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以巍峨群山、浩瀚森林的磅礴气魄,满腔的澎湃激情和巨大的历史纵深感,展现了新中国林业战线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生态保护、转型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我的情感已经深深地和剧中的那些人物交融在一起,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那“大烟炮,神鬼龇牙的风卷毛”“老爷们活的三九闹”的小兴安岭深处,我仿佛看到马永祥、郑毅、华青等剧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正在从那林海雪原、正在从那苍翠山冈向我走来……

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与他们相识相处的时光,回到了他们心心念念的森林里的家。

马永祥在我眼前渐渐幻化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林业老英雄马永顺。

电视剧青山不墨讲的是哪地方的事(青山不墨里的永恒)(1)

马永顺是天津宝坻人,1933年一路“逃荒”来到东北,在被称作“绿色监狱”的小兴安岭林区,受尽日寇和封建把头的欺诈压迫,1945年8月,随着中华民族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解放,大森林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马永顺和许多林业工人一样,翻身做主,扬眉吐气,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代林业工人。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决定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人民解放战争。前线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而在小兴安岭的林海深处却是热火朝天。“一切为了前线!”他向东北林区伐木工人提出倡议书:战争打到哪里,木材就支援到哪里!并向其他工友挑战:在一个采伐期,自己要伐木1000立方米。他靠弯把子锯一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并创造了日产22.5立方米木材的奇迹,成为全国林区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以后,他结合木材采伐遇到的实际问题,创作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降低伐根法”等,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区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亲自向他颁授了一枚金质奖章,他先后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电视剧青山不墨讲的是哪地方的事(青山不墨里的永恒)(2)

2000年2月10日,87岁的马永顺走了,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小兴安岭绿波翻涌的万顷林海。

此时,我看着剧中的马永祥,我的耳畔又回响起马永顺对我说的话:“现在,我老了,可我照样可以上山造林,给小兴安岭多留下几片青山,给子孙后代多留下几棵大树。”

剧中林海市林管局局长郑毅深爱大山大森林,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密切联系群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领导干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在黑龙江林业大发展时期那位不计个人功名,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献给林业事业的张子良。

电视剧青山不墨讲的是哪地方的事(青山不墨里的永恒)(3)

少年时代,我就经常听父辈讲起林业战线的这位老领导。

1905年,张子良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的无定河边一个穷苦的农家。1934年,他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加入了清涧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并担任了经济委员的职务。1935年5月,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攻,他把苏维埃政府的财政账本和打土豪收缴的金银细软仔细地包好,藏在一个山洞里。在敌人的大搜捕中身陷牢门,对他严刑拷打,可他就是宁死不招,后被释放。他不顾身上伤口的疼痛,翻山越岭来到延安,投入了党的怀抱,开始了新的征程。1936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了中共中央党校供给科科长、中共中央办公厅总务处副处长、供给处处长,负责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生活和中央机关事务性的管理。

1944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党中央决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但当时延安没有能容下近八百人的会场。中央决定建设中央礼堂和供代表住宿的房舍。张子良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向毛主席保证:“我一定保质保量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从选地址、图纸设计到购料、组建施工队伍他都是亲自过问。特别是在杨家岭中央礼堂施工开始后,他住在工地上,废寝忘食地和工程技术人员、施工队伍一同摸爬滚打……1944年,他被评为中央机关群英代表大会特等模范,获得了毛泽东亲自签发的奖状。

1948年11月初,党为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派已担任牡丹江金矿局局长的张子良来林业战线工作。

从此,他一头钻进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在调查研究中,总结了职工群众在生产中创造的经验,主持制定了森工、制材、木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操作规程、管理条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东北解放初期林业生产缺设备、缺技术力量、缺管理经验的三大难题,为东北和内蒙古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被当时的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的林业专家”。

1954年秋,张子良调任国家林业部木材生材局局长;1956年8月,任林业部部长助理;1958年,他经多次申请重又回到东北林区工作,担任了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等职。在这段时间,他致力于森林更新、森林经营,提出了“加速人工培育森林乃是客观形势的要求”的经营方针。

1972年,张子良在那个严寒尚未退去的春天,离开了他把当做自己生命一样热爱的黑龙江的大森林和新中国的林业事业。

我看到剧中的郑毅,我的眼前就矗立起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感受到一种崇高思想的感染。

青春、清纯的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毕业生的华青人物形象,应该是对现实生活原型最具有裂变性的演绎,除高扬原型人物的思想旗帜外,根据剧情的需要变男为女,塑造了一个扎根小兴安岭山沟里埋头林业科研女技术员的艺术形象。

电视剧青山不墨讲的是哪地方的事(青山不墨里的永恒)(4)

我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位1970年从东北林学院采运系毕业,来到双丰林业局茂林林场担任技术员的孙海军。

本世纪初年的一个春天,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哈尔滨举办孙海军事迹报告会,他介绍了自己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最壮丽的绿色事业——小兴安岭的大森林。

三十年来,他带领职工营造人工林11万亩,植树2000多万棵,成活率达到96%以上,成幼林抚育合格率达到97%以上,采伐迹地更新率达到100%,创造了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有人为他算了一笔账:他植的树如以两米远的株距单行排列,可绕地球一周;按照陆续间伐到主伐期的皆伐计算:累计可产木材14938万立方米,其社会和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他不断探索营林规律,归纳总结出“户为基础,二级管理,三次验收,互相制约,效益挂钩,全面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营林管理办法,调动了职工造林的积极性。同时,他发明了“整地留树法”“落叶补匀法”等一整套“孙海军造林法”。他还根据当地的植被特点,改造了植树工具,将以往使用的锐角镐头改成直角镐头,用起来既省时又省力,提高了植树的效率。

他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熟悉福民经营所的每一块林地,像疼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心疼每一棵小树。但在利益、名誉和地位面前,孙海军却选择了平淡,把保护森林资源,留下一片青山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走进他的家,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是上级领导慰问他时送来的一台29寸彩电。为了实现他的绿色梦想,他把妻子从城镇带到山沟里,一呆就是几十年;他无暇顾及两个孩子,他们从初中毕业就参加了林业生产劳动。升迁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而他却多次拒绝。1983年,组织上要提拔他担任林业局副局长,他听说后找到组织诚恳地说:“林业局缺的不是副局长,而是后备资源。还是让我领着大伙去造林吧!”1989年6月,组织准备提拔他到一个大林场担任场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福民经营所那刚刚有点规模的人工林,在那干了几个月就找到领导要求回到福民。当初和他一起分来的大学同学先后走了八人,可他就是不走,把根深深地扎在小兴安岭的大山上。

我在华青这个艺术形象上,已经看到孙海军的影子,听到孙海军在小兴安岭林海涛声中庄严的誓言:献身林业是我无悔的选择,绿一片青山是我不倦的追求。

剧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形象都集萃了现实生活中东北林区人的优秀品质,让我看了都会在记忆里寻找到那些鲜活的人物,马永祥的妻子让我想到马永顺的妻子王继荣老人,马永祥的小儿子马保峰让我想到了马永顺的儿子马青春……

“咱的林子咱的山,咱的头顶是蓝蓝的天……” “咱们工人……哼哈嘿,有力量……哼哈嘿……”

在《青山不墨》的歌声里,我看到里面那每一个艺术形象,都闪耀着伊春林区乃至东北林区人一腔赤诚,不负青山,“扎根莽莽林海,无惧艰难挑战”的精神光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