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分区的成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了必要前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二次合作团结抗日,中共中央决定筹建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工农民主制度改为民主共和国制度,正式宣布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名陕甘宁边区193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陕甘宁特区改为陕甘宁边区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原由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关中特区划归陕甘宁边区领导10月,关中分区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关中特区改为关中分区;将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改为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习仲勋任书记,分区机关驻新正县马家堡(1941年迁到马栏镇);将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霍维德任专员;将关中特区司令部改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张仲良任司令员关中分区下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县和淳化、旬邑八路军办事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中南部和北部的划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中南部和北部的划分(关中分区的成立与发展)

关中南部和北部的划分

关中分区地处乔山山脉南端,北与陕甘宁边区相连,东、西、南三面同国民党统治区接壤。所辖赤水、淳耀、新正、新宁县和双龙中心区,分属陕西旬邑、淳化、耀县、同官(今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宜君、黄陵和甘肃正宁、宁县各一部分,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为北宽南窄、狭长的囊形地带,是守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南大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委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领导和组织全分区人民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民主政权,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有步骤的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有效的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一次又一次武装挑衅,为巩固和发展关中分区做了巨大贡献,使关中分区成为抗日斗争的坚强堡垒,成为陕西国统区各地中共组织的坚强后盾。

关中分区的成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了必要前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二次合作团结抗日,中共中央决定筹建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工农民主制度改为民主共和国制度,正式宣布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名陕甘宁边区。193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陕甘宁特区改为陕甘宁边区。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原由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关中特区划归陕甘宁边区领导。10月,关中分区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关中特区改为关中分区;将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改为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习仲勋任书记,分区机关驻新正县马家堡(1941年迁到马栏镇);将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霍维德任专员;将关中特区司令部改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张仲良任司令员。关中分区下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县和淳化、旬邑八路军办事处。

1938年7月,关中分区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决定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原则下,坚决贯彻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和策略。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1940年5月,国民党军陆续侵占了关中分区新正、赤水、新宁等部分地区。9月,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在反击进犯国民党军战斗中,相继攻占了照金、柳林、庙湾、瑶曲和马栏等地。10月,关中分区将这些新开辟区域划分为关中分区东行政区并设立党政军组织,月内关中分区改属陕甘宁边区中央局领导。

1941年4月22日,鉴于中共陕西省委已从国统区迁入关中分区,中共中央决定关中分委隶属陕西省委领导。5月,关中分委改属新成立的中共西北中央局领导。1942年12月,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改为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1943年1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决定将中共陕西省委与中共关中分委合并为中共关中地方委员会,张德生任书记,机关仍驻马栏镇,统一领导关中分区和陕西国统区党的工作。至1944年,关中地委共辖4个县委、1个中心区委、19个区委、157个支部、425个党小组及关中、陕南国统区的党组织,有党员2654名。

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一)政治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真正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关中分区按照陕甘宁边区政府要求,在分区及各县开展“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建立了包括各抗日党派、各阶层人民在内的各级人民代表机关和权力机关参议会及各级政府,有效推行了“三三制”政策,各级政权不断巩固和完善;开展了以整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建设运动,加强和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增强了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取得全国政权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上,关中分区先后进行了三次民主普选工作。1937年5月,关中分区各县进行了第一次民主普选,通过分别召开乡代表会和区、县两级议会,采取差额方式选举产生了有各界抗日进步人士参加的同级抗日民主政府。至1937年底,关中分区所辖各县经过民主普选,完成了由苏维埃政府向抗日民主政府的转变。

1941年下半年,关中分区各县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普选工作。这次普选,通过召开县、乡两级参议会,改选了县、乡两级参议会和抗日民主政府,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党外人士参加了各级政权领导工作,为“三三制”政权建立打下了基础。1942年3月,关中分区各县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指示召开参议会,对参议员和政府委员作了调整和补充,使“三三制”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充实完善了抗日民主政权,调动了各阶层人民参政议政积极性。

1945年8月底,关中分区进行了第三次普选工作。到1946年1月,分区各县乡级选举基本结束。3月下旬,各县参议会结束。这次普选,在边区人民政治觉悟程度和民主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和抗战胜利新形势下进行,切实坚持了“普遍、直接、平等、自由”选举原则和“三三制”政策,使抗日民主政权更加巩固完善。另外,中共关中地委按照中共西北中央局指示安排,1942年底开展整风,先后进行了整风学习、“坦白”运动等活动。通过整风,使干部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统一思想、纯洁队伍、锻炼干部、巩固党组织的目的。

(二)经济建设。1939年冬至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使边区财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关中分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支持战争”的号召,切实贯彻农业第一、工业第二、商业第三和建立发展手工业与小型工商业等经济政策,解决了物质上的暂时困难,并领导全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使全区经济向着丰衣足食的方向发展。

1943年,关中分区贯彻执行边区高干会议决议和毛泽东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响应为争取“丰衣足食”而奋斗的号召,组织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方面,仅1943年至1944年,全区军民共开垦荒地362827亩,为增产粮食打下了基础。工业方面,建立了碳业公司、铁厂、纸厂、纺织厂等公营企业。私营工业有各种大小规模的作坊、工厂等。纺织业方面,全区约有纺妇12100名,纺车8522架,年纺织的布料可供给全区人口的63%。合作社也有了发展,社员增加到1万人。公私营商业日臻繁荣,仅柳林、长舌头、铁王、马栏、湫坡头5处就增加商业门店58处。经过党政军民的艰苦奋斗,关中分区机关、部队、学校基本实现丰衣足食,初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公营经济、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三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势。

(三)文教卫生建设。关中分区十分重视教育卫生事业,把教育卫生事业和发展生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使全区教育卫生事业得以迅速兴起和发展。

1938年至1939年,关中分区处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完小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42年,关中分区专署按照边区教育厅“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采取加强完小和裁并初小等措施,将140所学校合并为117所,有学生3343名。1944年,关中分区提出了“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至1944年底,全区有完小4所,中小9所,普小21所,民办学校99所,夜校62所,读报识字组282个。关中分区在中等教育方面,分为中学教育与师范教育两种,教育目标是要使教育符合抗战与民主的需要,符合边区抗战、建设及边区人民的需要。中等学校除各县中学外,还有先后迁来的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其中,鲁迅师范学校从成立到撤销的两年半时间里,毕业和中途分配工作的学生共1093人,为发展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抗日战争初期“为争取国防教育之模范”;陕北公学在旬邑的一年时间里,先后办了54个队,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关中师范学校)从1939年成立,历时8年半时间,战胜了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先后培养学生470余人,出色完成了边区教育厅规定的教学任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在卫生、文化等工作中,关中分区先后举办了助产训练班,成立了医药研究会,组建了关中八一剧团,创办了《关中报》,提高了分区干部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分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关中分区的保卫斗争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和军事包围,进而不断制造磨擦事件乃至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位于陕甘宁边区最南端的关中分区,东、西、南三面处于国民党胡宗南部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之中,成为反封锁、反磨擦的前沿阵地。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胡宗南部在关中分区夺地掠城,派遣和纵容土匪抢劫制造骚乱,捕杀革命干部群众,大肆进行反共宣传,企图蚕食关中分区。在这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顽固分子发起武装进攻64起,抢劫骚扰38起,占领了淳化、旬邑县城及关中分区新正县四区、六区和赤水县的官庄、梁庄等地。在反击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关中分区部队先后进行了马栏、庙湾、井村、转角镇多次战斗,收复了马栏、照金两个区,扩大了庙湾、柳林、瑶曲三个区,成立了同宜耀县;拔掉了国民党军10多处据点,消灭了国民党旬邑县保安大队、彬县保安大队等千余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打通淳(化)旬(邑)线、马(栏)旬线,建立碉堡封锁线,紧缩关中分区部队活动范围的企图。

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企图先夺取关中分区,后直取延安,先后对关中分区的职田镇、马家堡、井村、马栏等地展开进攻。关中分区军民奋起抵抗,顽强战斗,接连取得胜利,将来犯之国民党军赶回原地,保卫了边区的南大门。

1943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一方面在政治上大造反共舆论,一方面加紧军事部署,企图消灭中共的抗日武装力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连续炮击关中分区辖地几十次。据此,关中分区党政组织号召全区军民为保卫边区,实行坚壁清野,坚决而有效地进行自卫战争。同时,中共中央及时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打内战的阴谋。到7月,国民党顽固派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1945年7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最后阶段。值此大敌将溃、胜利在即之时,国民党顽固派却肆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矛头指向英勇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公然调集11个师,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犯。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下,在淳化县的爷台山地区进行了坚决的自卫反击,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了入侵之敌,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夺取关中分区,钳制陕甘宁边区部队向日寇的反攻,进而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以进攻中原解放区消灭野战军为发端,挑起了全面内战。延安成为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点区域,中共陕西省委和关中地委驻地马栏成了进攻延安的必经之地。1947年2月18日,国民党胡宗南部5万余人,分五路大举进犯关中分区,实施疯狂“清剿”。为避开敌人优势兵力诱敌深入,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主动撤离延安,中共陕西省委和关中专员公署主动放弃首府马栏,关中分区大部分被敌占领。为收复失地,3月中旬,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一旅三团、警三旅五团奉命南下关中,在关中分区游击队和民兵密切配合下,伺机而动、寻机歼敌,进行反“清剿”斗争。至同年12月,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四次“清剿”,共歼敌4300余人,收复了关中分区全部失地,所辖区域扩大了将近一倍,人口由12万人增至17万人,武装力量扩大了三分之二,使关中分区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和武装进犯中不断发展壮大。

1948年2月,宜川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企图阻止我军南下的阴谋,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局势,对全国战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共关中地委在这次战役的准备工作中发挥了情报和军事方面的优势。4月,在关中分区配合下,解放大西北的西府战役取得彻底胜利,收复了延安,给青海马步芳部以沉重打击,中共关中地委胜利返回马栏。同年秋,在中共关中地委指示下,西安地下党组织绘成敌人城防工事图,为解放西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中分区是陕西国统区中共组织的坚强后盾

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自1937年10月正式形成后,除领导分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外,还是陕西国统区各地中共组织的坚强后盾。

(一)关中分区是陕西革命的指挥中心。从1937年2月陕甘宁边区关中特区(1937年10月改称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迁驻旬邑马家堡起,到1941年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分别迁驻旬邑马栏,马栏一度是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首脑机关驻地及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一切工作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直至1949年5月各首脑机关迁离。关中分区以马家堡、马栏为中心,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工委、中共关中地委领导下,分区军民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人民支前运动及关中国统区工作,发展了生产和贸易,满足了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军民所需,建立了广泛的统战关系,策动了众多武装起义,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计划,把马栏建设成了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6年至1947年,中共路东工委、路西工委、西府工委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先后迁驻马栏办公,马栏曾一度成为陕西革命大本营。

(二)建立和恢复陕西国统区党组织。1938年3月,中共关中分委在咸阳国统区先后建立了中共旬邑县工委和中共淳化县工委。10月,又建立了彬县新民地区党小组。1944年下半年,中共关中地委派出一批联络员到陕西国统区各地审慎地恢复了各地中断联系的中共组织和党员关系,并要求一些地下党员继续坚持隐蔽,长期埋伏,收集情报,组建武装,开展斗争。至同年8月,共联络了韩城、澄城、临潼、渭南、华县、华阴、商县、三原、富平、同官、麟游等11个县的党员或组织。1946年1月,中共陕西省工委(驻关中分区)成立后,先后派出300多名干部到国统区各地联系地下党员,广泛建立联络点,使大批遭敌破坏或隐蔽起来的中共组织得到恢复和重建。1947年3月,中共陕西省工委与关中地委合并为新的关中地委后,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进行内线反攻和转入外线作战,积极发展国统区各地中共组织,组建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至1948年底,中共关中地委在陕西国统区所领导的泾阳、三原、咸阳、高陵、耀县、同官等21个党组织中,除长柞、陕南两处工作停顿外,其余都与关中地委保持着经常联系。这一时期,中共关中地委建立和领导国统区中共组织有中共西府工委、渭北工委等8个跨县区工委、19个县(工)委、15个党支部(小组)。同时,还先后建立了渭北游击队、西府游击总队、路东游击总队等,并在咸阳、三原等26个县建立了武装组织。

(三)为陕西国统区各地培养和储备了大批干部。1943年至1945年,关中分区将从商洛、西府地区和抗日前线归来的大批人员组织起来,到干训队、教导团集中学习和培训,然后派往国统区各县建立秘密联络点,开展党的工作。并将1940年5月以后,在国统区各地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转移到关中分区,对国统区党的工作实行异地领导。另外,为了解掌握国统区情况,接送来往边区和国统区的领导干部、进步人士以及运送物资,中共关中地委还相继成立了调查站、地下交通站。1946年前后,咸阳国统区各县中共组织大都在关中分区成立,主要领导人也都住在关中分区境内。1948年4月至1949年7月,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国统区各县相继解放,驻关中分区的各地中共组织跟随人民解放军一同进入县城,开始了接收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等项工作。1949年春,随着关中部分县的解放,西府地委、东府地委、渭南地委相继成立。4月4日,奉西北局电令,中共关中地委改称中0共三原地委,关中分区随之撤销。

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从成立到结束,在13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习仲勋、张德生、高锦纯、赵伯平、杨伯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组织领导下,带领广大军民,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教建设,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那巍巍的青山依在,那曾经住过革命先烈的窑洞依在,那为信仰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依在,先烈们的英雄业绩在这片土地闪闪发光,这一切,必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关中最美县而不懈努力!


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