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之大者这句话的理解(国之大者语出何处)(1)

频繁出现在领导人讲话和媒体报道中的“国之大者”,究竟有何涵义?

许多学者、理论家,乃至各行各业人士,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注解。总之,“国之大者”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人士,得出的认知大多都是要从大局看问题、从长远看问题、从战略上看问题,可以涵盖多重含义。弄明白这句话的本原,很有必要溯源穷其始出之处。

那么,此语出自何处?本意又是什么呢?

“国之大者”原文为“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

以上这段话出自《荀子·王霸》,用白话文解释就是,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担当这样的重任,一旦在这方面问题上出错,国家就危险了。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选择正确的国策和由杰出的人才掌管这个国家,便是“国之大者”。

《荀子·王霸》全篇谈论的是治国之道。荀子认为,以道治国则大安、大荣。治国的方法有三:义、信、权谋,三者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以义治国才能征服天下。义即礼义,也就是道。

所以,此文开篇就谈到:“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就是说,国家,是为了天下的利益而存在的,国家的管理者和掌权者,拥有权力和地位,如果用正确道义治国,国家就会安定,社会就会繁荣。反之,国家就会危亡。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