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之战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大帝为何迁都君士坦丁堡)(1)

中学时学习世界历史,很是头痛那些拗口的外国人名与地名,可奇怪的是有两个外国地名记忆的却尤为牢固。

“1453年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两个一前一后的地名放一起念比较押韵的缘故,这么多年过去了,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这两个地名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当时只是死记硬背,除了知道从前的君士坦丁堡,后来的伊斯坦布尔在现在的土耳其之外,其他的啥也不晓得。直到后来读了《生而为王》系列图书中《君士坦丁大帝和它的时代》那一册,才知道原来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是大有来历的。

君士坦丁堡之战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大帝为何迁都君士坦丁堡)(2)

君士坦丁堡的命名来源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士坦丁大帝。他的全名是盖乌斯·弗拉维乌斯·瓦勒里乌斯·康斯坦丁乌斯,是罗马转换到基督教的第一个君主,被尊称为君士坦丁大帝。

不管是在这个世界的何处,自古帝王家就充满了鸡飞狗跳的各种狗血事件,暂且撇开君士坦丁大帝的各种为政举措不谈,光是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就足以让人看上好半天的热闹的。

君士坦丁堡之战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大帝为何迁都君士坦丁堡)(3)

他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克罗尔是罗马帝国的西部奥古斯都,这个位置相当于历史上的皇帝。他是他父亲的长子,却被很多人认为是个私生子,只因为他的母亲海伦娜不过是一家小旅店的女仆,怎么看似乎都配不上他那身份高贵的父亲。

在中国的帝位权利交替中,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罗马帝国的继承体系中却不是这样。

当时的罗马实行的是四帝共治。东西各有一位奥古斯都,每一位奥古斯都配有一位凯撒作为副手。奥古斯都在一定年限后主动退位,两位凯撒自动升为奥古斯都,同时会再次提拔两位凯撒。

君士坦丁堡之战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大帝为何迁都君士坦丁堡)(4)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死的时候其实是有自己的凯撒的,那就是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赛维鲁二世,不过不列颠的军团拥立了为君士坦丁凯撒,从固有的传统制度来看,君士坦丁的这一举动无异于是一场篡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闹腾了,君士坦丁的老丈人曾经的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密谋要干掉这个女婿,谁想到关键时刻自己的女儿法乌斯塔还是向着丈夫不顾老爹的。

阴谋最终还是破了产,而君士坦丁也趁机宣布马克西姆为国家公敌,自此打破了一直以来罗马四帝共治的皇朝意识形态。

君士坦丁堡之战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大帝为何迁都君士坦丁堡)(5)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而并非野史,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没有法乌斯塔那关键的抉择就不会有历史上的君士坦丁大帝。然而在二十多年后也正是因为她,君士坦丁家里又上演了一出后母杀继子,之后又被丈夫处死的家庭伦理大戏,据说这次还牵连了其他一大波家庭成员和朋友。

后院的不宁静引发了更大的风波,罗马的居民对其谩骂不休,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再加上那时帝国经济、文化重心已经东移,君士坦丁终于下定决定要兴建一座属于他的胜利之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进行扩建,后将其改名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堡之战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大帝为何迁都君士坦丁堡)(6)

《生而为王》系列图书中《君士坦丁大帝和它的时代》,论篇幅其实只能算是一本历史人物小册子,讲述的却是一场历史中的大戏码。

除了君士坦丁之外,还有埃赫那吞、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克利奥帕特拉、奥古斯都、尼禄等历史上那些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皇帝陆续在此系列中登场。

每一册都由著名的历史研究者编写,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绝对丰富,语言精彩且不繁琐。或许因为时代的缘故历史曾经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有过偏见,但在阅读完这一系列图书之后将会对历史上的他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我是@小狐女的狐言狐语,一个喜欢阅读、码字、手工、美食,希望快乐充实度过每一天的人。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评论转发,一起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