主题诞生的店铺,倒不如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双开玻璃门来的踏实,阿姨一手端盆,一手握筷,不停翻动,所有食材充分拌合,迅速带来了喉结的蹿涌。

即便桌面只是纯白色,墙壁简单挂着两幅装饰,小店也自有一种人气。

现在几乎见不到只卖凉皮的店了,它和麻辣烫一齐站上桌头,不同的店也会因风格不同而售不同的食品,像盆烩、糊饽,有的店为了不把自己定位成小吃店,还卖起了水饺和炒米饭。

夏天躲进凉皮店只求凉意快点下肚,它似乎是拯救暑热没胃口的一把好手。

冬天炉子暖气烧得热乎,哪等得到凉皮褪去本身的冰凉,汤料被泼在红亮的辣子上,慢慢贯穿嫩菜和凉皮,筷子卷几转,就大快朵颐一解烧燥了。

银川凉皮推荐(好吃的凉皮也有属于90后的记忆)(5)

一碗凉皮,不止是独特的香辣和劲道弹滑的口感成为心和胃的欲望之光,它随着汤汤水水滴进了人的成长过程,融进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异乡生活,这一份味道仿佛在手掌里开出花来,随着回忆和惦念暗滋浅长。


文章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在读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