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把传统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演绎得活灵活现,让人拍案叫绝。这波大戏刚刚拉上帷幕,聚焦古代经典书籍《典籍里的中国》盛装登场,让人不忍错过任何精彩。在一期节目中,共和国功勋袁隆平与明朝《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穿越时空在稻田里握手,让人记住了这位古人,知晓了我们古人除了留给我们“四大发明”,还有同样非常珍贵的书籍宝藏。

明朝最厉害的状元(明朝牛人6次高考)(1)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江西全省一万多名乡试考生中,宋应星排名第三,其弟宋应升排名第六。整个奉新县只有宋家这兄弟俩中举,人称“奉新二宋”。直到1630年,距当年乡试成名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宋氏兄弟依然寂寂无名,命运和宋氏兄弟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老天算是开恩,宋应升被选派为桐乡县令,宋应星仍是在“待岗”。

科举失意并没有让宋应星一蹶不振,他在6次赶考奔波跋涉中,途经过赣、鄂、徽、苏等省许多地方,全面接触到这个社会,清醒看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有太多有意义的事要做。“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以见见闻闻。”他表达了这些年往返,没有什么事情和物件是自己不想知道的,他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完全可以说,宋应星的6次会试之旅,也是6次考察之旅。

宋应星自幼聪敏,有过目不忘之才。除了儒家经典,他还喜欢涉猎天文地理、科学技术、农业工艺等专业书籍,关心万事万物,有着广泛兴趣,被赞誉为“才大而学博”。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宋应星毅然决然选择回归自然,他舍弃了读书人考取功名的独木桥,选择了一条与当时读书人追求不同的道路。在家乡的日子里,他放下书本走向了田野,遍访各类匠人和艺人,到各种行当去调研考察。用大量的时间去读书与实践。

宋应星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后,耗尽心血去编写《天工开物》,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他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给读书人听,“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是很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明朝最厉害的状元(明朝牛人6次高考)(2)

《天工开物》书名来源于两部典籍。“天工”出自《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开物”出自《易经》:“开物成务。”“天工开物”就是说,人要利用自然,用才智、技术,开发出万事万物。

《天工开物》书中梳理了130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8篇。每个篇章的命名都从古书中挖掘。全书以《乃粒》开篇,《乃粒》取自《尚书·益稷》中语句,表达了百姓有了饭吃就能安定下来,国家就好治理;《陶埏》取自《荀子·性恶》中语句,意思是糅合黏土烧成陶器。以《珠玉》结篇,体现了“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民生理念。

宋应星还亲手画了123张配图,表现了270多名劳动者形象。有耕田农民、航海船夫、织锦工匠、作战士兵等等,这些图画栩栩如生。

宋应星所在时期是明朝后期,国家危若累卵。振兴国家,是每个士人的担当。宋应星写这本书是出于关心国计民生,出于重视社会生产,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应用技术,这是一部为民间为社会写的书。宋应星指出,想要增加财富,只有依靠生产才能实现。

宋应星在写作《天工开物》时生活艰难,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他不无悲哀地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他没有钱买参考资料,也没有条件邀集同道中人帮他出主意集思广益,自己只能如此这般了。这样凄凉、无奈的话令人扼腕。

明朝最厉害的状元(明朝牛人6次高考)(3)

含辛茹苦耗尽心血的书印出来后,宋应星百感交集,他在《谈天》文中抒发心声:“所愿此简流传后世,敢求知己于目下哉。”他期望后人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宋应星大半生是在明朝度过的,清朝统一天下后宋应升殉国以死明志,宋应星拒不出仕,死前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不能做官,他是个很有骨气的明朝遗老。国仇家恨摆在面前,他没有可能去剃发入仕。令人遗憾的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为他装扮成标志清人的大辫子,多少有点令人怪怪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