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晋文公重耳,从他离开晋国开始自己流亡生涯的时候,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以后的路,他只是单纯的想活下去,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历经磨难后的成长。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1)

晋公子重耳在骊姬之乱时,晋献公派人攻打蒲城,蒲城人要迎战,重耳不同意,他说:“我是靠了父王的命令才能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来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爱戴,有了百姓们的拥护,就要和自己的父王对抗,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亡吧!”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2)

重耳还不算是个迂腐之人,面对父亲的迫害,他没有像太子申生一样去自杀,也没有选择引颈受戮,但他同样没有对抗父亲的勇气,因此他选择了逃跑,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说。于是他逃奔了狄国。为什的选择狄国呢?因为狄国是重耳母亲的国家,重耳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遇到危险后第一个想到了到狄国去寻求庇护。

眷恋安逸的生活,缺少抗争的勇气。

重耳在狄国住的很安逸,不知不觉中十二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他还娶妻生子,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对于晋国国君之位,可能早就没有了什么想法。安稳平静的日子,只会消磨一个人的斗志和进取之心,这时候的重耳只不过是一个失势的公子,还没有争霸的念头,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树欲静而风不止,他可以选择放弃,别人却不会选择放过他,弟弟夷吾回国继位晋惠公后,他想到了自己这位兄长。和自己的父亲晋献公一样,他安排人准备除掉重耳,以达到永绝后患的目的。

公子娶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左传·晋文公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3)

重耳不得不选择继续出逃,但对于狄国的一切,他很是不舍,他对自己的妻子说:“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来,你就改嫁吧!”重耳这次准备出发去齐国,也是为了保住性命,他还是没有抗争的勇气。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自己的期限是二十五年。对于丈夫的不自信,他的妻子选择了坚守,她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二十五岁了,二十五年后我都五十岁了,还有谁会要个老太婆呢?你放心去吧,我会一直等你的。”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4)

重耳一行人路过卫国,卫国国君卫文公并不以礼相待,他看不上重耳这个晋国的落魄公子。在路过五鹿的时候,重耳饿的实在受不了了,便向路边的乡下人乞食,这个乡下人很不耐烦,他也没有食物,看着重耳这样一个公子,居然要向自己乞食,这不是在奚落自己吗?他没好气的给了重耳一把土,意思很明确,“你去吃土吧!”重耳很愤怒,他用鞭子要打这个乡下人,但是他身边的子犯阻止了他,并对他说:“这是上天要把这个地方送给您呀!”重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于是把这把土收好,对于这个乡下人表示了感谢后离开了。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能听取并采纳他人的建议,这说明重耳在流亡过程中获得了成长。

怒其不争的齐姜,被迫流亡的重耳。

到了齐国后,齐桓公很重视重耳,把齐国宗室之女嫁给了重耳,并且给他八十匹马,重耳又安心在齐国待了下来,有了齐桓公的庇护,晋惠公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重耳身边的人不想让重耳消沉下去,他们于是一起在桑树下谋划离开齐国,这些话被一个婢女听到了,她把这些话告诉了重耳的妻子齐姜。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於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5)

齐姜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去齐桓公处告密,而是亲手把这个婢女杀死,而后对重耳说:“大丈夫志在四方,这个婢女听到了你们的计划,不过夫君放心,我已经把她除掉了,没有人会泄露你的秘密!”重耳说:“我真的没有离开的打算,我舍不得你!”齐姜看着自己的丈夫,这个晋国公子,尽管有些不舍,但还是毅然决然的说:“你放心去吧,齐国虽安逸,但会败坏你的功名!”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6)

重耳还是舍不得眼前的一切,坚决不肯离开齐国。于是齐姜与子犯一起谋划,先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扔上了马车带有。重耳醒过来之后十分愤怒,自己本来在齐国待的好好的,又要让自己颠沛流离,这些人安的是什么心呀!他气的想用戈杀死子犯。

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看到了吧,直到这个时候,重耳还是个被动之人,他离开晋国去狄国,是由于父亲晋献公的逼迫;离开狄国去齐国,是由于弟弟晋惠公的逼迫;而离开齐国继续出走,是家臣和齐姜的逼迫。

重耳从不是个主动的人,他一直在被人逼迫,而非主动采取行动,但在这个过程之中,他看清了很多人,也看清了很多事,自己因此获得了成长。

同宗相欺:哪有什么同宗之谊,只有礼崩乐坏同宗相欺。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腋下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便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的从窗户在观察。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个国君不去研究国家治理,而对于他人的隐私感兴趣,这种国君其昏庸可见一斑,重耳所受的屈辱,也许只有重耳自己可以体会得到,但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重耳选择了忍耐下来,因为他要活下去,继续寻找自己的机会。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7)

到了宋国的时候,宋襄公也给了重耳八十匹马,但是宋国是小国,其他的事情就爱莫能助了,重耳只好选择继续自己的旅程。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下一个目标是郑国。这个姬姓诸侯国,重耳希望能得到同宗的帮助,这也是他选择卫国、曹国、郑国的原因所在,但这些同宗之人都视重耳去草芥,卫国、曹国如此,郑国也是如此。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郑文公没有把重耳当做一回事,对他也很不友好,不能做到以礼相待,重耳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楚国和秦国的身上。

退避三舍:贪得无厌、别有所图的楚王,不卑不亢、坚守原则的重耳。

到了楚国以后,楚王关注的是自己如果帮助重耳回国,楚国具体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对于这种行为,重耳的反应是不卑不亢。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重耳说:“楚国是大国,什么都不缺乏,晋国所拥有的东西,不过是楚国流传出去到晋国的,我怎么能拿来报答你呢?”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8)

楚成王还是不甘心,继续追问重耳,重耳只好说:“如果我能够回到晋国为君,假若晋楚交兵,我可以让晋军退避三舍,如果您还是不满意的话,那么我也只好和你在战场上较量一番了。”

虽然自己逃亡在外,但不能拿国家利益作为自己回国继位的筹码,你可以帮助我,我也感谢你,但是要借机要挟,抱歉,这种帮助我不接受!

对于重耳的不卑不亢,楚成王没有什么办法,只要派人送重耳去秦国,楚成王这么做用心险恶,他知道秦穆公曾经送夷吾回国继位成为晋惠公,但晋惠公背弃承诺忘恩负义,这让秦穆公很愤怒,对于另外一位晋国公子重耳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态度,这叫什么?这叫借刀杀人。

能屈能伸:从落魄无助的晋公子,到能屈能伸的晋文公。

到了秦国之后,秦穆公把五个宗室之女嫁给了重耳,其中就有他自己的女儿怀嬴。有一次怀嬴给重耳端水洗手的时候,重耳洗完手后,用湿着的手挥动起来,让怀嬴离开。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直接指责重耳说:“秦国和晋国是旗鼓相当的国家,你为什么瞧不起我呢?”重耳意识到自己举止失当,于是他脱下自己的上衣,让人把自己捆绑起来,请求得到怀嬴的原谅。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9)

怀嬴不仅是重耳的妻子,也是秦穆公的女儿,更是秦国的公主。重耳当然知道自己的希望就寄托在岳父秦穆公身上,他被怀嬴的话点醒了,自己不能失礼于妻,更不能失礼于秦。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在秦穆公请重耳饮宴的时候,重耳抓住了机会,作为他的舅舅,这次子犯推荐了赵衰陪同重耳赴宴。因为相对而言,赵衰更加善于辞令,在这种场合可以代替更大的作用。宴会上,重耳把秦穆公大大的歌颂了一番,方式是用了一首诗《河水》表示了自己对于秦穆公的感激之情。秦穆公用另外一首诗《六月》作为还礼,这个时候,赵衰恰到好处的说:“重耳拜赐!”重耳赶紧到台阶之下,跪拜秦穆公,秦穆公还想避让,赵衰说:“您用辅佐天子的诗来命令重耳,他怎么能不跪拜呢?”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分析五个,晋公子重耳之亡(10)

至此,重耳完全取得了秦穆公的信任,从落魄公子到不屈之人,重耳经历了十九年的颠沛流离,养成了向春秋霸主的华丽蜕变,但这背后的艰辛又有几人能知呢?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