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计划二期开启#今天看到了一个神奇的观点,有了枪之后,武士刀就成了铁棍。这个观点把我雷的外焦里嫩,想必作者肯定不知道不到16年前的2004年5月21日,20名隶属于英国陆军空中突击第16旅(即阿盖尔苏德兰高地旅)的官兵还在伊拉克向什叶派民兵组织“马赫迪军”的100名民兵发起了刺刀突击,成功地杀死对方20人,俘虏12人,己方无人死亡;这场战斗被称为巴士拉刺刀战。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1)

SBS(皇家舟艇部队,或叫特别海勤团)在摩苏尔也因子弹耗尽和ISIS发生过白刃战,刺刀捅死12人。

这可是自动武器烂大街的现在,然而白刃战仍然能够发挥作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格斗教材》中的“刺刀技术”这部分,详细规定了刺刀训练的各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刺刀训练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攻防、常规战斗、反游击战斗、维和、控制人群、街道和建筑物巡逻等各种应用场合,包括持刀攻击、持刀防御、夺刺刀、夺枪等技术动作,强调日常化、经常化和实战化训练要求各级指挥员了解掌握刺刀的物理和心理特性,在训练、正面交锋、遭遇战等各种情况下,达到习惯并熟练使用刺刀、降低在战场上的风险、提升战斗自信的目的。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2)

英军进行刺刀训练

更何况武士刀的年代后装步枪都是个新生事物,可靠性和射击速度远远不及现在,你说武士刀和刺刀没用,那不是觉得从苏沃洛夫元帅、威灵顿公爵到西乡隆盛大将等一众名将的智商和战场经验都不如你了?日军“军神”乃木希典大将在以第14联队指挥官身份参加西南战争时所部被萨摩藩武士用武士刀杀散,联队旗丢失,直到切腹前还在检讨。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3)

日本绘画《鹿儿岛暴徒出阵图》描述了植木·木叶之战中乃木希典大将丢失联队旗的场景

西南战争中萨摩藩武士用示现流教新政府军的农民兵如何做人后,日本明治政府只能冒着“一个萨摩被讨伐了,又要生出个小萨摩。”(木户孝允语)的风险征召旧士族组成拔刀队同萨摩藩武士进行白刃作战,其中一部分甚至是旧的幕府武装成员。战后拔刀队成员回归警视厅序列,也就出现了所谓警视厅流剑道。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4)

拔刀队和萨摩藩武士之间进行白刃战

出于西南战争以及之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白刃作战的成功经验,日本军国主义教材《陆军读本》指出:“即在科学战时代,两军冲突的最后,还是必演一次的肉搏战。这时候,籍各人的腕力以行刺刀的突刺,就是唯一的战斗方法。”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5)

日军在白刃战中甚至击败了沙俄哥萨克兵

但是这种经验实际上早已过时,这种言论符合17世纪到19世纪初那种火器兵器发展不成熟,射速半分钟一发乃至更久的情况,至于更早的时期,火绳枪时代代表性的西班牙大方阵中长矛兵才是主力兵种,马基雅维利在《兵法》中直接认为有武德的军队可以抵抗火枪兵的一轮射击然后冲到面前将其击溃,因此在他的阵型中没有火枪兵的位置。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6)

燧发枪装填射击步骤分解,燧发枪射速相比火绳枪已经有了巨大的提高,但仍然非常繁琐。

在燧发枪时代,刺刀冲锋极为有市场,法国的萨克斯元帅和福拉尔、奥地利的廷根和克芬许勒将军以及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都曾对冷兵器战术情有独钟。不过这中间腓特烈大帝在布拉格战役中被火炮吊打之后幡然醒悟,他在1768年写道:“在以前的年代,让军队熟练运用冷兵器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加农炮就是一切,士兵不能用刺刀取得胜利……火力的优越性才是获胜的关键。在对敌人一个防御位置发起攻击时,射速快的军队比射速慢的军队要有利很多。”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7)

腓特烈大帝在被火炮吊打之后改变了冷兵器路线

尽管如此,这一个时期经常发生近战的海上,海盗们都还是用冷兵器作为主要武器,大家熟悉的《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很好地展现了那一个时代的海上近战风貌,由于燧发手枪只能射击一次,火力持续射击能力过差,大刀和长剑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8)

《加勒比女海盗》,小小地开一下车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9)

著名海盗黑胡子的最后一战,可以明显看出双方都大量使用刀剑

即使时间到了19世纪初期,白刃战的重要性没有丝毫逊色,现在戏称为排队枪毙的排枪战术中最后一步往往是刺刀冲锋。苏沃洛夫元帅在其1806年由苏兹达尔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制胜的科学》中提出了“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的著名理论,其后的威灵顿公爵更是极大发展了英军一贯的前进到对方鼻子底下一排枪之后冲锋的传统战术,在滑铁卢战役中命令部队在20码(18米多)距离上开火后发起冲锋,一举打垮了法军,决定了战役的胜利。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10)

拿破仑时代滑膛枪命中精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枪真正意义上彻底压倒冷兵器还是到了搭配定装弹的弹仓后膛步枪和左轮手枪出现之后,左轮手枪和弹仓步枪具有了连续发射能力,解决了火力持续问题,也就平衡了过去刀剑在近战中最大的优势高火力持续性,此时才可以说有了枪剑术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11)

左轮手枪名场面

至于之前所述日本总结出的白刃战经验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继续适用,归根结底在于东亚当时整体地落后,连同沙俄都不例外。日军能够依靠长期的全民军事训练在技巧上弥补双方之间不足。等到了二战时期,日本作为穷光蛋帝国主义在自动武器装备水平上为美苏所碾压,日军近身格斗一度给美国造成了麻烦,但随着美军自动武器进一步提高,日军的万岁冲锋往往只能在火力网前碰的头破血流。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12)

冲锋枪和大砍刀,二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对日作战的利器

燧发枪械之所以能取代冷兵器成为战场上步兵的核心武器要点不是在于持枪的人特别有优势,实际上相比于骑兵单个步兵仍然极为脆弱,即使到了后膛枪时代,骑兵面对缺乏自动武器的步兵仍然享有很大优势。西北三马对红军西路军进行的毁灭性打击交换比一度达到了1:10就是明证。直到1949年解放军开始大量装备自动武器之后才扭转了颓势。

但是这并不影响骑士和武士所代表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消亡,骑士剑和武士刀的技术不是没有意义了,而其交换比大幅下降了。从公元805年的《提恩维沃法令集》条文中可知,全副武装的骑士,至少需要12份采邑,大约为300—450英亩。另有研究表明,查理曼大帝时期要维持一名骑士平日与战时各项花销,至少需要300—600英亩耕地和超过100名隶农的劳作。而当时自耕农的土地一般在60—90英亩左右。仅就战马而言,其价格同样令人咋舌,大约相当一个佃农10年的收入,为了保持行军速度和随时替换,骑士往往要配三匹马,分别用来平时骑乘、驮运装备、打仗冲锋。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13)

中世纪欧洲战争以骑士为核心

然而同样的,一个装备完整的骑士及其扈从可以轻松压制整个领地上全部的农民暴动且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14世纪欧洲,6千户3万人的标准男爵领出12骑士、12侍从骑兵、60弓弩手、12矛兵,也就是500户2500人出1骑士、1侍从、5弓弩手、1矛兵、1仆人、1留守看家。所有这些部队都是有马或骡来骑驮的,还是每人两匹,一骑一驮,也就是16头马骡。另有20头耕牛。基本是5户养一个职业军人,加家属就翻倍,花费100户,20户养一个骡马花费300户,剩下100户负责生产盔甲武器装备和养活这些职业工匠,两副盔甲大概需要一个工匠干一年,工匠一家五口,五户养一户工匠,马甲四倍人甲花费,骑兵一般都有两套盔甲,再加上武器花费,总共需要10户工匠左右,剩下的50户收入给贵族老爷享受生活。

这种小部队别看不大,但对于连铁制兵器都很难搞到的中世纪农民而言已经完全无法对抗,日本武士的道理差不多,不过日本武士更接近于我国将门所养的家丁,一个明朝家丁大约需要十名正常士兵的薪水,日本武士则略高于自耕农,大约和雇佣若干帮工的小地主接近。同样一个经常性操练武艺的小地主是诸多靠一天一个饭团保命的农民所不能对抗。骑士和武士们熟练使用冷兵器并能够身着铠甲骑着战马,在冷兵器时代同暴动农民或者武装农民之间交换比可以达到非常高。

然而随着热兵器的出现,火绳枪还比较沉重,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训练身强体壮的士兵来扛起沉重的火枪,但是到了燧发枪时代,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个经过短时间训练的出身平民的士兵能够在结阵中抗住骑士的冲锋,此时骑士和武士的价值就大幅下降了,他们便不能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新势力所侵吞,封建时代就这样地向绝对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转化。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14)

沙俄射击军士兵,其月牙斧既是枪架又是近战武器

为什么用日本刀和刺刀(不要觉得有了枪)(15)

散兵的出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之后平民地位的提升,一个优秀的散兵在被骑兵杀害前至少能够换走一个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