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健康中国”可以订阅哦

看似花瓣的十二指肠杯状细胞,仿若樱花树的视网膜毛细血管,犹如野鸭戏水的股骨……原本生僻而学术的病理学涂片,竟在显微镜下展现出如此魅力。

近日,一场名为《科学与艺术》的讲座在中日医院举办。作为主讲者和拍摄者,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病理形态实验室主任技师潘琳说,显微摄影让她在裸眼无法企及的微观世界里,看到了生命的美和大自然的奇妙。

提示:拉到文末,美翻你~

●“显微摄影为我打开一扇窗”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1)

潘琳工作的实验室,明亮、干净、温馨;窗台和柜子上的绿植,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今年60岁的潘琳,已在这间屋子工作了30多年。她说,这就是“第二个家”。

回忆起10多年前“第一次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关联,潘琳依然难掩兴奋。那时,从事基础研究多年的她,早已习惯看到写实、具象的病理形态,突然有一天,她用偏振光显微成像技术观察一个骨组织时,惊讶地发现显微镜下的画面变了,“这不是画家梵高笔下的《星空》吗?”

潘琳说,从那一刻起,上天似乎给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开始用美学的角度观察病理,且一发不可收拾。

业余时间,潘琳开始翻看美学相关的书,中国传统写意、西方印象派画作等一幅幅走进她的显微世界。此后,一张张再普通不过的病理涂片,经过潘琳的巧思巧手,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美景。“离我们最近的是身体,可是我们了解甚少的也是身体。”潘琳说,是显微摄影让她了解到,组织细胞的结构、色彩、排列都带有一种奇异的美,哪怕癌细胞等病变组织也不例外。

●鲜为人知的背后艰辛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2)

实验病理研究中,制作动物模型的程序极为复杂。为保证科研成果的客观,针对不同动物、器官、病变,实验流程都不一样。潘琳说,制作一张病理涂片一般需要经过50多道工序,包括取材、固定、切块、脱水、融蜡、切片、烤片、脱蜡、染色等,最终制成一个可供显微镜观察的4~5微米超薄标本。

工作之初,有位同事告诉潘琳:“想要做好科研,除了工作日,礼拜天只能留出半天洗衣服、逛书店”。此后,这一原则就成为她坚持了30年的习惯:周末加班,平日也经常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如果我每天只做8小时,肯定做不到今天的成绩。”潘琳说,“虽然我也热爱生活,但有时需要克制自己。”

伴随时间付出的,还有潘琳原本的一双纤手。交谈中,记者发现,潘琳的手指较粗,右手中指有些变形。

提到这点时,她本能地掩饰,然后笑着说:“我原来也有一双漂亮的手,但做了多年病理,长期用小刀切片,特别是切骨头等非常坚硬的标本,就把手指关节切损了。”

实验病理研究难免要和福尔马林、石蜡等化学物为伴。由于担心化学物对身体不好,一些人不愿意做这个工作,进实验室戴口罩,怀孕了就敬而远之。但潘琳顾不上想这些,她说:“既然做了这个工作,老去想这些,就会把自己吓倒。我的生活比较规律,还喜欢锻炼身体,没觉得有什么影响,到头来该你遇到的,就安然接受吧。”

●“坚守,源于热爱”

工作30多年,潘琳从没离开过这个实验室。原来一屋子的人,跳槽、转行、出国、退休的都有,只有她还在“坚守”岗位。潘琳说,她不太喜欢“坚守”这种说法,“我没有那么崇高的境界。”能坚持下来,只是源于本真的热爱,而能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她感觉自己过得幸福快乐。

◆潘琳显微摄影作品欣赏◆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3)

《夏夜》——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拍摄组织:十二指肠杯状细胞。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4)

《晨曦》——牵牛花上凝露珠,迎着朝霞盛开。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5)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6)

《早春》——深山人罕至,却遇樱花开。拍摄组织:视网膜毛细血管。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7)

《春江水暖》——小鸭浮水,绿羽泛金,意态闲适。拍摄组织:股骨。

病理解剖学的四个方面(显微镜下的病理之美)(8)

《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