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长沙女子名字里为何有那么多的“贞”字?这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女子名字最后一个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女子名字最后一个字(清代长沙女子取名为何多带)

古代女子名字最后一个字

清代的长沙女子名字里为何有那么多的“贞”字?这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人们常用“辣妹子”来形容湘女,她们性格泼辣,做事雷厉风行、敢担事儿。在清代,几乎所有的《长沙县志》修纂者谈到湖南人性格时,都会用“劲直刚烈”来描述。他们写下这四个字时,应该也包含对湖南女性“辣”的想象。

古代地方志编纂体例中,一地之妇女一般会被安置在靠后的《列女传》中,但清代同治六年本(1867年,以下简称同治本)《长沙县志》、光绪三年本(1877年,以下简称光绪本)《善化县志》给予长沙地区的女性更多关注。编纂者们在《风俗志》一章中,开辟“妇女”一节,将当地“妇女”作为一大特色纳入本土风俗的叙事脉络。这意味着,当外乡人与他们聊起长沙风俗,他们认为,“妇女”是地方可以说的一大“特色”。

同治本的《长沙县志》说,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做刺绣的比做纺纱的人多,这与传统的男耕女织印象不同。“大家巨族”,以“钿饰相尚”,崇尚金银首饰。“乡间妇女”,就不一样了,“钗荆裙布”,以荆条为钗,以粗布为裙。平时做纺织、家务,农忙之际还要帮助丈夫,忙得连给儿女哺乳的时间都没有。“儿女唬号,不暇就哺。”一副贫苦的劳动妇女模样(光绪本《善化县志》干脆称为“贫户”)。

不过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贫苦妇女的上述生活,并不奇怪。真正特色的是,“生女命名多以贞为字”,《长沙县志》的编纂者如此描述,“曰某贞,顾名而思其义,可以观志矣”。

光绪本《善化县志》记载,这一命名行为也包括有钱人家,且对为何如此取名做出了探讨:“秉性坚贞”“生女家有教以《女儿经》及朱子《小学》、曹大家《女诫》诸书”,一方面是生性如此,一方面是儒家的忠贞教育,导致取名以“贞”字为尚。

“长之风其不淫乎”,嘉庆本《长沙县志》编纂者感叹道。而在同治本《长沙县志》眼中,长沙女子有胜乎男儿的气概。明末张献忠农民军攻入长沙城,“长沙女子不知姓氏者……城破,兵吏皆逃,惟一女子执戈登城,掣佩刀杀贼”。这时农民军士兵说话了,官兵都不守城,你一个弱女子又能做什么?女子说:“吾以愧天下之为男子者”——我为天下的男人感到惭愧。何其壮哉。女子随后用戈追打他,不久遇害。

编纂者将其入列女传,以示表彰,虽然不知道姓名,但言语、神态、事迹,从明末流传到了清末,成为官史中“贞烈”的杰出代表。

在官方眼里,女儿家以贞字命名,可以观其守贞之志。在传统尚未断裂的环境之下,坚贞成为守护“女德节烈”大门前的一座石狮子。若传统一旦遭遇挑战,由于秉性坚贞而生发出的不屈服、不妥协、执着性格,有可能让“节烈”价值观走向反面。生于1896年(光绪年间)的长沙人赵五贞,少时喜欢读书识字,精通刺绣、裁缝。在她23岁那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西学被奉为圭臬,传统婚姻制度遭遇挑战。因为不屈服于婚姻包办,她自刎于花轿。她那不屈服的贞烈性格及其行为,被赞“改革婚制的牺牲人”,未尝不是一种事后表彰。

近代以来湖南人的形象,霸蛮、吃苦、耐烦深入人心。而湖南妇女的形象,也无非“辣”而多情为人所知。嘉庆年间、同治年间、光绪年间的《长沙县志》、《善化县志》将“妇女”作为风俗的一部分,并总结出长沙妇女多命名为贞的特色,这一行为除了本身就有点长沙特色的意思外(相邻的县,如湘潭、岳州、茶陵同期县志均未见到这种安排),由“贞”而“辣”的转换,或许从此处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