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谁还不会在失意的时候打打鸡血,或者在得意的时候狂放一下啊,你看历史上那些豪放诗词,或多或少都符合这个标准。

你看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够豪放吧?其实是老天突然下雨,又没带伞,身边的同伴都狼狈不堪地躲雨,苏轼呵呵一笑,立在烟雨之中,吟出这句诗;

再看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够豪放吧?其实就是功成名就之后回老家,跟小时候那些把他当做混子的父老乡亲炫耀一下。

当然,这都是片面的理解,深入理解诗词还是要从背景、环境等各方面去分析,我就皮一下。真要说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诗词,历史上也就那么几个人,盛唐边塞诗那几位大佬,两宋苏辛二位代表。李白嘛,我觉得与其说豪放,不如说是狂放。

历史上最虐心的十首诗(一首悲壮凄婉的诗)(1)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仅看字面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豪放,反而觉得悲怨无比,你看起笔就写“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西北边塞广袤壮阔的风光,多么动人啊,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王之涣说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直冲云霄,这是要有多浪漫,才会有这样的视角!王之涣还有“黄河入海流”句,又是另一番意象。

历史上最虐心的十首诗(一首悲壮凄婉的诗)(2)

只看第一句,还觉得奔腾壮阔,可是转入第二句马上就“一片孤城万仞山”,万仞山是背景,反衬一个“孤”字,你知道,守卫边疆的战士,虽说满腔报国热情,但谁的心里又没有思乡之情呢,远在边关,看着奔腾的黄河之水,看着远处万仞高山,时不时还一阵凉风,一阵羌笛之声,晚上还有一轮明月——这些都是思乡愁绪的催化剂,所以用一个“孤城”,不仅是写这座边塞之城的地势和处境,更是暗写边塞将士的思绪,“孤城”一词,在诗词中本就有“思乡离愁”这一特定的意象。

历史上最虐心的十首诗(一首悲壮凄婉的诗)(3)

有了前文孤城做铺垫,接下来“羌笛何须怨杨柳”就顺理成章了,《折杨柳》这个曲调,本来就代表着离愁,古人送别都会折杨柳,柳谐音留,送你一枝杨柳,代表我希望你留下来。好巧不巧,孤城的视角一转,恰好就听到一曲《折杨柳》调,岂不是更调动了人的思乡情。

最后“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被玉门关隔绝了,既然春风不度,那杨柳自然不青,这边塞男儿们,即使想折一枝杨柳却也不能,在这样的心境下,竟然还要听到《折杨柳》,在他们听来,这羌笛之声,似乎也在怨杨柳不青,怨春风不度。

看完全诗,你说悲不悲?怨不怨?

历史上最虐心的十首诗(一首悲壮凄婉的诗)(4)

那是相当的悲怨啊,可为什么我会在“豪放”的话题下写这首诗呢?因为王之涣生活的时代,可是盛唐啊,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万国衣冠拜冕旒,所以我们读这首诗,会感受到边塞将士们内心的思乡之愁,但无论内心如何愁、如何悲,心中的报国之志都告诉他们,卫国戍边是每个将士肩上的担子,我们可以想念关内的亲人,可以在某个夜晚为他们哭泣,可一旦我们长枪在手,就要有黄河那般波涛汹涌、一往直前、直冲云霄的豪壮气势。

历史上最虐心的十首诗(一首悲壮凄婉的诗)(5)

对比一下安史之乱后的唐诗更能理解盛唐的豪放气象,中唐诗人李益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样是边塞诗,同样写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就缺少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豪放气象,而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王之涣流传的诗篇仅6首,他却能成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为什么?这首《凉州词》就是最好的证明——情调悲,而不失其壮。

(好了我编不下去了)​

历史上最虐心的十首诗(一首悲壮凄婉的诗)(6)


历史上最虐心的十首诗(一首悲壮凄婉的诗)(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