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不仁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孟子与滕文公全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孟子与滕文公全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孟子)

孟子与滕文公全文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今译】

战国时,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滕文公去请教孟子,治理国家的方法。

孟子告诉他说:“国家的弱或强,关键在百姓,老百姓的事情不可拖延。

“《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搓成绳索;赶紧还要修缮房屋,马上又要播种百谷(作物)。’

“要让百姓能够安定生活,老百姓们都有这样一条规律: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有一定财产的人,他的心思才能安定;没有一定财产的人,他的心思便不会安定。)

“苟无恒心,如果心思不安定,那就会胡作妄为,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再用刑罚来制裁他们,对他们施加惩处,这样做等于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掌权,还要去做这种陷害老百姓的事呢?

“所以贤明的国君一定会认真管理好国家,恭敬节俭地以礼节对待臣子,节省用度,恭俭礼下,尤其是依据法制向人民征税,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固定的制度,不能随便向百姓要东西,横征暴敛。

“而想发财的人是不会喜欢仁政的。从前鲁国的阳虎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一心要富有,想发财,便不能讲仁爱、有仁德;讲仁爱、要仁德,就不能聚敛钱财,发不了财。)”

【赏析】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国,孟子告诫滕文公,要做一个聚敛人民财富的君主,就不可能施行仁义道德;要做一个布施仁义的君主,就不可能聚敛财富。所谓“财散民聚”,只要君王愿意布施仁义,人民自然会主动靠拢,孟子在这种“上下交相利”的时代,鼓励滕文公做一个“为仁不富”的君主,实在是用心良苦呀!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意思是,有固定的产业、稳定的收入就有坚定的信念、稳定的思想,否则,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稳定的思想。

“为富不仁” be rich and cruel,一心为了发财,不施仁政,不择手段地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累聚财富,不讲仁义。

后用成语“为富不仁” 形容富人没有好心肠,the rich is heartless,刻薄成性,一心只求自己发财,为致富心狠手辣靠不正当的手段,盘算着剥削,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

阳虎,字货,又称阳货,与孔子同时代的同是鲁国人,是春秋时鲁国正卿季氏的家臣,他权力很大,他的财产多了,势力大了,曾经挟持季氏专政鲁国,后来失败了,只好逃到国外去。

​阳虎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富人好“聚”于是不仁,仁人好“散”所以不富。阳虎说这句话,重点在于“富”,而孟子引用这句话,重点却在于“仁”。

后用“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形容追求发财致富就不能行仁爱之道了,施行仁爱之道就不能发财致富了。意谓仁人乐于施与,富者嗜于聚敛,因而仁与富不能兼备于一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