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六,二喜(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结束了,我最喜欢的三个小队:某某某、少爷和我、小婉管乐恰好位列前三名,超级圆满。

不过作为一名心理人,我发现本季有三支队伍,很擅长从心理角度创作作品。透过心理视角,我心目中就有了不同的top 3。

其一是“胖达人2”。

颁奖礼的时候,吕岩说土豆在生活中是一个怪人,很难相处。这句应该是真心话,如果不是这么难与人相处的土豆,应该也写不出这些“不同”的本子。

我觉得他们的作品里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

他们的作品里总有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无法融入周围的世界。

《当一个龙虾人决定去》里,是一个总会敲坏键盘、无法适应北京的干燥气候、不喜欢吃地三鲜的东北“龙虾人”。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1)

总决赛的作品《《恐龙家族》里,是一个被收养在霸王龙家庭里的人类。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2)

他们最出圈的作品《进化论》里也有类似的设定。被苹果砸到进化出了羞耻心的土豆,发现了惊人的秘密,嚷嚷着要给要给中科院打电话,但却悲哀地发现,他们虽然进化了,但和人类的语言是不通的,他们既没有办法回到原来的族群,也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人类。不止如此,尽管这次,土豆和吕岩同样是进化了的猩猩,但土豆进化的速度太快了。吕岩,“你进化的慢你不懂”,我,依旧是那个无人可懂的人。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3)

有人说,男人至死是少年。我想,土豆至死就是个纯纯的少年,而且是个青春期的少年。

在《恐龙家族》里,恐龙爸爸也提到青春期,他说“青春期就是会产生理认同的一个小危机”。事实上,这可不是小危机,这其实是青春期的“大任务”——也就是追寻“自我同一性”。

这个时候的青少年开始思索诸如“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能够顺利地统合,青少年就能顺利地完成人格的统一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4)

而这个追寻统合的过程,势必是艰难、对立和纷杂的。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常常敏感、多变和冲动的原因。

我们已经知道,《当一个龙虾人决定去》的作品里,那三个要带着“龙虾人”跳楼的人其实是他的三个“分身”,是他的心理阴影、负面情绪和崩溃瞬间。其实,我更愿意相信最后出现的谢楠也是“龙虾人”的一部分,是他心中对未来仍有期望的部分。接纳自己的不同,是成长路上必经的一步。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5)

在出现认同危机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社会支持。无论是亲人、朋友或者老师。

《复活军团》那个作品恰好体现了这一点。严格意义上说,《复活军团》的编著主要是是某某某,胖达人2是参演,我觉得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巧合,这两个作品,在心理意义上是有承接的。

《复活军团》讲述的是张维伊饰演的角色,被同寝室的兄弟们发现想轻生,大家想尽办法帮他打消自杀念头的故事。故事中设定的张维伊,应该是患有抑郁症。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6)

里面有一个笑点在于,一开始我们以为那个要自杀的人是孙天宇,天宇进门的时候整个人显得低落,问道他啥是芒种时,他甚至快要哭出来了。但当别人问他怎么了的时候,他明显地露出强装的笑容,故作坚强地说:“没事”。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抑郁症患者的样子。这其实真正想自杀的那个人,是看上去很正常的张维伊。

很多抑郁症患者,特别是青少年,通常没有经历什么重大打击,但就是“一个小事推着另一个小事,而自己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把他们困在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围城里。

顺道说一下,很多抑郁症患者,更像《黑夜里的脆弱》中阿奇那个样子,被称为“微笑抑郁症”。表面上他是“相当乐观”,是公司年会上“热场子的选手”,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那封藏起来的遗书,那些想死却没有下定决心的瞬间,其实都是他们发送的求救信号。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读懂了,表达出“还有我在乎你,我愿意陪伴你,你是很重要的”,就像复活军团里那些哥们的所作所为,就可能把他们从崩溃的悬崖边拉回来。

还有“阿奇和阿成”。

“阿奇和阿成”的作品,有种基调叫做“说不出口的情绪。”

《黑暗里的脆弱》说不出口的是负面情绪;《开不了口》里说不出口的是父亲对孩子的肯定以及孩子对父亲的感激;《财神来敲我家门》这个故事的引子也是明明项目尾款没结,没钱回家办年货包红包,但面对家人的问候却说不出口。

说说我最喜欢的《黑夜里的脆弱》。这个喜剧的game点很简单,就是阿奇一黑就emo。阿奇通过自己夸张的表现不断强化这个点,让大家笑了又笑。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7)

阿奇为什么不承认过生日被老板喊回来加班的不满?为什么要表现得相当的乐观?

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倾向于否定情绪,特别是那些不好的、负面的情绪。

对男孩子尤为苛刻。

那样会被认为是懦弱、是矫情、是奇怪。

但是,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压死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那一根稻草。

让阿奇emo的看上去是黑暗,导火索看上去是过生日被叫回来加班,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负面情绪不应该表达出来的认知。

这个作品的结尾我很喜欢,在阿成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疗愈下),阿奇通过“系统脱敏”(主动找黑的东西刺激自己),终于释放了自己压抑的情绪,面对光明也能高喊出“我不开心”。

是的,那个有勇气说出“我不开心”的我,才会真的“开心”。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8)

而他最后高喊“我很帅”时,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觉得非常的感动和欣慰。他是真的觉得自己很帅,而这个信念说明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对这些价值的挖掘和肯定,就有可能带着“阿奇们”摆脱黑暗的泥淖。

还有就是“老师好”了。

这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一个组合,这个赛季我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他们止步于12强,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看到他们带来的作品。

老师好,不愧是“老师”,他们作品的着眼点是“教育”,擅长看到教育中的那些小问题,小情绪。

《虎父无犬子》的核心比较简单:孩子的行为很多情况下折射出的是这个家庭的问题;《大考结束那一天》表达的是早就不和的夫妻选择在孩子高考结束之后离婚,这些点很容易引起共鸣。(这两个作品我可太喜欢了,强烈推荐~)

相比之下,《没有学习的人不伤心》就没有这么直白,以至于赛后李诞表示不太理解为什么觉得努力学习会是一种羞耻呢?其实,这个作品反应的是一种“自我设限”的心理状态,是我心目中的top1。

在我的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孩子:

明明戴着耳机在听网课,却说自己在听摇滚;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9)

在雨伞里贴满英文单词、在熄了灯的被窝里偷偷用功。

观众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评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收官)(10)

他们是想“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吗?

并不是的。

他们只是不能接受如果自己拼尽全力,却还是倒数第三和倒数第四的事实。

这就等于承认自己其实是没有能力的人,这太残酷了,会威胁到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我们只能提前放弃努力,把责任推给我其实并不想努力,以避免承认自己努力了也不行。

而容易自我设限的人,往往是那些从小被夸赞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经常有父母老师说“你这个孩子很聪明,就是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如果你用功那肯定是个不得了的人”。他们以为这是在鼓励和肯定孩子,殊不知,这不是肯定是一种评价,反而可能妨碍孩子的自尊。他们会更担心失败,遇到困难更难坚持,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能够持续做得那么好从而配不上之前的赞美。

这些太轻易的夸赞影响了他们对智力和能力的信念,成为他们动机风格的基础,并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就。

当然,这个样子讨论喜剧作品,变成了一件很不好玩的事情。

回归初心,如果最近你情绪“阳”了,我有一个经验可以分享,那就是再回去看看这几个作品。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一些不费脑筋的快乐。

毕竟,如果你快乐了一分钟,那你就快乐了60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