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华为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写道:绝不造车,想造车的出列,自行离岗。
现如今,距离这份承诺过期只剩 8 个多月了,紧箍咒也马上能取下来了。
华为的面前摆着两个选择:要么接着再续三年,帮车企造好车。要么直接自己干,下场造车。
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无论是从华为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华为再不下场造车可能就有点晚了。
这不,华为内部已经开始有动作了。
前两天, HiEV 大蒜粒车研所独家爆料称,华为车 BU 的 COO 王军被停职,余承东将独掌华为智能车业务。虽然目前华为还未官宣此事,但已经在行业内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相信不少差友看到这条新闻也没明白咋回事?车 BU 是啥,王军和余承东是啥关系?
华为跟车一切相关的事,都由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车 BU 来办。车 BU 的大当家就是余承东,在车 BU 下面,细分了两条路。
一条是二当家 COO 王军主导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也就是华为的 HI 模式,他们负责给其他车企提供智驾的软硬件。比如我们熟知的极狐阿尔法 S HI 版,就搭载了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 ADS 。
另一条则是余承东亲手主导的鸿蒙座舱 “ 华为智选 ” 模式,这条路是通过华为的渠道销售产品,能摆在华为的门店里销售,比如问界 M5 和问界 M7 。
这两个条路本质上都是按着当初任正非的 “ 衣钵 ” ,用华为的优势帮其他品牌造好车,区别则是HI 模式是抓高大上的智能驾驶,然后让车企自己去卖产品。智选则是搭配华为搞得智能座舱,在华为门店帮车企卖产品。
这两条路线看似各具优势、平行推进,但没想到几年发展下来,两者的差距是越拉越大。
其中拖后腿的,就是王军的智能驾驶 ADS 路线。至于为啥拉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叫好不叫座。
举个例子,华为 ADS 的首个合作车型——极狐阿尔法 S ,销量极为惨淡。去年一整年,阿尔法 S 的月销量都没有超过 1000 台。而作为加价十万的 Hi 版,销量更是屈指可数。
这么高的定价也不能都怪华为。因为自动驾驶这套东西本身就很烧钱。
首先是硬件贵,举个例子,激光雷达大家都熟悉吧,现在的车没有一个一颗两颗的都不好意思说话。单颗价格少则一万,多则两三万,阿尔法 S HI 版上装了三颗,实打实的几万成本,最终都反应在车价上。
其次是研发贵,像固态激光雷达这类精密仪器,需要配套设计许多技术才能让它稳定工作。有媒体曾在报道中提到: “ 激光雷达胶水要充分考虑温度、导热、膨胀、挥发等因素,华为内部有一支 7 人的博士团队,专门负责胶水研究。 ”
光是胶水就得上 7 个人的博士团队,这人力成本可想而知。
除了贵,ADS 路线也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双排队友。
像是北汽极狐,始终都位于新势力销量的第二甚至是第三梯队。不仅平时营销宣传做的不多,两款主力产品阿尔法 S 和 T 也是小毛病频出,自然也给不了大家伙选择的勇气。
如果当初华为选了比亚迪,如今岂不是双剑合璧了( 做梦中 )?
反观余承东亲自抓的华为智选,那可就是一副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景象。
2022 年,问界 M5 和 M7 两款车一共卖出了7.5 万台。单看这个数据其实还好,但要知道问界 M5 可是 2022 年 3 月份才开启交付, 87 天就交付了一万多台。M7 发布的时候,更是用 4 个小时收割了 2 万份订单。
要知道问界 M5 的基础车型赛力斯 SF5 ,在变身问界以前的 2021 年,全年一共也只卖出了 6000 台。
下面这张销量对比图也能看出来,余承东选谁谁就卖得好。
上面王军负责的 ADS 路线,销量加个零也依然没有问界多...
而问界之所以这么顺,除了产品力够硬,还得是归功于余承东的营销功底。
看过华为发布会的差友们都知道,明明是问界的新车发布,介绍的却是来自华为的余承东。如此一来,问界就和华为牢牢绑定了。
而余大嘴对于问界也是逆天言论不断,各种 “ 遥遥领先 ” 、 “ 淘汰油车 ” 也在一来一回里把问界的品牌与产品定位拉到了船信的高度。
线上营销夸张也就算了,问界的线下渠道则更是离谱。脖子哥本人就接到过好几次问界销售的电话,对方直言不讳的就说自己是 “ 华为汽车 ” 的,在我提出问界仅仅采用了鸿蒙座舱以后,也只是搪塞回避,很难不相信是故意为之。
在卖力营销的基础上,余承东还掏出了 “ 卷死同行 ” 的鸿蒙车机。
相比王军主搞的智能驾驶那套,车机系统是一个用低成本就能获得优秀用户体验的配置。
车机系统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智驾系统,你可能好几天不用自适应巡航,但你一定每天都会开导航或是听歌。
而在这种高频场景下,鸿蒙系统的流畅度和易用性也确实能和其他产品拉开差距,实打实的转换成了销量。
这么一对比就不难看出,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余承东主抓的华为智选带来的口碑和收益会比王军的 ADS 好太多。
而且早在去年 7 月份,余承东在记者采访时就表示: “ 汽车业务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华为每年投入研发十几亿美元,目前也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 10000 人,其中 70% 研发人员都在研发智能辅助驾驶上面。 ”
一个月后,任正非在在《 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中就提到:
“ 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 ”
亲,建议直接报王军身份证呢。。。
内部的因素聊完,我们再简单看看推进华为造车的外部因素。
近期华为被加大制裁力度的新闻,各位差友应该也都有所耳闻。
虽然最终的结果有惊无险,但在此之前,华为也只能靠着使用非 5G 芯片暂时保证移动业务的开展。时不时来上这么一下,也是很难受的。
但不同于移动设备的处处受限,国内健全的汽车供应链虽然不能提供所有顶尖的硬件,但也完全足够华为生产出一台合格的汽车。用不了高通和英伟达,地平线了解一下?
与此同时,华为汽车面对的市场也是一片大好。2021 年,国内市场一共卖出了 354 万台新能源汽车,而这个数字到了 2022 年,一跃变成了 688 万台。这背后,是人们对于新能源车型接受度的大幅提高以及市场容量的巨幅攀升。
而在这样的新能源盛世中,华为无疑就是那只站在风口上的猪。三年之约将至,真的想不飞都不行了。
而至于华为汽车将会以什么方式落地,脖子哥认为大概率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在今年的 10 月份依旧借着问界的名号发布。
不同于问界 M5 、 M7 是基于 SF5 和 ix7 的现有车型打造,即将推出的 M9 很可能是一款完全由华为操刀自主研发的全新车型。
不出意外将会整合鸿蒙车机以及 ADS 智驾,也就正好对应了车 BU 和华为智选的合并,非常合理。
当然更有可能的方式,则是像雷军当年一样,开一场声泪俱下的华为汽车发布会,然后在两年以后获得 100 万元的盈利2025 年正式交付。
当然,无论是哪种路线,我相信华为汽车已经离我们并不遥远了。
因为就算ADS部门的负责人停职了,华为也不会停下研发智能驾驶的脚步。智能化时代,智驾才是一个汽车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而在华为智选受到更多关注、收获更多市场成绩后,也能反过来为ADS的研发带来更多的机会。
文章最后,我也期待华为汽车能够像华为手机一样,成为人们愿意选择的好产品。
等到那时,我们或许就能拍着胸脯,说出 “ 遥遥领先 ” 这四个大字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