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1984年,中英双方就香港回归这一问题上展开高达22轮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因耿飚(时任国防部部长)在面对香港记者的提问时“失言”,导致一向脾气温和的邓小平同志大发雷霆。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3)

邓小平同志

耿飚究竟说了什么,竟然引得邓小平同志勃然大怒?邓小平同志又是如何处理此次事件的呢?

01.“鸠占鹊巢”的英国

时间来到1842年8月29日,因为清政府的无能,与英国政府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自此,香港地区便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但英国的狼子野心并未让自己收手,反而变本加厉。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4)

1840年的香港

其实早在1833年英国侵略者就一直想侵占中国海岸岛屿,以此为根据地,在中国身上乃至亚洲地区图谋更大的利益。

1834年,英国便注意到了香港地区,无论是在战略地位还是商业领域,将香港作为英国另一“军事基地”,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拿下中国沿海岛屿便成为了英国侵略者的头号目标。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5)

1842年,英国侵占我国香港后,便加快了自己的侵略“步伐”。

紧接着在1856年英国就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强迫清政府在1860年10月24日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英国。

1898年6月9日,中国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战败,英国趁火打劫,再次强迫清政府缔结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其中条约内容包括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和附近属于中国的岛屿(这里指“新界”),全部被英国以“租借”的名义夺取,为期长达一个世纪。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6)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直到1997年6月30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然而,就在香港回归之前,发生了一件令邓小平同志勃然大怒的事情。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7)

02.艰难收复之路

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就新界“租借”问题正式拜访邓小平同志。这也是首位正式拜访我国中央政府的在任港督,这次出访,也意味着中英两国的香港之争就此拉开帷幕。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8)

麦理浩访问北京

1982年,按照当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内容来说,香港回归近在咫尺,而我国要收复香港的决心也越发强烈,但英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甘心将香港就这样拱手让于我国。

英国这种无赖行为,用“鸠占鹊巢”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谁都无法质疑的事实,而英国觉得自己在香港已经投入太多的心血,已然将香港当做了自己的领土。

所以,为了阻挠我国顺利收复香港,英国可谓是煞费苦心。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9)

麦理浩与香港人民

1982年9月24日,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带着外交官飞抵北京,这也是英国首相首次访问中国,与我国就香港回归这一问题,展开多次商议。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0)

首次谈判中,撒切尔直接单刀直入,以“担心香港发展”为名,向邓小平同志发难

“如果中国坚持收复香港,势必会影响它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随之降低。所以,我建议您,想要维持香港的繁荣,请把它交给英国!”

撒切尔的这番话,在外人听来,是在为中国分忧,担心香港会因为中国的接管,而变得衰败,但在邓小平同志听来,这些话语里,在暗含当时我国不如英国,就单单这一点,中华儿女任何一人听了,都不会将自己的国土拱手让人更何况是我国出色领导人之一的邓小平呢。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1)

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面对撒切尔的发难,掷地有声地回答道:

“中国在收复香港这一问题上,是绝不会让步的,主权问题也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并且,中国不止要收复香港,还有收回九龙、新界。

换个角度来说,夫人会允许英格兰被他国占据吗?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是我的你拿不走,不是我的,我也不会强取豪夺。’现在您明白了吗?”

撒切尔夫人虽然不是特别明白邓小平同志的意思,但她从邓小平同志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中国要收复香港的决心,这让她大为震撼。但奈何两方的处于对立面,撒切尔更是一国的首相,自然做不了一言堂,最终只得铩羽而归。

也许是撒切尔夫人对此行目的势在必得期望过高,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导致内心受到打击的撒切尔,在准备离开人民大会堂时,险些从台阶滚落下去。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2)

撒切尔跌落

尽管西方媒体在撒切尔夫人跌倒事件作出澄清,表明她是因为在腿部做了一个小手术,再加上常年奔波,导致身体没能完全恢复,但在中华儿女看来,这是新中国顺利收复香港的苗头,更是西方畏惧我国实力的象征。

一个国家行使主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驻军,而中国面对主权问题时,我国领导人的态度一直都是强硬,丝毫不作退让,更是在1982年与撒切尔夫人谈话时,就已经明确表示:“中国会在香港驻军,这是中国的权利。”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3)

在接下来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一系列商议,而每一场都有邓小平同志坐镇,这让英国连续在七轮谈判中,都没有达成自己的狼子野心,这让英国不禁有些恼火,决定临时更换谈判代表,拿出自己的王牌谈判专家伊文思。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4)

伊文思(原驻华大使)

而我国见此情形也并未多说什么,俨然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应付英国的试探,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自然不会以大欺小,决定让周南(原外交部副部长)上场,对阵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5)

周南(原外交部副部长)

两人在谈判桌上展开了激烈讨论,英国眼看在正常交谈的情况,无法撼动中国在香港主权上的决心,于是英国便在我方发言上做手脚,将我方在香港一事件的所有提议,全部上升到危害香港发展、人民幸福等层面。

英国谈判代表更是拿所谓的香港民意当做突破口,谈到:

中国在香港驻军不仅会引起香港民众的“恐慌”,还有可能造成现在繁荣的香港会衰退,英国这一言行,可谓是其心可诛!

周南作为中国谈判代表,丝毫不示弱地呵斥英方:

“凭什么英国就能驻军香港,而拥有香港主权的中国却不能了?”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6)

周南

周南还表示:

英国在香港驻军时,军费是香港人民通过纳税承担的,但香港回归中国后,我们驻军所需的军费由国家一力承担,最重要的是,国家在香港驻军,只是负责国防,香港内部的治安事务我们不会插手。

英方谈判代表狡辩地说: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我们距离香港太过遥远,如果我们需要在亚洲采取什么军事行动,从国家派遣军队过去更本来不及,但你们不用这样,广州就有你们的军队,并且距离香港还那么近,真正有需要的时候,你们再过来就行,完成任务后你们便原路返回。”

周南这次见到英国的得寸进尺,毫不客气地反击:“中国在香港会驻军,并且是常驻!”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7)

解放军驻军香港

1984年4月,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的谈判持续了两年之久,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出访我国时,邓小平同志在周南同志的发言上,再次强调我国会在1997年,派军队前往香港驻军,这不仅是中国在履行国家主权的象征,更是我国向世界宣告::

“香港永远属于中国,并且,只要是中国的领土,终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8)

1984年,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外交部《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文件上,作出重要批示:“在香港驻军这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就在邓小平同志发言后不久,在收复香港这一事件上的关键时期,却出了岔子!更是差点导致中方谈判团长久以来的努力化为泡影。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19)

邓小平通知批示

03.险些大意失“荆州”

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并与香港回归谈判发生“碰撞”,这自然引起中外媒体的关注,而作为事件的“主人公”香港,自然更加关注自己的“命运”

于是,香港媒体频繁派遣记者来到内陆,以便获取一手信息,当然,这些记者也是受过专业培训,经常会向中国谈判团发难,就连中方谈判代表团团长周南都说:

“香港媒体的记者大多数都受过专业培训,而他们很多都是奉命前来摸底,有时候面对她们的一些提问,连我都需要好好思考一番才能给予回答。”

耿飚作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自然也是香港记者的采访对象,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和世界议联大会等多个会议,各种严肃的会议,再加上没有空余的休息时间,让他的精神面貌有些不在状态。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0)

邓小平 耿飚

香港记者在人群中便注意到了耿飚的状态,善于抓住时机的他们,直接向耿飚连续抛出“密集火力攻击”:

“耿先生,现在香港人民都怕大陆驻军,请问你们一定要前往香港驻军吗?

请问耿先生,中央对待香港又是什么态度呢?

香港回归后,又会如何处理收复后面的事宜呢?”

精神不足的耿飚面对香港记者的“提问”,即便他很累,但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凡事讲究先来后到,于是耿飚含糊不清的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我们也不可能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然而就是这一回答,让别有用心的香港记者,从这一回答中看到了“爆点新闻”,作为发言人的耿飚,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差点引得多年收复香港的努力化为泡影。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1)

耿飚

香港记者在耿飚身上得到想要的答案后,香港各大媒体就以极快的速度发出各种文章,其中让香港人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香港不必驻军,这是中国政府的意见”、“来自中国国防部长耿飚的发言,香港被大陆收复后,中国将不会派遣军队驻扎香港”。

这样的头条新闻,自然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就连一向很少生气的邓小平同志,在听闻这一类新闻都大发雷霆,压制不住内心的怒火。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2)

1984年5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即将结束。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每天的行程自然十分紧凑,但按照惯例,他会听取会议重要内容的报告,然后与前来参加会议的港澳代表团会面,接受记者的采访。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3)

就在听取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时,耿飚失言事件传到了邓小平同志耳朵里,这让他勃然大怒:

“耿彪同志根据什么将这些话?他又有什么资格对记者说那样的话?因为他的一番话,岂不是直接否认了我国与英国在香港驻军问题上的谈判立场?

以后,有关香港的问题,我说了算,港澳办说了算!”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4)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优秀领导人之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给中华儿女带来的,一直都是一副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但在香港回归这一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态度一直很坚决,任谁都无法动摇。

邓小平在听完报告后,与港澳代表团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一时没压下心中的怒火,再次表明自己的立场:

“耿彪同志所说的话毫无依据,更没有权威性。香港一直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我国在香港回归后,已然想出如何解决后面的发展问题。”

在场的记者,从未见过邓小平同志发如此大的火气,更未见过邓小平一改常态,说出如此犀利的言辞,但在场的记者也从他的话中,读到了一个重要信息,“香港是中国的,并且在回归后,依然会繁荣下去”。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5)

繁华的香港

04.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其实,耿飚要是细心点儿,听清楚香港记者的提问,也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作为国家的政要人物,在面对任何一位记者的采访时,发言都要三思而后行。

而耿飚作为事件的主人公,还不知邓小平同志因为他的失言大发雷霆,直到他接到邓小平同志的约见。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6)

耿飚再见到邓小平同志后,看到他一言不发,便问道:

“主席,此次叫我前来是有什么事吗?我正在忙着为外宾安排接风宴呢。”

耿飚说这话的时候,视线也注意到了桌子上的报纸,上面赫然写着“来自中国国防部长耿飚的发言,香港被大陆收复后,中国将不会派遣军队驻扎香港”,这无疑给他当头一棒。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7)

顿时耿飚也想起来,自己曾经在面对香港记者采访时,因为精神上太过劳累一句无心之言,竟然引来如此“大祸”,这也让他开始反省自己行为。

于是,耿飚花费了两天时间,写了一份检讨书:

“我确实在‘解放军是否在香港驻军’这一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让党和国家蒙羞。邓小平同志批评我的话完全正确。

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发言,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将邓小平同志批评的语言,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

耿飚在失言犯错这一事件上,他是有错误,但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有道是“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嘛,并且耿飚更擅长的是带兵作战,让他在政治上施展拳脚,也确实有些为难他。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8)

红军时期的耿飚

而在我们中国也讲“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耿飚不仅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失言,更敢勇于承担身上的责任,我们也没必要揪着人家的错误不放。

邓小平同志在接收到耿彪同志的检讨书时,也是一笑泯恩仇: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必再提。人要往前看,不能总盯着后面不放不是?”

再加上邓小平同志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与耿飚两人的革命友情闹得不愉快,更是在后来不久,邓小平同志更是公开发言,破碎了英国的狼子野心。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29)

1984年5月26日,一条《邓公宣布在港驻军》的文章占据了英港各大媒体的头条,英国看到这一消息时,也知道香港已经彻底跟自己没有关系了。

经过我国的不断努力,中英双方在同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并定下香港回归中国的时间为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这里拥有着无数国家的目光,随着英国国旗的降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儿女与世界人民见证了香港的回归。

因前任国防部部长(因前任国防部部长)(30)

香港回归

相信没有经历过国土分割的国家,永远不会明白中华儿女对于“国土团聚”的心情。也相信现在的中华儿女已经明白,当时我国坚持在香港驻军有多么的重要,我们也从未见过其他国家,在自己的国土却不能驻军的情况。驻军标志着“主权”的象征!

中国永远不会放弃国家领土,相信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国土被他国侵占,而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永远都不会做出侵略他国的行为。

如果你愿意伸出礼仪之手,中国也友好地接纳你,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