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文晓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伏天进补吃羊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伏天进补吃羊肉(牛羊肉驱寒一一二十四节气小雪养生)

大伏天进补吃羊肉

来源:咸宁日报

文晓芳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病区主任

一、 小雪节气的由来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意思是说,小雪时节气温下降,故而雪花生成;但此阶段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

二、小雪节气的气候特点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此节气雨季过去,飘下的已是雪花,彩虹不会出现了;这时的大田里已经没有庄稼了,空气中缺乏水分,天空中也没有了云彩,显得一片空旷;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河流开始结冰,家家关门闭户防止冷空气进入室内,冬天来到了。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小雪节气后,天气逐渐转冷,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二、 小雪节气的民间习俗

做腌菜。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时节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还有腊肠炒蜜豆。

吃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农谚所说的“十月朝,糍粑有碌碌烧”,这里的“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是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是指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有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晒鱼干。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吃刨汤。“小雪杀猪,大雪宰羊”,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三、 小雪节气的养生

1.起居养生

防寒保暖要做好。小雪节气以后,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网上帽子、围巾,这样容易遭受风寒。因此,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太厚太薄都不好。建议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特别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因为关节附近多是肌腱、韧带等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温度本来就比较低,而且四肢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温度,使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关节炎患者在寒冬更须加强保暖。

常晒太阳,补充阳气。小雪节气前后,由于夜间时间越来越长,白天时间越来越短,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气温降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再加上树叶凋零,寒风瑟瑟,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此时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乐观,多听听音乐,同时,要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早睡晚起,睡前泡脚。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临睡前以温热水泡脚,不但可以活血通络有益关节,并可安神宁志,促进睡眠,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养生

多吃果蔬补充维生素。冬天人体的维生素代谢程度要比其他的季节快,所以多吃果蔬补充维生素在冬季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像富含维生素A的菠菜、胡萝卜可以让我们的耐寒能力增强;富含维生素C的西红柿、柑桔有良好的抗氧化及保护血管作用。此外可多吃秋梨、荸荠、甘蔗、广柑,这些水果可补充人体的津液。

吃饭前喝碗热粥或热汤。寒冷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此外,冬季气候干燥,更应补充水分,除了热粥,饭前喝碗少油少盐的热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多吃黑色食物补肾。中医提倡冬天补肾,而黑色入肾。冬季进补还要“跟着颜色走”,多吃些黑色的食物。其实,所谓黑色食物,主要是指含有黑色素及带有黑色字眼的粮、油、果、蔬菜、菌类食物。适当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枣、黑木耳等黑色食品,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能抵抗寒冷,而且能够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适当吃些牛羊肉驱寒。在肉类方面,像羊肉,牛肉等也是比较适合冬季吃的食物。从中医角度来说,牛羊肉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驱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因此冬季适当吃些牛羊肉,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既可以御寒,又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另外,狗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中医认为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3、运动调养

小雪节气锻炼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杜绝做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运动应选择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时候,避免受寒冷的刺激,防止诱发急病。外出时应注意保暖,要避免过早起床锻炼,以防脑供血不足诱发中风。此外尽量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冬天气温较低,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正式锻炼前先进行徒手操、轻器械练习等“预热”运动,热身的强度以使身体发热并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时穿着的衣物的薄厚要适当。立冬过后气温很低,因此在运动前要穿厚实些的衣服,在热身后再除去外衣;锻炼结束后应尽快回到室内,不要吹到冷风,以及擦去汗水并更换衣物,防止感冒。这个季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都可以适当开展。

责编:张欢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