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红安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981年一位将军,为了让自己家乡人不再受冻,亲自下令调拨了一批军大衣和棉被等物资赠送给乡亲们。
他还主动要求承担这笔费用,并准备让后代子孙跟他一起还账。
那这位将军是谁?他为何要送五万套军大衣给乡亲呢?
一道急令,解决百姓挨冻难题
这位将军就是韩先楚。
1981年的一个冬天,韩先楚来到了红安县委宾馆。
一到宾馆,连军大衣还没来得及脱,韩先楚就让身边的秘书拨通了电话,接着他拿起话筒说:
“我是韩先楚,现在命令你们立刻组织五万件军大衣,火速送到红安来!”
电话那头的兰州军区工作人员为难地回答道:“首长,这五万件军大衣不是一笔小数目,捐给地方,部队没有这样的先例呀!”
韩先楚不假思索回道:“不用入账,钱算到我头上,从工资里扣,我一个人不够就从家里人扣,哪怕扣到孙子重孙都没关系,扣完为止!”
工作人员听了后,尽管有些不解,但还是按照司令的要求去办理了调拨手续。
没几天一批厚实暖和的军大衣如期到了红安,并分发到了乡亲们的手里。
乡亲们收到大衣后,一个个都激动起来,内心感谢这位挂念他们不忘家乡父老的好将军,红安人民的好儿子。
打仗快如闪电的旋风将军
韩先楚是解放军中唯一从没打过败仗的将军,被人称为韩大胆、旋风将军。
韩先楚作为林彪麾下一员大将,不仅胆子大不怕死,还以“快”闻名。
见识过他打仗的人都非常认可用“闪电和旋风”来比喻他的打法,除了快之外,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也是他的显著特点。
《孙子兵法》在作战篇中指出:“兵贵胜,不贵久”,提出了战略上要速战速决,以快取胜。
韩先楚就遵循了《孙子兵法》的理念,并将之运用得出神入化,让敌人闻风丧胆。
1947年3月27日,蒋介石调集20个团,兵分三路气势汹汹杀向临江地区,准备发动第四次进攻,意图歼灭共军。
在韩先楚的指挥下,他先以部分兵力牵制了敌军的两翼使其不能动弹,再以优势兵力迅速歼灭了急于冒进、实力不足的中路军国民党第八十九师。
4月1日,韩先楚巧设妙计以小股武装佯装不敌,作出了撤退的样子。
敌军第八十九师不知是计,继续深入埋伏圈往三源浦西南红石砬子地区进军。
等敌人一到,还没站稳之际,韩先楚利用优势兵力,突然向对方发起了猛攻,不到十小时就全部结束了战斗。
这一场猛攻战,让国民党军队丧失了信心,急忙改变策略应对。战场态势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而在作战室苦等前方消息的肖劲光、陈云等还在忐忑不安为他担心。
没料想,电话一打过去,就接到了捷报。韩先楚高兴地汇报说:“战斗进入尾声,我们在忙着抓捕俘虏呢!”
十小时就全歼了整整一个师,韩先楚直接破了历史记录。
而在奇袭威远堡的战斗中,韩先楚则利用一切时间进行长途奔袭。
尽管当天风雨交加,但韩先楚下令急速行军,仅仅一天半夜就行军了一百多公里。
敌人也没想到,他会行此怪招,完全出乎意料,等到战斗开战的时候,他们还在盲目等待,结果没多久指挥部就被攻下。
在1948年的锦州战役中,韩先楚依旧利用旋风之势,迅速击垮了敌军活捉了地方指挥官。
当廖耀湘战后被俘后,见到韩先楚还亲口表示,对韩先楚的旋风打法深感叹服,并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少年磨难多壮志
韩先楚生于1913年的二月,是湖北红安人,小名叫祖宝。他家一直务农,生活也一向拮据,尤其是他出生后,更加剧了家里的困顿。
为了缓解家里的境况,父母迫于生计,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节省一个人的口粮,不得不将他姐姐送给了人家做童养媳。
然而,姐姐走后家里还是一贫如洗,除了省了点粮食外,还是那样困难。
在韩先楚3岁的时候,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的哥哥因病离开了他们。
韩先楚的父母对于儿子的死十分悲痛,尤其是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的母亲,最后也撒手了寰。
这也一下子击垮了韩先楚的父亲,此刻的他再也无法独自抚养韩先楚,就委托自己的女儿帮忙照顾。
在姐姐的照顾下,韩先楚度过了童年。等他8岁的时候,父亲感觉身体好了点,就把他接回身边。
在父亲的照顾下,韩先楚慢慢长大,他尽量帮父亲一起干着农活。
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深知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他尽量把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攒下来用作韩先楚的学费。
等到韩先楚年满12岁的时候,父亲终于攒够了读书的钱,立即就把儿子送进了私塾。
老师一看这孩子虽然淘气,但非常聪明,内心十分喜欢。他亲自给他挑选了一个名字,叫先楚。
老师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希望他能用功读书,以后做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要做名满楚地的大人物。
家里的日子似乎也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将韩父击倒,没多久也永远离开了。
父亲的离世,让韩先楚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连吃饭也没着落。
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姐姐,将韩先楚接到自己的身边。
此时,一个叫秀姐的邻家女孩,看他可怜,就经常给他弄点吃的。有时候还带他到家里去吃,如果身上衣服坏了,还帮他缝补。
韩先楚在姐姐和秀姐及其他村里的老乡照顾下,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这段经历成了他一生难以忘记的日子。
他的心里装满了故乡的人情世故,装满了这些乡亲们的深情厚谊,以至于他内心深处总有要报答乡亲父老的愿望。
以战立威,以智取胜
韩先楚在日渐成长之时,也是革命兴起之日。他逐渐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了解了革命道理。
1927年,他十四岁。
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人家讲起了共产党的思想,和目前他们在做的事情。
经过一番思考,他认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给穷人有更好的未来。
从此,他开始寻找党组织。他的目的就是要参加革命,为天下穷人翻身出力。
当他打听到黄麻地区要进行武装起义的事情后,再也坐不住了,立即收拾好衣服到黄麻准备参加起义。
由于年纪的问题,他并没有如愿参军。不过他也没有失望,参加了农民协会。
入会后,他积极跟随农民协会开展各项农民运动。
通过农民协会组织,他学到了更多的革命知识,进一步了解了革命运动。
没多久,农民运动取得了成功,他们成立了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苏维埃政府,韩先楚负责土地方面的工作。
1930年10月,为了更好地保卫农民协会的革命成果,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17岁的他参加了孝感地区的游击队。
由于他在历次的战斗中表现不俗,军事上开始崭露头角。他先成为共青团员,后来又成为共产党员,是个名副其实的革命者。
1931年起,他就开始带领部队在湖北的黄陂、孝感、罗山地区进行游击斗争。
1933年4月,韩先楚所在的独立团被红军整编,成为正规军队了。他先从副连长开始,接着就是连长,后来就做到了营长。
11月,韩先楚接到任务后,面对危急情况,不顾个人安危执意担任掩护军主力和军领导脱离险境的战斗任务。
由于他事先做足了功课,详细了解了敌人的布局,因此,每次他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第二年的11月中旬在河南罗山县朱堂店,韩先楚所在的部队遭遇国民党军队包围。
作为以大胆著称的韩先楚可并没有把敌人放在眼里,他认定再多的敌人在他眼里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不管是战斗力还是革命意志方面,都难以相提并论。
所以,为了打败敌人他硬是带头冲破了敌人的围堵,顺利跳脱了包围圈,连夜就从信阳以南的地带跨过了平安铁路直接进入了桐柏、枣阳区域开展军事活动。
为了突破包围圈,他还带领部队在独树镇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自己也在这一场战斗中名扬四方。
11月28日,韩先楚带领部队沿河南叶县、方城边界西进,通过激烈的战斗,巧妙把敌军主力给吸引住了,为后续军直属队及兄弟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
在他们顺利渡过了澧河后,韩先楚又率领部队成功摆脱了后面紧追不舍的敌军。
1935年7月,韩先楚跟随部队离开新建立的鄂豫陕苏区继续北上进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抵达陕北进行了大会师。
会师后,韩先楚被编入红15军团并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他率队担任主要突击任务。
10月,红军中央主力也结束了漫漫征途,终于抵达了延安。
为了解决供需不足的问题,作为红军杰出的将领,韩先楚奉命在东村、张村驿等地与地主武装部队开展战斗。
一仗打完后,就拔掉了长期盘踞的围寨碉堡据点,同时得到了一批战利品,保障了红军之后一段时期的供应,还为直罗镇战役清除了障碍。
11月,直罗镇战役一开始,韩先楚就突然截断了敌人的逃路,在兄弟部队的支援下,一鼓作气歼灭了敌人,又占领了直罗镇。
第二年春,作为75师团长的韩先楚,率部作战。
韩先楚在山西游击队的有力支援下,仅以两个营就把敌人的据点石楼围住,控制黄河渡口,又以一个营的兵力牢牢吸引了敌军整整五个团。
韩先楚有力保护住了以毛主席、彭德怀为首的指挥部。
不久,韩先楚在双池镇意外发现敌群,在来不及请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作战经验组织战斗,成功打掉了敌军,歼灭了一个营及百余名的民团,他自己也当上了副师长。
5月份,在西征甘肃、宁夏的时候,转为78师师长。
1937年初,为了更好培养韩先楚,中央安排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
之后在抗日战争中,他跟随徐向前、徐海东等继续发挥出常胜将军的本领,沉重打击了日寇。
解放战争时期,进入东北成为林彪麾下的猛将。
解放后亲自指挥海南大战,后来又入朝作战,有力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
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1年,他从岗位上退居二线,临回北京前,特意前往老家,看望家乡父老乡亲。本来他以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乡应该有个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去后,他才发现,很多老百姓连像样的棉大衣也没有。
他看后,心中顿觉惭愧不已,觉得工作没做到位,为了解决他们的困难,他特意打电话要了一批棉大衣救急,希望家乡百姓能安度寒冬。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
临终前,他还是一致牵挂家乡的建设,一再嘱托妻子完成送树下乡的遗命,希望能改善家乡环境,为家乡经济发展助力,同时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埋葬在家乡,了却叶老归根之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