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1)

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

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翻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

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2)

话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伙同谢安、孙绰、支遁等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阴兰亭办派对,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正当大家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一篇《兰亭序》,作为他们宴乐诗文的序言。那时的王羲之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以后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

王羲之酒醒,看见这幅《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幅《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3)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张纸究竟能走出多远?

时光荏苒,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操办国事之余暇,特别喜爱欣赏前代名家墨宝,他尤推崇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常临摹羲之各种书帖,独独慨叹未得《兰亭序》。唐太宗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兰亭序》在僧智永的弟子辩才那里。

这位僧智永正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法极。他自幼出家当了和尚,后世人称释智永,是隋唐书法名家。他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竹筐里。日积月累,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这就是“退笔成冢”典故的出处。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4)

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这又成了另一个典故,叫“铁门限”。他晚年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千字文》,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只是,唐太宗李世民想起右军的《兰亭序》墨宝时,释智永已经圆寂了。

于是唐太宗下旨迎请释智永的牌位进入皇宫内的佛堂里供养,恩赐优厚。过了几天,唐太宗召见其弟子辩才,闲聊时借机问及《兰亭序》。循循善诱,恩威并施。辩才说以前侍奉先师时确实经常看见,师父去世时,治丧忙乱,精神恍惚,不知丢失到那里去了。唐太宗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得打发他回去。

辩才离开京城后,李世民觉得《兰亭序》还是应该在辩才那里。又召辩才入宫,追问《兰亭序》下落,如此反反复复盘问了三次,竟然问不出结果。事后,李世民左思右想,认定《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便对近臣说:“王右军的书贴,都是朕所特别珍爱之宝,其中所有真迹中,最喜欢的就是《兰亭序》。为了得到这本书贴,劳我寝食难安!这个老和尚这么大年纪了,留着它又没用!”又说:“如果派一位有智谋的人去,必定能获取。”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5)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说,此人多才多艺又多计谋,派他去必定能成。于是太宗召见萧翼,萧翼说:“我准备扮成商人模样前去,还得带上王羲之、王献之及其它杂帖两三卷。”太宗依照他说的,给他带上了几卷书画。

萧翼穿上宽大不合体的黄衣衫,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跟随一群商人乘船南下,来到浙江吴兴辩才住的寺院。傍晚时分进入寺内,沿着长廊观看壁画,经过辩才住的院子时,立在门前。辩才远远看见萧翼立在那里,就走过去问他:“请问施主从哪来?”萧翼上前施礼,答:“弟子是山东人,带了些蚕种来卖,凡是经过寺庙都要前往参观拜谒。幸会禅师!”寒暄过后,辩才觉得此人投缘,便请他进屋里坐坐。旋即手谈、抚琴、说文、论史,样样意气相投。辩才对萧翼说:“真是‘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你我不必客套,随便些方好,今夜就请留宿。”辩才端来酒果,俩人饮酒赋诗,通宵达旦,正是相见恨晚!早晨分别前,辩才又对萧翼说:“施主有空就请过来坐坐。”于是,萧翼经常提着酒前往聚会,吟诗喝酒,这么个交往了十来天,寺院内上上下下都混得很熟悉了。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6)

一天,萧翼带来一幅梁元帝画的《职贡图》。辩才观后赞赏不已。于是两人自然而然谈论起翰墨。萧翼说:“弟子祖上传下来二王楷书法帖,弟子自幼喜爱观赏。这次出门也带在身边。”辩才欣喜地说:“明日请带过来让贫道一睹为快。”

第二天,萧翼依约前来,出示二王的书贴。辩才仔仔细细地观赏后,说:“确实不错,但不是二王最佳的作品。贫道有一真迹,非常殊胜。”萧翼问他:“是谁的书画?”辩才答:“是右军的《兰亭序》。”萧翼笑道:“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这么知名的《兰亭序》真迹怎么可能还会存在?!想必是临摹的伪作。”辩才告诉他:“我师父就是王右军的七世孙王法极!在的时候,妥善保存着,临亡之时又亲自托付给我的。传承有序嘛,哪会有差错!你明日看了便知。”

原来,僧智永去世后,确实将先祖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珍爱之极,比之其师有过之而无不及。辩才费尽心思,终于想出了在自己寝室的横梁上凿出一个密龛,用来密藏《兰亭序》。任凭一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威逼利诱,就是不交出《兰亭序》!

第二天萧翼来了,辩才从屋梁的龛内取出《兰亭序》。萧翼见罢,故意乱挑瑕疵,说:“果然是伪作!”不管辩才怎么解释他就是不予认可。

自从给萧翼看过以后,辩才也就不再藏入横梁上的秘龛里了,连同萧翼带来的二王诸帖置几案上。辩才当时已有八十余岁,每天在窗下要临摹好几遍,可见其痴迷右军的书法一点也不亚于唐太宗。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7)

一天,有家施主请辩才去吃饭。萧翼闻之大喜,知道机会来了。于是踱着方步来到辩才的房前,对小和尚说:“我有几卷书画忘拿了。”小和尚替他把门打开,萧翼连同《兰亭序》一并卷裹而去。急急赶往官府的驿站,住进驿馆。叫来驿长,吩咐道:“我是御史,奉旨到此办差。我带着圣旨,赶紧去通知当地的都督来见我!”都督闻讯,立刻疾驰过来拜见。萧翼向他宣示了圣旨,告诉事情经过,然后叫都督派人立即传辩才来见。

辩才仍在施主家,见官家急急派人传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差吏只说是朝廷来人要见他。等辩才到了驿站才知道,原来朝廷来人就是留宿的萧生也!

萧翼对他说:“我是奉皇上圣旨来取《兰亭序》的。现《兰亭序》已到手,请师父来是为了说明真相,就此别过!”辩才听说《兰亭序》已被他拿去,立刻昏厥倒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8)

图: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龙颜大喜。房玄龄举荐有功,赏彩锦一千匹。萧翼更是恩宠有加,提拔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只、金镂瓶一只、玛瑙碗一只,并在瓶碗内盛满珍珠。另赐良马两匹,连同珠宝装饰的鞍辔,还赠赐一套宅第、一座庄园。

唐太宗先是怨恨老和尚,连堂堂天子的面子也不给。之后又想想也这么大年纪了不忍处罚。过了几个月,仍然赐布三千匹,粮食三千石,令当地官府支给。辩才将所赐换成钱币,造了座很精致的三层宝塔。

老和尚自从那次受惊悸以后就病倒了,每天只能勉强喝点稀粥,捱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再说唐太宗得了《兰亭序》,珍爱不已。命专门做拓本的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每人拓数本,用来赏赐皇太子、诸王、近臣等人。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的身体不行了,临终前对高宗说:“我想向你求得一物。如果你真的孝顺我,是不会违背我的意愿的。你说对不对?”高宗在旁哽咽流涕,俯首听命。唐太宗说:“我所要的是《兰亭序》,让它随我去罢。”高宗哪敢违背父皇旨意,慨叹《兰亭序》就此随古人入冥宫矣。

唐太宗的强取豪夺,萧翼的诡计多端。后世人们又是怎样来评价这件事的呢?明朝人李日华所著的《六研斋笔记》中是这样论述的:

“世谓《修稧帖》实书法之楷正者,然太宗得之,以为珍玩,则出萧御史之计,及归昭陵。虽数百年间而御史之盗名为未泯。噫!与温韬辈同可耻也!”

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李世民强取豪夺兰亭序(9)

文中的《修稧帖》即《兰亭序》。文中还提到一位温韬的人物。温韬何许人也?众所周知,民国时的军阀头子孙殿英,光天化日之下拉上军队使用炸药,盗挖慈禧的陵寝。但与这位温韬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新五代史》、《旧五代史》都对这位文韬有专门记述。温韬在他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内,唐朝诸帝的18个陵寝,竟然被他疯狂盗挖了17座。盗挖皇陵之多堪称创历史之最。我们今天阅读前人的这段论述,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愤慨之情跃然纸上。认为萧翼干下的这件事与温韬的所作所为同样可耻。

至于留存世间的那些拓本,唐人所著《书断列传》中说,在当时每一本也值数万钱。那么,如果流传到今天有得此拓本者,真是有大福报了!

当今对民间藏家来说是千载难逢,创造收藏奇迹的年代。只要有些阅历的藏家或许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在我们身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堪称奇迹,将要发生的也许是更大的奇迹。只要有缘,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这正是:凡事皆缘,万事结缘。

作者:葛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