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智堡公众号:zhi666bao。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福煦,法国元帅,1919年《凡尔赛合约》签订后。
一百年前,一战宣告终结,而仅仅在一战结束20年之后,德国就再次扬起铁鞭,规模更大、伤亡更惨重的二战于是卷土重来。
长久以来,在关于两次大战的叙事里,美国似乎都以一种为终结一战和二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救世主面貌出现。但是,揭开被“高通胀”遮蔽的魏玛德国秘史,我们却发现,纳粹战争机器之打造的背后,本身就与美国华尔街及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工业巨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包括通用、标准石油公司、福特等等。那么,这些巨头是如何助推纳粹崛起的?他们又为何要帮助纳粹?本文中,我们便将与各位一道揭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管窥正统叙事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欢迎阅读!
一、巴黎和会与道威斯计划法国巴黎,1919年1月。
历时四年的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然而在一片凋敝的欧洲大陆,战争的“惨胜”者们首先思考的却不是如何带领欧洲走向复兴,而是如何瓜分赃物,“巴黎和会”,便在此背景下召开了。
虽说一战中各相关国家代表都参加了这场旨在建立“战后新秩序”的大会,但真正决定会议走向的,其实只有三个人——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
然而,这三人参加和会的目的却各不相同。
克列孟梭希望尽可能打压德国,最好能彻底毁掉德国,所以他不仅要求德国的战争赔款,还希望瓦解德国的经济结构。战前,德国经济体系主要依赖三大要素:第一,对外贸易;第二,煤钢工业;第三,运输与关税体系。因此在赔款外,克列孟梭还竭力要求没收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与财产(包括海外德国人的财产),割掉德国的煤钢主产区,并碎片化其运输与关税体系。
劳合·乔治虽然也希望在经济与政治上惩罚德国,但无意于彻底毁灭德国,很大程度上,这与英国数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大陆均衡战略是一致的——如果德国被法国彻底毁灭,那么法国很可能就会成为威胁英国的欧陆唯一强权。
与英法领导人不同,美国总统威尔逊原本是知识界出身(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在政治上提出了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十四条纲领”,包括公开外交、公海自由、贸易自由、民族自决、裁减军备和组建国际联盟等等。在对德问题上,威尔逊认为德国应对侵入比利时和法国负责,虽然需要赔偿,但数目不大。从现实主义角度考虑,此举既是美国希望借此遏制英法,也是希望借强大的欧洲遏制新生的苏联。威尔逊总统相对“仁厚”的提议也得到了一战末期德国政府的响应,从一定程度上看,也正是威尔逊的十四条,才使得德国政府最终同意放下手上的枪。
但是,一方面,彼时的美国综合国力尚不完全足以与老牌殖民帝国的英法相抗,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出身的威尔逊,在谈判套路上也远远不及英法那两位“老奸巨猾”的职业政客。最终,德国仍然在协约国的武力胁迫下受辱签下了对其极为苛刻的《凡尔赛合约》,这让德国政府与民众大失所望(因为与先前威尔逊的承诺大相径庭),这也为德国后来狂热的民族主义与右翼崛起埋下了种子(在义愤填膺的人群中,就有一位想当画家而未遂的奥地利小胡子)。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英法的狮子大开口,德国确实赔不起。虽然《凡尔赛合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德国的战争赔款额,但凯恩斯计算后发现,将英法意等国所要求的赔偿加总,共计起码约250亿美元(他在另一个计算的版本中认为是400亿美元):
那德国的实际偿付能力又是多少呢?
在计入可立即转换的财富(黄金、船舶、外国有价证券)、割让领土内的财产或停战时交付的财产以及按年分摊的支付(包括现金、煤炭产品等,但由于德国领土与殖民地丢失甚多,这一点受严重影响)后,凯恩斯认为德国的最大偿付额只有100亿美元,这还是最乐观的情况,在实际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1921年3月,围绕战争赔款上的矛盾,协约国军队于1921年3月占领德国杜塞尔多夫、鲁尔奥尔特和杜伊斯堡三座城市,并实行经济制裁。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成为了一战后欧洲问题的焦点,也是欧洲紧张局势的重要来源。
鉴于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美国在之后又退回了坚守美洲大陆的孤立主义传统,对欧洲局势不闻不问。但是,随着由德国赔款问题导致的欧洲紧张局势加剧,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开始受到侵害。1919-1921年,美国对欧出口从52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贸易盈余从1919年的40亿美元下降到1922年的7亿美元。根据美国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的估计,美国对欧投资受损额在1919年-1922年4月已达5亿美元,而且随着欧洲通胀的日益加剧,这个数额甚至还在成倍增长,1922年下半年,以马克进行投资的美国投资商普遍遭到致命打击。此外,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如果美国对德国问题坐视不理,让绝望的德国人投向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怀抱,那么整个欧洲都可能面临更大的麻烦。
经过几番拉扯后,1924年4月,《道威斯计划》应运而生。道威斯计划的目的,在于稳定马克和德国预算,并将赔偿设置在合理且可支付的水平,其主要内容除了稳定马克币值、确保德国国家银行独立性、设立转移中介外,最重要的一点,乃是设筹集了一笔高达1.1亿美元的巨额贷款,用于帮助德国对赔款的支付,这些债券用外币计价,主要在美国等国出售。
随着《道威斯计划》的出台,德国马克的币值终于趋稳,恐怖的高通胀时代结束了(虽然这种深刻的历史记忆对德国经济决策的影响绵延至今),另一方面,大量国际资本也开始流入德国。为了“冲销”大规模资本流入的影响,时任德国中央银行行长的沙赫特不断提高利率(虽然这反而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入),这导致在1924-1931年间,除了1927年中期与1928年初,魏玛德国的实际利率一直处于高位,在1926年甚至接近14%,见下图: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1924年夏天,为了支持英国重建金本位制度,纽约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买入操作,并将贴现率下调至3%。1927年8月,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与德国中央银行的代表再次劝说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买入,并调低所有地区联储的贴现率。如下图所示,1924-1929年之间,美国的利率水平总体上皆处于低位(大部分时间不超过4%):
因此,当时的德美两国间存在着明显的利差,这对美国资本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作为一战后的最大赢家(1918年战争结束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黄金储备占全球总量的38%),无论是强劲的经济基本面,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使美国有足够的资本涌向欧洲大陆。于是,随着道威斯计划及其后续杨格计划的推出,一场比过去任何一场淘金热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都要大的“淘金运动”就这样开始了,而其中首当其冲,无疑便是华尔街的金融财阀们。
二、哪些美国巨头参与了对纳粹帝国的建设?Sutton的研究表明,在J.P.摩根、洛克菲勒等华尔街精英的运作下,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福特等一系列巨头,都或明或暗地参与到了纳粹崛起的过程中。而这些巨头对纳粹的帮助,又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建立德国工业卡特尔、提供关键军事技术、资助希特勒本人。
下面先从通用开始说起。
1.通用电气
1923年道威斯计划的会议上,通用电气的O.D.杨格(Owen D.Young)便是三位美国代表中的一位,1928年,他更是代表美国参加了作为道威斯计划后续的杨格计划之谈判(实际上杨格计划便是以其姓氏命名的),这使其有充分的机会同时接触到德美两国的政界与业界。1930年,杨格被任命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不仅仅如此,他还是美国无线电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A.E.G与Osram总监,通用汽车、NBC与RKO的董事会委员,国家工业委员会委员,甚至纽约联储委员会副主席——概言之,杨格在德美两国政商两界都有十分广泛的人脉。
此外,杰德勒·斯沃普(Gerard Swope)也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美国通用电气的总裁与总监,还同时掌控通用的法国与德国关联企业,包括A.E.G.与Osram。所以,杨格与斯沃普两人对通用的内部事务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929年7月,美国通用大举购买Osram股票,取得了对Osram(主要的灯泡生产商)生产与销售的显著影响。1929年8月,通用又将目光盯上了A.E.G,并使其对A.E.G的股份上升到25%,并在随后进一步提高到30%,而且通过签署一系列技术协议,通用还将大量的技术专利转移给了A.E.G,当时德国金融媒体的报道称,A.E.G在通用董事会没有一个人委员,但是通用在A.E.G.董事会却有5个委员。
虽然通过一系列方式对A.E.G与Osram取得了巨大的控制力,但是,通用在吞食西门子时却吃了瘪,自始至终,西门子的董事会里都未出现通用的身影,所以西门子一直保持着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也正因此,西门子并未直接参与对希特勒的资助——1933年3月2日的一份银行转账记录显示,A.E.G.曾要求Delbruck Schickler & Co银行向“国民托管账户”(Nationale Treuhand)里转60000马克以供希特勒使用。而且有研究表明,除了西门子外,几乎所有的通用公司在德关联公司,都参与到了对希特勒的资助中。
2.标准石油公司
如果说通用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并购等方式促成了德国工业卡特尔的建立,那么标准石油的“贡献”便是为德国输送了足以发动战争的军事技术。
二战前,德国的原油供给非常匮乏,以1934年为例,德国成品油的85%需要依靠进口,因此即便战争开始,如果外国切断对德国的成品油供给,德国的战争机器也将很快熄火。但是,德国国内却有充足的煤炭供应,所以德国政府对此的解决方式便是以合成油加以替代——而制作合成油所需要的氢化技术,正是来自美国的标准石油公司。
1926-1929年间,德国法本公司与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已经签署了一系列共同研究氢化反应的协议,两者设立的实验工厂同时分布于美国与德国,而到1929年11月,这些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分部扩散到新泽西、德州、贝威(Bayway)多地。研究表明,这些实验工厂大部分都由标准石油公司所有,其资金来源、管理控制等大都由标准石油公司主导,但研发结果却可以与法本公司共享。作为德国三大卡特尔之一,法本公司也因此获得了足以支持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关键石油合成技术。
众所周知,希特勒之所以在二战初期得以迅速战胜欧陆诸国,“闪电战”乃是其重要法宝。而“闪电战”的核心,便是大量可快速移动的机动部队,从技术上讲,“可快速移动的机动部队”产生的前提是大量的减震化合物以减小震动并让发动机运转更流畅,这种化合物的代表便是乙烷基液(ethyl fluid)——而生产该化合物的技术基础,同样来自美国标准石油公司。
1924年,由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及通用汽车联合所有的乙烷基汽油公司(Ethyl Gasoline Corporation)在纽约成立,该公司主要经营四乙基铅(tetraethy lead)与乙烷基液在国内外的生产与销售业务。由于乙烷基液对发动战争十分关键,因此德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试图获取这份技术,1934年,美国战争部官员已经意识到德国千方百计想得到这项技术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并着力对乙烷基汽油公司施压,但在1935年,乙烷基汽油公司仍然不顾美国政府的反对将这项技术转移给了纳粹政府。
除了合成油与乙烷基液合成技术外,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还为纳粹政府提供了合成橡胶技术——合成橡胶同样是战争中的重要物资。可以说,德国战争机器的关键零件,大都是标准石油公司帮忙打造的。
3.福特汽车
1938年,在一次纽约时报的采访中,亨利·福特说道:
“华尔街有两种人,建设性的与毁灭性的。摩根家族便代表着前者,我认识他已经很多年了,他支持着托马斯·爱迪生,而后者也是我的朋友。”
在谈论那些具有“毁灭性”特质的华尔街人士时他说道:
“他们希望战争,因为他们可以从冲突中赚钱——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中谋利。”
讽刺地是,以福特先生的所作所为来看,在他的标准下,他自己就属于后者。
且不谈福特家族在1930年代协助苏联建立第一个现代汽车制造厂与1950-60年代帮助北越生产用来运输对抗美军之武器的卡车的故事,二战前,亨利·福特实际上是希特勒的第一个外国资助人,甚至他还曾经获得过一枚纳粹颁发的勋章。二战期间,福特更是两边谋利——他既为德国生产汽车,又为美国生产汽车。
早在192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的一份报道便指出,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正在为希特勒及其在慕尼黑的反犹运动提供资金支持。就连柏林的报纸Berliner Tageblatt也报道了此事,并呼吁美国政府对福特开展调查,阻止其对德国国内事务的干预,这份报道甚至进一步表示:
“在希特勒的私人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大幅亨利·福特的画像。而在前厅的一个大桌子上,则堆满了亨利·福特各种著作的德文译本。”
1923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但随后失败并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而在当时对希特勒的审判中,审判员指控道:
“根据我们长久以来掌握的信息,希特勒的行动部分是被一个美国反犹首领在资金上予以支持的,这人就是亨利·福特。福特先生对啤酒馆暴动的支持,早在一年前当一个福特先生的代理人开始与Diedrich Eichart(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日耳曼主义者)接洽以寻求出售汽车牵引机时就开始了。不久以后,Herr Eichart开始向福特先生寻求资金支持,在这位福特先生的代理人回美国不久,美国来的资金就开始源源不断涌向慕尼黑。”
以1933年的数据计,在给予希特勒的金融资助中,亨利·福特之子,Edsel Ford,在幕后支持I.G.法本公司的献金高达40万美元,占了所有来自企业的政治献金的30.5%!
福特对纳粹的支持,并不仅限于对希特勒本人的资助上。一份1941年11月25日德国福特公司的董事会主席R.H.施密特的备忘录显示:
“如果不是美国福特的掩护,我们就无法获得战争中极为重要的橡胶、非铁金属等重要的外国物资。”
概言之,通过推动建立德国工业卡特尔、转移关键军事技术与资助希特勒本人及其活动,华尔街运作下的美国巨头们深度参与了纳粹崛起的全过程。
三、华尔街打造的德国战争机器有多可怕?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最显著的体现便是促成了德国三大卡特尔的建立(A.E.G,Vereinigte Stahlwerke,以及I.G. 法本)。这三大卡特尔都是在1920年代道威斯计划与杨格计划下由华尔街的国际银行家发放的贷款协助建立的,其中,更是有两个卡特尔的董事会直接有华尔街银行家参与。
这些卡特尔的能量有多强呢?
下表显示,Vereinigte Stahlwerke生产的生铁占德国总产量的50.8%,其他工业品(包括爆炸物、煤焦油、厚板等)的产量也普遍在德国总产量的1/3以上:
这种对工业生产能力的垄断,在I.G.法本的例子中更加明显。如下表所示,I.G.法本公司垄断了德国全部的合成甲醇与镁的生产,其化学用氮以及爆炸物的产量占比也高达70%和60%。结合前一张表指出Vereinigte Stahlwerke对爆炸物的生产占35%,所以这两个卡特尔加起来的爆炸物产量已高达德国总产量的95%!
当时德国的三大卡特尔中,I.G.法本公司势力最强。拜美国巨头的技术支持与花旗银行提供的3千万美元贷款所赐,从1927年到二战前夕,法本公司的规模翻了一番。到1939年,它已经可以对国内380家企业与国外500家企业施加显著的影响力,它不仅有自己的煤矿、铁矿、发电厂、冶金厂、研究单位、商业机构,还与海外各巨头有超过2000个卡特尔协议,涉及对象包括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杜邦、美国铝业公司、陶氏化学公司等等(都是美国巨头),其管理层之间亦有种种盘根错节的关系。
下表显示,1943年,德国所有的合成橡胶、甲醇、润滑油都是法本公司生产的,而它也几乎垄断了对其他主要工业品(或者说,战争必需品)的生产,包括着色剂、毒气(种族灭绝的直接工具)、镍、塑料、镁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法本公司就是纳粹帝国战争机器的核心。而这一切,没有初期美国巨头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
尾声虽然希特勒在啤酒馆暴动失败后被投入监狱,但很快,1924年12月20日,他就被假释出狱。
1929年,自美国而起的经济大萧条爆发。虽然说,外国资本(尤其是美国资本)对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复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大规模的外国资本流入——尤其是,当时的德国银行业存款中近20%都以外币计价——使经济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显得格外脆弱,因此德国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而这,也为希特勒的崛起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1930年9月,德国举行大选,纳粹党由原来的12席一跃获得107席,成为国会的第二大党。
1933年1月30日,在一系列残酷的政治斗争后,希特勒在兴登堡总统办公室宣誓成为德国总理。
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策动国会纵火案,打击当时的国会第二大党,并在此后让纳粹党成为了德国政坛的绝对主宰。
1934年8月2日,希特勒内阁通过一项法案,使希特勒成为元首兼帝国总理及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保持观望。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
The Second World War finally began.
作者:张纬杰
参考材料:
1.Antony C.Sutton,Wall Street and the rise of Hitler,1976.
2.Isabel Schnabel, The German Twin Crisis of 1931,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64, No. 3, 2004.
3.Hans-Joachim Voth,Did High Wages or High Interest Rates Bring Down the Weimar Republic?A Cointegration Model of Investment in Germany, 1925-1930,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55, No.4, 1995.
4.Peter Temin, The German crisis of 1931: evidence and tradition,2007.05.
5.凯恩斯著,张军、贾晓屹译,《和约的经济后果》,华夏出版社,2008年。
6.罗伯特·黑泽尔著,曾刚、陈婧译,《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智堡立场;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确认后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初见智堡,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zhi666bao);喜欢我们的文章,敬请帮助我们分享传播。喜欢智堡,欢迎使用我们的APP、小程序。常驻智堡,请订阅智堡精选,支持智堡的通天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