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个想法的90后都是拒绝躺平,都是有志气的,那我们今天就跳出目前的桎捁,聊一下如何逆袭,实现提前退休葛优躺
简单来说,主要就是有两个策略:
第一,选一个天花板足够高的岗位,然后想尽办法提高岗位的效率。
注意我的措辞,刻意把岗位和人分开了。
岗位效率最高和人的效率最高,完全两码事。
先说,什么叫岗位效率最高?
就拿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举个例子
他在里面扮演一个流水线生产工人,就是不停的拧螺丝,下班后还沉浸在工作中,无法自拔,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拿扳手拧一下。
所以他在那个岗位就是最高的,,他用尽方法去提高效率。
再比如那些日本厨神,他在煲汤,时间都是分配给汤,眼睛全神贯注盯着,最后出来就是优品。
这叫竭尽全力提升岗位效率。
但是,做任何一件事,都是符合二八定律。
你要获取八成的效果,只需要付出两成的时间,后面两成的效果,得要付出八成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比旁边那个工人再拧多10%,可能要付出比他多一倍的精力。
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日本人提出“一生悬命”,含义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耗尽个人所有时间,追求某个岗位的最高效率。
当然,首要问题,岗位要选对,行业要选对,市场要选对。
你在日本学捏寿司,也许可以捏到寿司之神,但是在国内就东施效颦了。
因为我们并不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在国内,食客愿意花很高的费用,更多时候是因为好奇心,好奇是有周期的,有时效性,君不见,长沙那个茶颜悦色刚到深圳,排队超过300人,一个月不到,新鲜感一过,就打回原形。
简单来说,你假冒寿司之神去开高档餐厅,打一炮就换个地方,赚个两三年的钱再去冒充下一个XX之神是可能的,你要是"一生悬命"去做寿司之神,那可能真的就悬了。
说白了,这个就是消费者决定的,我们的消费者大部分都是出于猎奇心理,今天想尝一下这个,明天想尝一下那个,哪来那么多神,只能是走冒充这条路。
卓别林演的那个流水生产工人,做到头,也就是一个工人,你想通过这条路实现逆袭,下半辈子葛优躺,这个肯定不行。
要做工匠,也要做罗永浩那种演出来的工匠,而不是那种真的工匠。
好吧,说完岗位效率,下面就聊聊个人。
第二条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个人的效率。
之前说的第一种,就是拼命把工作细化,把个人的时间填补进去,让岗位高速运转起来,现在说的第二种,就是拼命把个人的时间细化,把不同的工作内容填补进来。
你去看看万达集团实控人王健林是如何工作的?
从早上八点开始,他的秘书就出现,告诉他有个活动要出席,大概15分钟的讲话,讲完了,下去跟大家打声招呼,互相握个手,拍照纪念,就要告别,赶下一个场子。
接着见某一个市的副市长,时间15分钟,交谈内容大概是什么。
再接下来,就要坐自己私人飞机去另外一个城市,在飞机上,有哪些材料要看,下了飞机,有一个招商会议在等他...
看到了没,王老板的时间都是碎片化,他要完成的工作,涉及很多领域。
有内部项目会议,有大客户关系维护,也有对着媒体讲话,这只是一家公司的事情。
很多老板都是几十家公司的股东,外带各种乱七八糟的协会的会长...
你看到了,他个人的效率绝对是最大化,但是就他某个岗位来说,提供的效率肯定不是最大的,因为人家是老板,是岗位在等他,而不是他在等岗位。
这两种模式没有高下之分,做的好,都能达到目的,做不好,都要歇菜。
日本小野先生捏了几十年寿司,终成一代寿司之神,这叫干的好。
高速公路收费员收了几十年的钱,并没有成为收费之神,而是被那个ETC给干掉了。
而对后者更加悲催的是,做不好就变成万金油了,案例多的是。
为什么呢?很多时候是没有明白时间的统筹和行业难度
很多人到处挖井,试着试着第一条路没通,就会去想第二条路,但是走着走着又偏了。
比如说,很多人想,既然光上班那点工资不够用,那就下班开滴滴吧
这个解决不了问题,开滴滴,其实只是有加班费的加班,只是把自己的工作时间延长了,并没有把一份时间复用。
华罗庚有篇文章说时间的统筹,就是说用烧水的时间泡茶,这叫并行,假如烧完水,再去泡茶,就叫串行。
只有并行才是可以发挥时间的复用。
比如说刘慈欣。
他就是一个电力工程师,他在盯着电力设备发呆的时候,脑海里同时在构思《三体》,这个就叫并行。
但是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可以这样去玩,比如说外科医生,天然就没办法穿插,一台手术做几个小时,往上面一站就是固定了,这里面的时间无法碎化,你总不能把病人肚皮一拉开,然后就跟对方说,我先打开股票系统去挂一张卖单,回来接着做,病人劈不S你。
所以,很多事情,很多工作一开局就决定了后面的走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职业,既要抬头看天,还要埋头辛苦拉车,还要时不时纠偏的一个游戏。
逆袭不易,一起加油[祈祷][祈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