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曾作《陋室铭》自比,并缅怀先人,其中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诸葛,我们都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而子云则是指扬子云,扬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的主人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顾茅庐的故事的主人公(他的草屋与诸葛庐齐名)

三顾茅庐的故事的主人公

刘禹锡曾作《陋室铭》自比,并缅怀先人,其中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诸葛,我们都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而子云则是指扬子云,扬雄。

扬雄出生在蜀地,盛产蚕桑,于是扬雄家中以养蚕为生。幼时的他需要采摘桑叶来喂蚕宝宝,而且扬雄又十分好学,书本仿佛对他有着比地心引力更加强大的牵引力,于是扬雄总是一边采桑叶,一边读诗书,一边喂蚕宝宝,一边读汉赋。

扬雄一家正是传说中的五代单传,一直生活在蜀地的扬雄自幼就没有什么堂兄弟和表兄弟陪他玩耍。而且扬雄有一点口吃,这使得他和邻居家的同龄人交流起来也不怎么流畅,但是这些孤独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书为伴,便是岁月安好。

蜀地盛产蚕桑,乃是天府上国,富庶之乡,但是扬雄对于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没有过分的追求,安贫乐道的他家产从未超过十金。不是他懒惰,而是他一有时间就博览群书或者闭目沉思,探索生命的真谛。当时司马相如的汉赋因为皇帝的喜爱在天下间流传甚广,而且司马相如确实是一位大才子,于是扬雄就成为了司马相如的小迷弟,每天都要诵读这位偶像所做的文章,每次作赋,都要模仿司马相如,学习他的壮丽典雅。

扬雄的另外一位偶像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屈原,他经常为屈原感到可惜,如此有才之人,甚至超过司马相如,但是怎么能因为奸臣排挤而如此早亡呢?两相对比之下,他发现君子要顺势而为,如果时代的尺度扭曲,便是再有才,也无用武之地,这是不是就是马克思老爷爷所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为了缅怀屈原,他经常仿照屈原传世的作品来写文章,依《离骚》重作一篇,名叫《广骚》;又依《惜诵》以下到《怀沙》作一卷,名叫《畔牢愁》。

花香难掩,扬雄的名声很快就在乡里传播开来,然后在乡中名人的推荐下,扬雄做了汉成帝的侍从官。当时汉成帝受赵氏姐妹蛊惑,非常奢靡,于是扬雄专门作赋来劝谏皇帝,但是汉成帝根本不听。汉成帝把自己给作死以后,外戚王莽逐渐地把控了朝政。

当时,王莽是凭借弄虚作假的上天显灵之事来上位的,他即位后,又想废除这些东西,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刚巧刘棻又奏献符瑞之事,撞在了枪口上,于是流放刘棻到四裔。王莽派人查这件事,发现是扬雄教刘棻画的符,于是就派人去捉拿扬雄。当时扬雄正在天禄阁上校正书籍,看见这些来势汹汹的人,心中惶恐,急忙从楼上跳了下去。可惜他不是武林高手,差点把自己给摔死。后来王莽觉得这个扬雄平时很安静,应该不是针对他的,就放过了他。

扬雄因病免职后,仿照先贤作经书,但是很多儒生都嘲笑他,说他不是圣人却作经,好比春秋吴楚君主僭越称王,应该是灭族绝后之罪。然而,从扬雄死后到现在,他的《法言》大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