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奉中央指示,从延安出发,远赴西安与蒋介石谈判。此次远赴西安,党中央是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鉴于国内国际局势紧张,为了周恩来同志的安全,此次行动对外绝对保密。

很快,远行的队伍准备出发。此次队伍由三辆汽车的车队组成。第一辆车是坐着32名警卫组成的警卫排,他们每人都带着配枪、拿着一把鬼头大刀;第二辆车载着周恩来同志,军委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周恩来同志的随从副官陈友才、中央军委参谋处负责人孔石泉等人;第三辆车则坐着炊事员、通讯员、机要人员等人。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

但是,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切安排妥当后,4月25日上午9时,车队从延安出发了。一行人谨慎而紧张地前行,一路相安无事,直到九焰山。

九焰山,又叫崂山。汽车缓缓进入山中的一个簸箕形山坳,猛地,枪声四起!子弹密集地冲向车队,一阵阵硝烟弥漫中,车队的战士们负伤惨重。

“周恩来在那儿!”敌人的身影湮没在枪声中,但是,敌军都看到了丛林中那一抹黄色的身影。黄呢子制服、指挥作战,是了,就是目标人物!

喊声过后,所有敌军的子弹都向那抹黄色的身影袭来,瞬间,黄呢子制服被血色染得好似夕阳的余晖,分外惹眼。“余晖”倒下了,他们立刻冲上前确认身份,在看到口袋中的“周恩来”三字,敌人放心了,又在尸体上连捅几刀,确认彻底死亡后离开。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2)

敌人竟如此大胆,刺杀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熟知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同志在开国后担任了总理,怎么会在37年逝世呢?既然如此,倒下这人是谁?一切,还要从第一次国共内战说起。

国共内战:远赴西安的必要性

1924年1月,共产党与国民党宣布合作。但是,国共合作受到一定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最终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后来,自1931年起,日军自东北开始了侵华战争。外敌当前,那时的我们竟然还要进行内战,相互争斗?后来,日军加快了入侵中华的脚步.

此时的国民党领导蒋介石,竟然还固执的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但,若是国共两党继续僵持下去,那么对于日军来说,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3)

于是,为了促成国共合作,张学良及杨虎城对蒋介石进行“兵谏”,促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正是这时,受到张学良二人的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出了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前往西安谈判。

此次国共谈判,是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是中国人民一致对外,将国内战争变为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因此,周恩来同志前往西安的路上,必定会危机四伏。

为了保证周恩来同志的安全,党中央对行动绝对保密,并且派出众多精兵强将与周恩来同志一起前往西安。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4)

其中,担任主要保卫任务的,是曾经担任过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的周恩来同志警卫参谋——陈友才。

陈友才,1914年出生于湖南郴县秀良区,也就是今天的湖南苏仙区良田镇,是当地一户贫苦农民家的孩子。

陈家的功绩,还要从父辈说起。陈友才的父亲陈初泽,在1926年的农民运动中担任农民自卫军的大队长,只可惜,在“马日事变”后被敌人杀害。

受到父亲的影响,1928年1月,陈友才参加了由朱德同志、陈毅同志领导的湘南起义。同年4月,陈友才随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担任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

1929年5月,在陈毅同志的推荐下,陈友才正式加入了中共共产党。后来,在1935年6月,陈友才被调到周恩来同志的身边担任警卫;1936年,升任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参谋。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5)

紧接着,1937年,也就是陈友才在周恩来同志身边担任警卫参谋的第二年,西安事变爆发,陈友才作为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参谋,负责保卫恩来同志远赴西安路程上的安危。

真假“周恩来同志”,陈友才的智谋

在恩来同志身边担任警卫员时,陈友才一直标准地穿着军装。但是,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陈友才逐渐开始穿便装——与周恩来同志很像的便装。

从那以后,远远看去,人民总是分不清哪个是恩来同志,哪个是陈友才。这样的效果,正是陈友才想要的。考虑到西安行的危险,陈友才与恩来同志协商,希望此次西安行,他们可以换装出行。

是的,为了保证恩来同志的安全,陈友才愿意以身犯险,用生命守卫恩来同志。为什么从延安到西安的路,需要陈友才以性命守护周恩来同志。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6)

那是因为,从延安到西安的路上,有一个名叫九焰山的地方。那里山口纵深狭小,地势险要,从古至今就是埋伏用兵之地。

历史上,清兵以及东北军,都在九焰山吃了大苦头。所以说,只要有心人在九焰山设下埋伏,周恩来同志一定是凶多吉少。

在党中央的绝密安排下,很快,恩来同志一行人出发了,很快,开篇的那一幕发生了。

猛地一声枪响,车队第一辆车的车胎被打爆了!

车队被迫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身穿军装的周恩来同志当机立断,指挥众人利用地形及汽车作为掩体,进行还击。在一片鏖战中,陈友才很快发现了敌人的所在位置,并通过这些位置,分析出了能让周恩来同志离开的路线。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7)

敌人占据了车队前进道路的三个山头和坝梁两侧,并且用火力压制封锁公路。三面受敌,唯一的出路便是右边的山头。

右边的山头是原始森林,但只要通过一块杂草丛生的开阔地带,我方便能从东南方向突围。陈友才立刻向周恩来同志汇报情况。在恩来同志的指挥下,大家边打边退,很快便越过了开阔地带。

但是,敌人也不是吃素的。在发现了周恩来同志一行人的撤退意图后,他们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

枪林弹雨中,为了掩护恩来同志,警卫员们以身体为盾,一面牵制敌人,一面掩护恩来同志撤退。电光火石之间,一颗榴弹射中了陈友才的腿,顿时,陈友才便与撤退大部队落下了一截。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8)

敌人看见不远处身着西装制服,指挥众人撤退的陈友才,将他误认为是周恩来同志。那一刻,所有的子弹都射向了他,暴雨般的榴弹过后,陈友才的身体被射成了筛子。

倒下前,看着已经突围,越来越远的恩来同志的身影,陈友才的脸上不禁浮现了一抹微笑。那是看见阳光、看见希望的微笑。

与此同时,在敌人看来,身穿西装制服、又有指挥权的,不是周恩来同志还能有谁?于是,他们放弃了对剩下的穿着军装的警卫员的围剿,上前检查陈友才的尸体,在他的口袋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写着“周恩来”的名牌。

敌人们满心欢喜地以为任务完成,在尸体上多捅了几刀,确认已经完全死亡后,拿上家伙逃之夭夭了。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9)

九焰山遇险后,原本30余人的车队,只剩下了周恩来同志、张云逸同志、孔石泉同志、刘九洲同志四人。

他们长途跋涉,即便双腿已经麻木,他们也不敢停下脚步。直到他们来到了三十里外的检查站,才有些许放松下来。

在那里,他们联系上了延安大本营。很快,一个驻扎在延安的骑兵连赶到,他们四人跟着骑兵连赶赴现场,却是姗姗来迟。此时的现场,除了被打烂的车子就是倒在血泊中的同袍,哪里还有那些奸人一丝一毫的影子?

最终,陈友才再也没能回到周恩来同志的身边,来到恩来同志身边的,只有一条布满刀痕和鲜血的毛毯。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0)

看着那条毛毯,周恩来同志的眼眶逐渐湿润,豆大的泪珠就这么滴落下来。这条毛毯,至今都存放在延安革命旧址中朱德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会客室里。

后来,当周恩来同志回到延安,想要祭拜陈友才的坟墓时,遗憾地被人告知陈友才坟墓被破坏,在也找不到了。

周恩来同志再一次掉下眼泪,再三叮嘱众人坚持寻找陈有才的坟墓。至于找到与否,那就是后话了。

真凶是谁?谢滋群受命破案

周恩来同志遇刺后,消息很快便传遍全国。全国震惊的同时,也令中共中央以及毛主席震怒了。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1)

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背负重要使命前往西安,但是在去往西安的路上,竟遇上了刺杀?幕后主使究竟是谁?到底是谁妄想要阻止内战的结束?

此案关系重大,为了给全国人民、全党同志、全军将士一个交代,必须找到一个能令所有人都信服的人挂帅调查。在这一位置的选择上,大家超出想象的不约而同,最合适的人选正是——谢滋群。

谢滋群,1916年出生于江西的一个小乡村。1930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共产党,出色的刑侦天赋让他一直在党组织中担任侦察科科长等职位,由于侦破过许多大案疑案,深的中央信任。

犹记在长征途中,谢滋群身患重病,数次吐血,再加上长征路途艰辛,得不到良好的休养,谢滋群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2)

因此,有同志认为,应该在半路放下谢滋群,让他在老家好好疗养身体。但是红衣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否定了这一想法。并且帮助在长征的路途中帮助谢滋群。很快,谢滋群就痊愈了。

很快,痊愈后的谢滋群便为党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胜利后,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此时的红军,迫切地需要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根据地。在一系列的甄别过后,中央选择了延安作为最终的大本营。

于是,谢滋群作为侦察科的人,接受到了来到保安的第一个任务——侦察延安!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延安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源泉,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延安没有任何的国民党势力才可进入延安发展。不然,长征的辛劳不都白费了吗?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3)

于是,收到任务的谢滋群挑选了5名精兵悍将,请来两位常常往返延安保安的老乡做向导,一行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了延安。

进入延安后,谢滋群带着部下乔装打扮,他们乔装打扮,在老乡的帮助下,短暂地打入了延安。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做过小生意;做过砍柴的樵夫,一切都是为了将延安侦察清楚,为了中央的进入做准备。最终,他们得到了延安没有国民党部队的结论。

谢滋群立刻向中央汇报了这个情况。1937年,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顺利从保安迁到延安,自此之后,延安也正式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那以后,谢滋群得到了“第一个进入延安的红军”的称号。

真相大白

调查开始后,谢滋群多次召集侦察部众人开会,对此次事件进行分析调查,果然,很快他们便找到了真凶。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4)

在中共中央迁到延安前,在延安南部一个叫黄龙山的地方,盘踞着一股名叫“哥老会”的土匪势力。他们有200余人,占山为王,经常在延安一带打劫。

后来,红军在延安设立大本营,为了扩大势力,最终通过争取与谈判,将这股土匪力量收编。但是,在延安不远的甘泉,正盘踞着一股国民党势力。为了找出打入共产党的突破口,甘泉县国民党势力派遣了两名高级特工。

他们在土匪势力中挑拨离间、惹是生非。最终导致原土匪头目李青云牺牲,副队长李青伍被策反。自那以后,这群土匪便成为了国民党操纵下的政治土匪。

策反后的土匪势力变得更加猖狂,不仅双面卧底刺探红军实情,还发展出一明一暗两股势力。明的一方以李青伍为首,统领着一批当地的地痞流氓,是当之无愧的地头蛇。暗的一方则是以姬延寿为首,明面上是国民党民团,实际上是李青伍的势力。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5)

后来,周恩来同志要离开延安的动静,还是让延安的民众们察觉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延安居民都是良善之辈。

在延安中,存在着一个哥老会的秘密根据地,根据地由一名叫冯长斗的延安本地人控制。察觉到中央动静后,冯长斗立刻向哥老会汇报。

得知这个消息的李青伍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时机,只要在路上设下埋伏,成功伏击周恩来,不仅能给红军带来巨大打击,还能让他们声名远扬。

于是,在4月24日,李青伍召集了哥老会的明暗势力,带着姬延寿,密谋了伏击计划。为了防止部下的虾兵蟹将坏事,李青伍对外宣称只是去九焰山伏过路的车队。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6)

当晚,李青伍带着将近200名匪徒,在夜幕的掩护下,爬到九焰山,修筑好了简单的战壕。于是,接下来,周恩来同志在九焰山遇刺的事件发生了。

事到如今,已经不知是刺杀周恩来同志的事了,更是守护延安根据地,保护延安居民的事。于是,谢滋群决定,率领一支红军队伍,干净利落地将土匪剿灭!

红军部队率先占领黄龙山的东南面,切断土匪的退路。然后再以警队为主力,配合延安等地的地方部队,将土匪包围。最终,红军将土匪拿下,生擒了土匪头目后,在延安将其处死,告慰了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在剿灭土匪窝时,红军还知道了泄密人冯长斗的下落。当红军押着冯长斗召开公判大会时,延安的群众们得知他就是泄密的人,人群似油锅炸开,纷纷要求用石头砸死冯长斗。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7)

4月,待一切都尘埃落定,中央为周恩来同志遇刺事件牺牲的烈士们举行追悼大会,像所有在九焰山一站中牺牲的烈士致敬。会后,牺牲的烈士们的遗体被安葬在延安宝塔山山腰。

而侦破案件的最大功臣谢滋群,得到了中央的嘉奖,被大家誉为“延安的福尔摩斯”。

结语

周恩来同志遇刺案件到此就结束了,当时的凶险也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197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与世长辞。

工作人员们在总理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背面赫然写着——“崂山遇险,仅剩4人”;而照片正面,正是周恩来同志遇刺事件中生还的的4人。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8)

世人或许已经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九焰山事件,但是在周总理心中,或许有那么一个角落,藏着与总理交换了衣服,却永远也回不来的陈友才。

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的青年前赴后继,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奋斗,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在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时光,勇士们气节铮铮、英雄们固若长城,他们的肉体虽然逝去,但是他们的灵魂永在!他们的精神永在!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陈友才》

[2] 百度百科《第一次革命战争》

[3] 周恩来纪念网《揭秘:周恩来崂山遇袭险丧命 谢滋群查找元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