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播放短片向1.8万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名城市志愿者表达了敬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起身鼓掌,向志愿者致意;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也向站在鸟巢体育场中央的6位志愿者代表赠送了红灯笼,代表全体运动员向志愿者表示感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精神(让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精神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现场播放短片向1.8万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名城市志愿者表达了敬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起身鼓掌,向志愿者致意;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也向站在鸟巢体育场中央的6位志愿者代表赠送了红灯笼,代表全体运动员向志愿者表示感谢。

志愿者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基石。北京冬奥会上,他们服务于闭环驻地,悉心接待,事无巨细;他们忙碌在赛事场馆,引导观众,维持秩序……他们坚守在体育竞赛、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热情服务,青春洋溢。他们在整个冬奥会过程中,诠释和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奥运会的文化内涵,为奥运梦添彩、为中国梦助力,这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最好注脚。

奥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17年《志愿服务条例》的实施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感召力,我国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志愿者服务更是有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实名制报名人数高达115万人,后来有1.8万人通过培训合格后成为赛会志愿者。志愿者服务已成为展示北京文明风貌的“金名片”,志愿者们用灿烂的笑容、友善的眼神、温暖的言谈、勤勉的行动,向他人传递温暖、友爱、团结和奥林匹克精神,向世界展示最美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譬如: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与志愿者孙泽宇互动故事已经成为一段佳话,并冲上海外社交媒体的热搜榜,赵立坚也为此打Call,但这只是北京冬奥会上广大志愿者的一个缩影。

志愿服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利他主义和奉献社会的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无私奉献、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为国分忧等传统美德。志愿精神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具体呈现,是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精神之钙”,也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不断滋养着中华文明,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广大志愿者在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公益慈善、应急救援、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时刻践行着志愿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譬如,“志愿服务累计超六万小时”的超级义工邹德凤,“痴心做奉献、爱心暖人心”的王兰花,“关爱流浪者、为老人送医”的大学教职工顾中国,“退伍不忘军魂”的刘卫国……他们身上闪烁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代光辉,又蕴藏着平凡而又伟大的道德品性。他们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的同时也在志愿服务中积极传递正能量,共同用实际行动生动地注释了志愿精神的实质内涵,汇聚起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北京冬奥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脚注,服务北京冬奥成为志愿者们助力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虽然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志愿者们心中的“奉献之火”应接续传承。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将个人梦、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之中,以实际行动“一起向未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帅(武汉江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