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有人认为“人皆可为尧舜”是俗语?其实不然,这句话出自《孟子》一书的“告子章句下”篇,这句话可以说是孟子的“期许”,也是孟子性善论的“衍生”。

尧舜之道孔孟之学(为何孟子说人皆可为舜尧)(1)

为什么这么说?对孟子思想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孟子认为“人生来即善”,指出人们只要能够在后天学习生活中不断自我反省,让自己身心都能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就有能够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可能。

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孟子“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中的“尧舜”,不仅仅只是指存在于历史中的“圣王尧与舜”,而是“尧舜”背后代表的内含“仁者爱人”的理想人格。

尧舜之道孔孟之学(为何孟子说人皆可为舜尧)(2)

1、“人皆可为尧舜”背后,是孟子的“性善论”

关于人性,我们的老祖宗议论、争辩了许多次,各自有各自的看法,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性本恶”和孟子的“性本善”。其中“性本善”在几千年封建王朝中几乎成为人们的普遍认可的说法,对人们的影响很大。

与“性本善”较大影响成正比的是,儒家“教化”思想也借此在封建王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效果。

而孟子之人性本善,虽然比荀子的性本恶听上去会更“乐观”一些,实则孟子在人性修养上,犀利程度不输荀子。

尧舜之道孔孟之学(为何孟子说人皆可为舜尧)(3)

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四心”,这“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只是人在后天生活中会受到诱惑,继而导致“四心”被蒙蔽。

由此,孟子指出,如果不想与动物的“差距”越来越小,那么就要在后天修习中不断反省自己,能够在反省中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提升,继而在言行举止、思维风度上,都能有“君子之风”,成就“尧舜”人格。

而孟子指出的“人皆可为尧舜”,实则就是认为人因为天性本善,只要能够在不断修习的过程中保有四心,那么就能成为和“尧舜”一样保有四心的圣人。

尧舜之道孔孟之学(为何孟子说人皆可为舜尧)(4)

2、孟子的“期待”:在“反躬内求”中,德性圆满

孟子提出“性善论”,并且发出“人皆可为尧舜”的感慨,其实这之中内含了孟子的“期待”。

即便是再坚定地相信人性本善,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善良的人’与‘不善良的人’”是避无可避的现实。如何解释这种现实呢?孟子之“性本善”理论的良苦用心,就展现出来了。

尧舜之道孔孟之学(为何孟子说人皆可为舜尧)(5)

孟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善之人和不善之行,大抵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不知“反躬内求”,继而放失了人固有的“四心”。对于人们“四心”被遮蔽的情况,孟子指出: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由此,就是让人在求学中将失去的本心找回来,获得德行圆满。那么“求学”学的是什么呢?学的是“圣人”之德!“尧舜”身上的仁义礼智信,换个词则为“礼”,实则就是每一个人需要学习的“圣人之德”。

尧舜之道孔孟之学(为何孟子说人皆可为舜尧)(6)

3、“人皆可为尧舜”,是孟子维护“礼”的体现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人皆可为尧舜”背后的理论逻辑基础在于孟子的“性善论”,而孟子的性善论更多是针对人世间现实存在的“不善的人”、“不善的行为”,让他们能够了解自己这种“不善”是因为“本心被蒙蔽”所致,继而要在学习中懂得“反躬内求”,获得“德性圆满”。

这个时候,我们“反躬内求”的形式,或者说“向善”的方向把控,就需要一个“标准”,而“尧舜”作为公认的“圣王”,就是这个“标准”最好的“代言人”。抽象一些来说,这个“标准”,大抵就是为社会秩序服务的“礼”了。由此,孟子作为儒家大先贤,其“性善论”也好,其“人皆可以为尧舜”理论也罢,大抵在维护礼乐,强调教化。

好了,本次哲文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如果您觉得有用,可以分享给身边人,拓宽哲文传播渠道,启发更多人思考、了解中哲魅力。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尧舜之道孔孟之学(为何孟子说人皆可为舜尧)(7)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