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清音》游览篇之一——阴铿《开善寺》

开善寺

阴铿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常宽荐福观音寺 由景见情融情于景(1)

谁是阴铿?

阴铿(生卒年不详),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博涉史传,尤工五言诗,为当时所重。可惜传下来的诗篇不多,他是继晋宋谢灵运、南齐谢眺之后最重要的山水诗人。其诗以构思新颖、色彩明丽、意境开阔为主要特色。

常宽荐福观音寺 由景见情融情于景(2)

阴铿画像

常宽荐福观音寺 由景见情融情于景(3)

四句一层 移步换景

这首诗写诗人闲游开善寺所见春景以及疏散的野趣。 开头两句写开善寺所在的地理位置。“鹫岭”本来指中印度的灵鹫山,因如来曾在此讲经而成为佛家圣地,这里借喻开善寺所在之山。开善寺在建康(今南京)城郊的钟山上,是梁代所建著名佛寺。诗人将钟山称为鹫岭,既赞美开善寺在诸多佛寺中的地位,也写出了南朝佛寺兴盛的景象。钟山屹立在长江岸边,可以俯瞰建康城。从接下来两句可以看出,登上钟山居高临下,眺望四野之情趣。诗人并没有直接写野望所见风景,而是抒发登高远眺的情怀和从中体悟的疏散自然的意趣,令人从“情不及”和“趣无穷”想见天空和郊野的无限空阔。

~•~•~•~•~•~

接下来四句正面着墨开善寺。“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两句颇有奇趣:树上的黄莺儿随着伸进户内的树枝一起进入门里,而被风吹得纷纷飘下山去的落花仿佛像追着风儿下山去。这就使“莺”和“花”有了人的情绪,并通过莺与树、花与风相互依存,相互追逐的关系写出了大自然内在的活泼生趣。此时,诗人观景的立足点已在开善寺栋宇的窗内,所见景物都是由内向外眺望所见,所以诗人看见:白云归来,进入寺庙的栋宇之中,窗外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空。“白”与“红”的对偶为全诗增添了鲜明靓丽的色彩。将这四句联系起来,可以看到:暮春时节的开善寺高踞于山顶的白云深处,远望王城连接郊野,落辉映红半天。四周绿树环抱,鲜花开满山坡,鸟语花香。虽然是人在栋宇之内观景,但所见景物均在寺外,打通了内外,巧妙地将开善寺景观清幽秀美的主要特点完整地勾勒出来。

常宽荐福观音寺 由景见情融情于景(4)

莺随入户树

~•~•~•~•~•~

最后四句由暮色生出感想,看到归云与落晖,便感慨时光的流逝,不禁发问:山上的古石从何年卧在此地,路旁的枯树又是历经多少春天才变成朽空的树干?提问时,诗人已转到下山的归程,古石和枯树都是下山途中所见。这两句以无生命的古石和原来有生命的枯树对偶,强调大自然的永恒和时间的悠久,而人的生命短暂,既不能与草木相比,更遑论古石,因而感慨人生的短处和虚无,所以最后遗憾自己来不及淹留在山中,空使芳桂独处幽谷。

阴铿的贡献

南朝的五言古诗有一种每篇十二句的定式,四句一层,全诗三层意思。这一首就是如此,首四句写登临野望的情趣,中四句写从寺内窗户向外观看的景物,最后四句写游览归途所见和感想。三层意思虽然角度不同,但构成了开善寺内外环境的完整描写。诗人的感慨并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景物暗示。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问题,阴铿的贡献在于发展了由景见、融情于景的表现艺术,经过这个阶段,才会进化到后来唐代山水诗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诗就是体现阴铿这一贡献的代表作之一。

#分享你喜欢的诗词#

#2022我的阅读#

#山水田园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