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说的无为(什么是老子说的虚静)(1)

在真正的修道之中,儒家也罢,佛家也罢,道家也罢,都需要在虚静中下功夫。

虚是心中无事,没有任何杂碎,没有任何鸡零狗碎的东西,重空性、无执、无欲。静重专注、安静、有专注力。最早的时候,虚心也是这个意思。

只有在虚静境界之中,你才会认知本来面目,即老子所说的“归根”。

禅宗就经常说,你知道你的本来面目吗?这个本来面目,就是“母”,万物之母。它是“无中生有”的无,是“真空生妙有”的真空,是万物生长的本体性的那个东西。

道家有很多类似于真空生妙有、一空万有的说法,“空”就是归根认母的那个“母”。当你发现万物归于无常,进入一种无执无欲的境界时,就叫空。它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红楼梦》中,薛宝钗跟宝玉开玩笑时引了慧能的一首偈子,里面有一句话很有名,却是后人篡改的,并非慧能的原话,就是“本来无一物”。书中说,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实际上慧能的原作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两者的区别,我在《雪煮〈金刚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此处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它不是从突然都没有,到出现了很多东西,也就是不是先一空、然后万有,而是一空的同时就万有,因为万有所以一空。这个空,不是空白的空,而是空性的空。它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消失的流动状态。

比如,刚才大家来的时候,我还没有来,那么刚才的这里就没有我;但过上一会儿,我就来了,讲课讲到现在,再过一会儿,我讲完课又会离开这里,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里消失了。这就是“空”。我讲出的话一直在变,不可能永远在讲同一个字,这也是“空”。老子特别强调这种状态,“无为”“知常”“曰明”“静笃”“虚”指的都是这个状态。当你感受到不断变化的世界,知道自己想有为也没法有为,因为你什么都留不住的时候,你也就无为了,顺应一切的变化了,这时,你既顺应变化,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反而能“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你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能包容,因为没有放不开、很在乎的东西,没有私心,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合一,那么你的心灵便能做主,便能合乎大道了。

但你要记住,这不仅仅是一种看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是“常”。

一定要明白,修道也罢,做事也罢,什么也罢,都要变成生活方式,才起作用。也就是成为常态才起作用。因为你有肉体,肉体在不断地变化,细胞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你的生命状态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像净水器,你必须把净水器接在水龙头上,每次用水都要经过它,你喝到的水才是经过了净化的,不是说你净化了一次,后来所有的水就都是净化水了。你只有把修道的状态变成生活的常态,它才能不断地为你清净内外的污染,让你的心始终在虚静状态之中,不要生起执著,不要生出牵挂。

前段时间,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里面有个情节对修道很有启迪意义。焦三爷给弟子们教唢呐的时候,一旦发现有弟子出去打工,不生活在唢呐的世界里时,他就会非常愤怒。为什么?因为,弟子一旦出去打工,唢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了,打工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这时,他就会把唢呐给丢掉。修道也是这样,无论修行还是写作,都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才会成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 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