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注意要点(文言文翻译规避错点)(1)

规避错点,联系语境抓翻译

——求满分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必考考点,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得分率在各题中较低。在平时的备考中,老师和学生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为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题型。体现在具体操作上,语句是否顺畅、句意是否贯通是直接影响翻译题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要想让翻译题得高分、夺满分,必须找准失分症结,对症下药,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易错点1 “以今律古”不可取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知古论词(句)”,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

症状(一) 混淆古今异义“对译”

1.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初收东京,受伪官陈希烈已下数百人,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时岘为三司使,执之曰:“夫事有首从,情有轻重,若一概处死,恐非陛下含弘之义,又失国家惟新之典。昔者明王用刑,歼厥渠魁,胁从罔理。况河北残寇未平,官吏多陷,苟容漏网,适开自新之路。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党,谁人更图效顺?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

(节选自《旧唐书·李岘传》)

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

考生翻译

崔器处理旨意透彻深入,上奏皇上全部处死;皇上也想用这个来惩处告诫天下,打算听从崔器的建议。

失分评析

“深刻”,其意一是指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内心感受程度很大;或者理解为“透彻、深入”,如果这样翻译就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因为“深刻”在文言文中常翻译成“苛刻、严峻”,如《荆轲刺秦王》中“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中的“深”就是“刻毒”的意思。

【满分答案】

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刻,上奏全部处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建议。

【参考译文】

刚收复京师时,讨论如何处置接受叛贼官职的陈希烈以下数百人,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刻,上奏全部处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建议。当时李岘任三司使,坚持说:“凡事有首恶有胁从,罪行有轻有重,如果不加区分全都处死,恐怕有违陛下宽宏大量的深义,也不符合国家允许改过自新的法典。古时贤明的君王施用刑法,只是杀掉他们首恶,胁从不问。何况现在黄河以北地区的残敌尚未平定,许多官吏陷落贼手,如果宽大处理免除死罪,正好开启悔过自新的道路。如果全部处死,就是坚定叛逆党羽的决心,谁还会改过自新来归顺国家呢?困兽犹斗,何况数万人呢!”

症状(二) 不辨词语的感情色彩

2.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皇甫谧)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考生翻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当时人说他是“书淫”。

失分评析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译文中的“沉湎”是贬义词。“忘寝与食”是“耽玩典籍”形成的结果,故“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同,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满分答案】

(皇甫谧)于是没有去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当时人说他是“书淫”。

【参考译文】

(皇甫谧)于是没有去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注定的呢!”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固定用语和特殊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克服以今律古,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的“行李”;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非常”“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注意关键词的语境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4分)

(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4分)

解析 (1)“濒”,临近;“发箧”,打开箱子;“敝”,破旧;“袭”,衣一套为一袭。(2)“数”,多次;“忤”,意见不和,违背;“毁”,诋毁。

答案 (1)(孔儒)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边只有几件破旧衣服罢了,孔儒羞愧地离开了。(2)他(杨继宗)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合,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做官,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

【参考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老人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治理百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猾的人和弊端,劝勉和惩治官吏。如果挨家挨户稽查核对,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范围。”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孔儒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件破旧衣服罢了,孔儒羞愧地离开了。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杨继宗)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合,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做官,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莫非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了解这个人了。”

易错点2 “表达失据”乱语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一般要求直译,并且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声重现”,但不要忘了“意译为辅”,也要注意灵活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失据。

症状(一) 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1.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节选自《上曾子固龙图书》)

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考生翻译

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做事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够考证。

失分评析

点评:“行事”与今天的“行事”不相同,在这里是两个词,意思是“行为事迹”。

【满分答案】

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参考译文】

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述说德行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症状(二) 不知句读而“串译”

2.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元昊反,建请复民兵。除天章阁待制、河东路计置粮草。受诏料拣河东乡民可为兵者,诸路视以为法。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遵路与三人雅相厚善,夷简忌之,出知宣州。

(节选自《宋史·吴遵路传》)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

考生翻译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欢他们。

失分评析

显然,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安错了对象。

【满分答案】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欢的人。

【参考译文】

元昊反叛,吴遵路建议重新恢复民兵。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河东路计置粮草。受诏考察和挑选河东乡民中可以当兵的人,各路相继效法。晋升兵部郎中、代替管理开封府,管理属吏严格认真,所属各县没有要追捕的犯人。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欢的人。吴遵路与他们三人的关系很好,吕夷简对此很忌讳,让他出任宣州知州。

症状(三) 不看结构而“横译”

3.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吴遵路)尝于真楚泰州、高邮军置斗门十九,以畜泄水利。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凡所规画,后皆便之。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节选自《宋史·吴遵路传》)

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考生翻译

(吴遵路)升任工部郞中,因为失去蕲州王蒙正,所以犯死罪关进工部监狱,被降为洪州知州。

失分评析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词。“故入”,故意重判或故意陷人于死罪。“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原因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理清原句结构,也没有理解大意,只是依从原文亦步亦趋。

【满分答案】 (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为审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属吏死罪一案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

【参考译文】

吴遵路曾经在真、楚、泰三州和高邮军设置十九个斗门,用来储泄洪水、调整水利工程。又使所属州郡常平仓的储粮增加到二百万石,用来防备灾年。凡是他所规划采取的措施,后来的人都感到很方便。(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为审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属吏死罪一案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

症状(四) 不辨词语而“曲译”

4.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节选自《北齐书·修列传》)

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考生翻译

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只有他的学生藜藿和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探问他,和他交往。

失分评析

译文之误出在“门生”一词上。“门生”可当“学生”解,但此处不宜。赵彦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原文中“门生”是两个词,“门”即“门庭”,“生”即“生长”。由于对“门生”一词的理解错误,导致对“藜藿”一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满分答案】

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门庭生了杂草,唯独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问他,和他交往。

【参考译文】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门庭生了杂草,唯独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问他,和他交往。

1.分清是哪类实词,看需不需要翻译。

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译;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写出其今义;一词多义要根据搭配情况选出合适的义项;活用词不仅要关注意义还要关注用法;通假字要确定通哪个字,含义是什么。

2.分析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看是否活用。

译词类活用词,一是要根据语法词性准确判断;二是要译到位,即必须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3.了解前后语境,选取合适的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朱熹与龟年约共论韩侂胄之奸会龟年护客【注】熹以上疏见绌龟年闻之附奏云始臣约熹同论此事今熹既罢臣宜并斥不报。(1)迨归,见侂胄用事,权势重于宰相,于是条数其奸。谓:“进退大臣,更易言官,假托声势,窃弄威福,不去必为后患。”上览奏甚骇,曰:“侂胄朕之肺腑,信而不疑,不谓如此。”批下中书,予侂胄祠,已乃复入。龟年上疏求去,诏侂胄予内祠,龟年予郡,以焕章阁待制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龟年丐祠,庆元二年,以吕棐言落职;已而追三官,勒停。嘉泰元年,复元官。起知赣州,以疾辞,除集英殿修撰、提举冲佑观。开禧二年,以待制宝谟阁致仕,卒。龟年学识正大,议论简直,善恶是非,辨析甚严。(2)其爱君忧国之忱,先见之识,敢言之气,皆人所难

【注】 护客,当时彭龟年正护送金国来的使者回去。

(1)迨归,见侂胄用事,权势重于宰相,于是条数其奸。

(2)其爱君忧国之忱,先见之识,敢言之气,皆人所难。

答案 (1)等到彭龟年回来后,见到韩侂胄主持政事,权势比宰相还大,于是(彭龟年)分条列举他的奸邪之处。

(2)他爱君忧国的真诚,先见之明的见识,敢于进言的气魄,都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参考译文】

当初,朱熹与彭龟年约定共同论斥韩侂胄的奸邪,正巧彭龟年护送金国来客回国,朱熹因为上疏论斥韩侂胄被罢黜,彭龟年听说此事后,附奏说:“当初我约好与朱熹一同论奏这件事。今天朱熹已经被罢,我也应该一同被贬。”皇上没有接受。等到彭龟年回来后,见到韩侂胄主持政事,权势比宰相还大,于是(彭龟年)分条列举他奸邪的事例。龟年说:“他(随意)提拔、罢黜大臣,更换言官,假托皇上的声势,窃取权力作威作福,不把他贬去必定成为后患。”皇上看到彭龟年的奏章很惊骇,说:“韩侂胄是我的心腹,我对他信而不疑,不想他如此行事。”皇上批示下达到中书,让韩侂胄到一祠观任职,很久以后才又重新回到朝廷。彭龟年上疏请求去职,皇上诏令韩侂胄任宫内祠观官,彭龟年任地方官,以焕章阁待制身份任江陵府知府、湖北安抚使。彭龟年请求祠观职务,庆元二年(1196),由于吕棐的指控,彭龟年被革职;以后他三次被追回官职,被勒令停职。嘉泰元年(1201),彭龟年恢复原职。被起用为赣州知州,以有病为由辞去,任官集英殿修撰、提举冲佑观。开禧二年(1206),以待制宝谟阁之职退休,不久彭龟年死去。彭龟年的学识很纯正宏大,议论简明正直,对善恶是非,辨析很严格。他爱君忧国的真诚,先见之明的见识,敢于进言的气魄,都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易错点3 “语境不符”欠考虑

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如果只盯着词语、句子本身,忽视语境(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等),就可能造成对词语、句子的错误理解。理解语句要讲究具体的语境,翻译句子更需要注意语境的重要性。符合语境,就能够做到翻译符合文意;背离语境,则极容易造成误译。

阅读下面语段,翻译画线句子。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

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

考生翻译

御史严厉地批评他,曾樱回答说:“我已经尽力,没有可改正的,只知道我的上级表现不好。”

失分评析

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僚属”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下属”(曾樱的下属),不是自指;“知府”应译为“我”。

【满分答案】

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参考译文】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天启二年,逐渐升迁常州知府。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屯田御史向他索要属吏中应受弹劾的官员姓名,曾樱不回应。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于是自己署名考核为下等,闭门等待罪罚。抚按官急忙安慰挽留,他才出来处理政事。

①关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理解词义

理解一个词语,应从句子结构入手,在句中求其义。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对一词多义、兼类词、词类活用的理解。

②关注其上句、下句,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理解词义

考生可以从叙事类句群里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论述类句群里把握论证的逻辑顺序,由此推断词语的语境意义。

阅读下面语段,翻译画线句子。

子孝政谏曰:“大许唐降,又贰颉利,自取亡也。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孝政不忍见祸之酷也!”即单骑南奔,君璋喻返之,召众与议。恒安人郭子威曰:“恒安故王者都,山川足以自固,突厥方强,我援之,可观天下变,何遽降?”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厥,颉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其下怨,投书于门曰:“不早附唐,父子诛。”孝政惧,欲自归,为君璋所拘。与突厥寇马邑,犯太原,边人苦之。见颉利政乱,知将亡,遂率所部降,颉利追,击走其兵。入朝,拜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君璋不晓书,然天资习事,历职有惠称。贞观中,卒。

(《新唐书·列传卷十七·苑君障传》,有删改)

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厥,颉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

答案 苑君璋赞同他的提议,逮捕元普送到突厥,颉利感激他,派人送给他用锦缝制的皮衣、羊、马。

【参考译文】

他的儿子苑孝政劝谏说:“您答应降于唐朝的同时又依附颉利,这是自取灭亡。如今粮食殆尽人心背离,不及时决断,恐怕发生意外变故,我不忍心见此惨祸!”随即独自向南逃跑,苑君璋叫他返回,(然后)召集众人商议。恒安人郭子威说:“恒安从前是王者之都,山川地势足以确保自己的安全,突厥正强势,可为我援,据此可观天下之变,何必急着投降?”苑君璋赞同他的提议,逮捕元普送到突厥,颉利感激他,派人送给他用锦缝制的皮衣、羊、马。他的部下心怀不满,投书信到门内说:“不早日归附唐朝,父子都会被诛灭。”苑孝政害怕,想自归朝廷,被苑君璋拘禁。(苑君璋)与突厥进犯马邑,侵犯太原,使边民吃尽苦头。看见颉利政局混乱,知道颉利将要灭亡,于是率领部下归降唐朝,颉利追击他,(苑君璋)击退颉利的军队。入朝后,任职安州都督,封为芮国公,享受食邑五百户,赐予丝帛四千匹。苑君璋不通晓文字,但天资熟悉政事,任职期间有贤能之称。贞观年间,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