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南洋不是那南洋


南洋中学、南模中学,都是百年老校,都在徐汇区。两校的校名都源自南洋公学,为什么都取名 “南洋”,“是不是南洋华侨办的,或者是为华侨办的呢?”不仅现在很多人搞不清,很多年前就有人请教过时任南模中学校长赵宪初先生。问得人多了,先生索性写了一篇文章《此南洋不是那南洋》,发表在1982年1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讲到了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口岸通商,天津和上海是两个重要口岸。“清廷还专门设立了两个大官,叫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管理对外交涉和通商的工作。天津属北洋,上海属南洋。”又讲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盛宣怀在两地分别建了一所高校,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和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最后明确回答“南洋中学和南洋模范中学,都和南洋公学有过一些关系或者联系。所以南洋并不是南洋群岛的南洋。这两个学校都不是华侨办的,也不是为华侨入学办的。”由此明确,此“南洋”是国内称谓,中国长江以南靠海洋区域称谓,和“北洋”相对应,和东南亚的那“南洋”没啥关联。但是南洋中学和南模中学,和南洋公学到底是啥关系,有啥联系,先生没讲。今日,我狗尾续貂。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

南模中学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2)

南洋中学




南洋公学师范院:

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先生提到,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创办的。必须先来讲讲南洋公学。话说,1894甲午年间,拥有不错装备的北洋水师对阵硬件水平差不多的日本舰队,结果居然一败涂地,隔年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船坚炮利的英国人打不赢,一向看不太起的“倭寇”居然也如此了得!有识之士发现:救国,决不能单靠硬件“买买买”,要奋发图强,必须从教育入手,科教救国。大臣盛宣怀上书清政府,建议在上海建南洋公学,光绪皇帝御批同意,后谕令“既准设立大学堂,则是国家陶冶人才之重地,与各省集捐设立之书院不同,着由户部筹定的款,按年拨给,毋庸由盛宣怀所管招商、电报两局集款解济,以崇体制”。给钱给人,妥妥的国立院校,同时任命盛宣怀兼任南洋公学督办。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3)

盛宣怀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4)

1898年6月12日,盛宣怀呈奏《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并附《南洋公学章程》。图为章程原件,左上角“览”字为光绪帝朱批。( 校史室有仿真件 长175cm 宽23cm )


办学后,盛宣怀再次上书,《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并附《南洋公学章程》,言南洋公学下设四院:“一曰师范院,即师范学堂也;二曰外院,即曰本师范学校附属之小学院也;三曰中院,即二等学堂也;四曰上院,即高等学堂也。”光绪朱批:“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并在《南洋公学章程》上朱批“览”字。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5)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6)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7)

小学校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8)

南洋公学附小校舍与宿舍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9)

附小时期毕业照


和前期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福州船政学堂培养造船用船、军事人才的新式学堂不同,南洋公学的培养体制是从根子上开始的。四院中最早开班的是师范院,1897年4月开学上课,第一批录取了40名20岁—35岁的青年,其中不乏举人、贡生,设置数学(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勾股六术等)、格致(物理、化学为主)课程。还要学习科学教育、动植物学、生理学、矿学、地理学以及外语等。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师范生成绩分蓝据、绿据、黄据、紫据、红据五格。每季度考试一次,递进递给,优秀者额外奖励,不合格者淘汰。红据最高,可以充当外院的教习。同期,外院招生;隔年,1898年中院开办。外院学生成绩合格者升入中院(中学)、上院(大学)。1901年,外院独立办学成为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特班开设;1902年,上院开办;1903年,师范院完成历史使命,停办。

南洋中学:

君子不忘本,南洋公学师范生办校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0)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1)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2)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3)

师范院,前后7年,时间不长,但却办出了师范院校珠峰的高度。先讲讲提前一天报到的王培孙同学,后先生每与人谈起他和南洋公学的关系,总要说:“我是南洋公学的第一个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成绩优秀,按例被聘为外院的教习。1900年前后,王培孙正式接掌其叔叔王柳生创办的育材书塾,该校既不同于当年一批西方教会创建的新式学校,更异于传统的私塾形制,被誉为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1904年,先生将校名改为南洋中学,人问其用意何在,他说:“君子不忘其本,因为我是南洋公学的学生嘛!”校名历经百年,再没变过。他确立的办学宗旨“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校本化、教育化,传承至今。发扬国人精神,是南洋中学学子百余年不变的情怀。王培孙先生主持学校52年,南洋中学成为了近代中国教育史的写照,南洋校友中包括顾维钧、“亚洲摄影之父”朗静山、文学泰斗巴金等名家,以及23位中外院士、40余位高校校长。

南洋模范中学:

饮水思源 模范立校 青锋扬志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4)

1927年私立小学校门


南模中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新式中小学,老牌的市重点中学,现为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南洋公学时期,外院、中院就是现在南模中学的前身,师范院的优秀学生是学校的主要师资。1927年,政府规定,高校不再办附属中小学,不能再叫交通大学附属中小学。公立转私立,自立门户,沪上已经有了南洋中学,这个名字不能再用。但饮水思源,南洋两字必须保留。南洋公学师范院毕业的校董林康侯先生提议用“南洋模范”作为校名,大家不禁想起南洋公学老校长何梅生办附属学校之初衷,乃是“以立模范……以开通内地之风气,并为他省之先导”。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为校名加上“模范”,这倒不是前辈们自大,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教育救国的学校担当,赓续血脉,南模理应成为国内各所新式学校的标杆、范本。得此消息,王培孙先生特来祝贺,希望学校越办越好,模范中华。


南模中学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无疑是“南洋”,学校源自南洋公学,和交通大学同根同源,“爱国荣校”是南模中学的本色。第二必须是“模范”,建校之初,科教救国,定位就是开风气之先,首办国立新式学堂,以立模范。“模范”是南模中学的底色。第三则是高高飘扬的“青锋”大旗,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南模中学学子的亲笔题词青锋,勉励南模学子争做青年先锋,“手执青锋卫共和”。模范有了新的高度,“青锋”成为了南模中学的亮色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5)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6)


百廿年来,在这所追求模范的学校里,走出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无产阶级杰出的文化战士”邹韬奋,走出了荣获“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董建华、李道豫,走出了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00名杰出贡献人物”王选、厉以宁、姚明,走出了“歼八之父”顾诵芬等37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万余南模学子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洋公学师范同学:

志同道合的新式教育先驱


南洋公学师范院,先后7年,共培养学生71人。其中包括吴稚晖、沈叔逵、林康侯、陈懋治,以及王培孙、吴怀久、白雅雨、钮永建、张一鹏等人。他们读书的时候,西学东渐,西学的教材都是舶来品,有原版、有翻译版,没有一本是国人编著的。有先进文明的渐入,自然也有野蛮的暴力入侵。如何适应国情,如何把握新式教育“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他们是第一批创新实践者,实践的课堂就在外院、附属高等小学以及后来的南模中小学。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7)

蒙学课本


还在师范院读书的时候,就有同学开始编著中国第一批自编教材。从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人尝试编撰《蒙学课本》三编始,据不完全统计,在到1927年的三十年里,至少有27人编著了247本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学课本》一书,多次修订、再版。就《蒙学课本》二编而言,编排原则根据“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二编共编写了130课。其中,“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实字三十课,物名但取通俗……浅说琐记三十课,或敷陈浅理,或摹写景物……便函十课简短易学,无粉饰累赘之谈”。很显然,编撰者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教育救国之志,已把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之得、到外院教学实践心得已寓于其中,把有用的经验运用到教科书的编写或修订中。“南洋公学的第一个学生”王培孙在南洋中学校内还专门开办了编译所、在闹市经营书局,编撰有《普通地理读本》《中等地理读本》等,成为澄衷中学等众多新式学校的教材。


成绩优秀的一众学生——吴稚晖、沈叔逵、林康侯、陈懋治。四人皆为红格同学,在校期间,都在外院任教习。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先后都曾在附属小学任校长(监督)。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8)

1938年学校女中部


民国期间,办教育不易,办一所好的学校更不易。不忘教育救国的初心,南洋公学师范班的一众同学守望相助,相互扶持。1902年,吴怀久(吴馨)同学,创办务本女塾。“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权”,因而“取塾名为务本”,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初时学生仅7人,后陆续增至40人,学生多为成年女性,再后来新生开始年年倍增,王培孙先生便动员、支持其夫人沈竹书到务本女中担任舍监,支持老同学办学。1904年,上海务本女塾率先开始附设幼稚舍,成为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幼儿园。学校几经迁改,现为上海市第二中学(简称市二中学),也是上海市一所老牌的市重点中学。沈叔逵先生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音乐教育家,同学情深,南模中学授课之余,时常到务本女中、南洋中学授课。

传承基因 赓续血脉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19)


最后,现在可以回答的是,南洋公学师范院是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教育救国背景下而生。早年,培养了包括南模中学、南洋中学、市二中学等一批老校长在内的一众新式教育先驱,开创了国人自办新学的时代,育人情怀代代相传。南模中学、南洋中学校名皆源于此。突然想起,南洋公学的衣钵继承人——上海交通大学,又重新开办教育学院,教育强国续写辉煌。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20)

南模先生(彼南洋此南洋这南模)(21)

资料图


南洋中学和南模中学,在教育兴国进程中发展,在教育强国的使命下奋进。特别是南模中学源自南洋公学外院、中院,基因传承、血脉赓续。又想起,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在徐汇区内三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任职,并带领学校创造辉煌业绩的四位校长——南模中学赵宪初校长、张茂昌校长,市二中学老校长吴小仲,位育中学赵家镐校长,中学均毕业于南模中学。这,也许也是一种血脉赓续吧。


猜你喜欢:

遇见徐汇丨直击“五五购物节” ,高温难挡“购物热”!

高温酷暑免奔波!徐汇这里的线上咨询出“凉”策→

这个夏天,徐汇这群人坚持把“为老助餐”送到家门口~

打造社区治理的“徐家汇范式”!让民生“小事”走上“大”台面→

九个地块第一轮意愿征询全部生效!这个街道用党建“把舵定向”!

来源:上海徐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