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 郭魂强
1月7日,满载“柞水特产”的车队从陕西省柞水县出发,沿着沪陕高速一路直奔江苏省南京市。春节前这段时间,和小木耳一样备受江苏人民欢迎的还有陕西的红苹果、黄小米和绿茶叶。
“陕货进苏”不但挺进了“长三角”,而且也打进了“珠三角”,已经成了助力陕西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苏陕协作的加持下,陕西农产品在极大丰富了江苏人民餐桌的同时,也让陕西群众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
“多亏了苏陕协作资金,我们茶企才赢得新的发展机遇”。据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统计,刚刚过去的2022年江苏省累计采购、帮销陕西农产品38.84亿元,苏陕协作正在合力践行“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办好”。
“陕西红苹果”江苏普遍受欢迎
“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矮化种植等技术不断发展,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2022年10月26日下午,在陕西安塞区南沟村考察调研,在和当地干部群众谈到苹果产业发展时如此称赞。
说起苹果产业这几年对群众的带动,延川县文安驿镇禹居村果农高风清有说不完的话。他家种植了15亩苹果,由于他家苹果水分足、甜度大,其中10亩在2020年就被对口帮扶延川县的江苏省江阴市通过苏陕协作机制认购。“认购”机制让高风清家的苹果的收益从最早每年收入5万元增长到如今的8万元。
江苏省在延川县挂职干部尹志华介绍说,近年来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的合作模式下,每年都有上千吨苹果从延川县发往江阴市场。2020年,江阴市和延川县联合创新推出“我在延川有棵(亩)苹果树”公益助农活动,11家企业、商会协会分别与延川4镇11村结对共建,签订了为期2到3年苹果园认领协议,两年来共认购260亩苹果树。临时采购变长期认领,两地消费协作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在传统苹果种植已很多年的陕西宜川县壶口镇郭下村,为了帮助当地过果农种植出更多的优质苹果,无锡市新吴区赴宜川县挂职干部在做了一番调研后,用苏陕协作专项资金100万元,为该村的苹果园安装了集信息采集与水肥一体的数字控制系统。该系统集果园数字化环境监控、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杀虫灯、果园数字化视频监控等智慧数字化设备于一体,真正做到赋能苹果产业升级。“如今只需要把按钮一按,一天一夜就能完成100亩果园的浇水施肥,能顶以前大半个月的工作量哩!”宜川果农杨文红每次在谈到这一技术时,难掩一脸的激动。
不仅在陕北延安,地处陕西关中的白水县也因苏陕协作的参与,苹果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完善。2021年,在江苏省扬中市对口帮扶白水县挂职干部的促成下,有超过343万斤白水苹果以高出市场价10%被卖到了江苏市场,其中脱贫群众的苹果约120万斤。此外,先后投资100万元建设保鲜冷链物流,投资1770万元帮白水县建设苹果科技产业园,极大程度地延伸了白水县苹果的冷藏冷链水平。
在陕西铜川,对口帮扶的江苏盐城干部不仅将苹果作为消费协作的核心产品帮助销往南方,每年都会派18名农业技术人员来陕挂职,为铜川苹果种植技术的提升想办法、找思路。2016年以来,盐城市在铜川苹果产业领域共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630万元,建成与苹果产业有关的防冰雹网、分捡线等项目15个。2022年底,盐城市亭湖区和铜川市印台区签署“飞地协议”,计划来年跨省在印台区塬疙塔村投资建设高品质果园。
据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的数字,2016年以来,苏陕协作先后为陕西苹果产业投入帮扶资金2.4亿元,支持各地苹果产业项目207个,采购帮助销售苹果7亿元,有力推动了陕西苹果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助力构建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完整匹配的现代苹果经济体系。红苹果正在成为苏陕协作惠农最明显的产业之一。
陕北黄小米阔步挺进“长三角”
2021年9月13日,到陕西米脂县高西沟村考察调研。他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老乡拉家常,称赞米脂小米“煮出来的粥上面就像有层油一样,喝起来香香的,光喝小米粥就喝不够”。
在江苏省扬州市对口帮扶榆林市的工作中,以黄小米为代表的杂粮产业近年来一直是扶持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为推进榆林市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苏陕对口协作累计在榆林投入项目资金8990万元、实施相关项目24个,项目涵盖了小米的种植基地改造升级、精深加工和检验检疫等融合发展。
早在2019年,对口帮扶米脂县的江苏省高邮市,就帮助米脂县建起了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个规划用地600亩、总投资6亿元的苏陕产业园区,在2020年9月被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批准认定为第二批“100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了深度挖掘米脂小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内涵,提升小米经济附加值和“溢出效应”,高邮市对口帮扶米脂县联络组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截止目前,已招引小米相关产业企业7家。其中江苏企业家投资3500万元的陕西苏米秦食品加工项目,着眼于小米的“产、供、加、销”一体,实现了当年招引、当年投产、当年达效的“苏陕速度”。
2016年以来,对口帮扶清涧县的扬州经济开发区用苏陕协作资金1100万元在清涧县支持4个杂粮产业项目。扬州赴清涧县挂职干部王公锋不仅带人将清涧小米卖到了以江苏为主场的“长三角”,他每年还组织当地小米生产企业到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助农卖米”。
据扬州市经开区对口帮扶清涧县联络组统计,扬州干部这两年累计帮助清涧县销售小米等农特产品近1亿元,形成了“以销带产,产销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带动近2000户5000多清涧县群众实现脱贫和增收。因苏陕协作的助力,成立于2019年的清涧县西部粮仓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为现有杂粮加工厂4个、分公司13个、全职员工300多名,拥有“西部粮仓”“粟如金”“手艺人”3个自有品牌,实现年产值1.97亿元。
消费帮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在陕西考察的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直播平台前,这样点赞当地特产黑木耳。其实柞水当地人都知道,柞水的小木耳产业之所以能成长为口中的“大产业”,这完全得益于这些年苏陕协作从资金、技术和销售等多方面给予的大力扶持。
为了发挥突出“产学研用”对柞水木耳产业的协同推进,江苏在陕挂职干部常年与江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沟通对接,主动构建技术交流运用平台和技术支撑协作平台,积极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流活动,把江苏食用菌尖端技术引入陕西柞水,一方面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在柞水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也为当地木耳产业赋能科技创新元素。
据江苏在陕挂职干部、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组长魏巍介绍,近年来苏陕协作先后帮助柞水县援建木耳菌包厂、木耳基地、木耳大棚、精深加工、废弃菌包利用、消费平台、产业培训等全产业链项目32个,带动就业超过2000人,拉动社会投资6亿余元,全县6944户群众牢牢镶嵌在木耳产业链上,户均增收5000元。
为了给柞水群众的木耳打开销路,江苏挂职干部在创新线上线下联动促销、商超连锁同步展销、政企结合代货营销等消费帮扶模式的同时,他们有效发挥供销社、总工会联动作用,全方位拓宽柞水木耳在南京市场的营销渠道。南京市还专门开通地铁“柞水木耳号”品牌专列,如今柞水木耳已成为了“最受南京市民欢迎产品”。
来自南京市对口帮扶商洛市的数据,2021年以来江苏省共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42亿元助力陕西商洛地区发展木耳产业和菌类种植。在苏陕协作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商洛市以小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了4.55亿袋,鲜品产量46万吨,产值达82亿元。
除“小木耳”之外,陕西的茶叶、猕猴桃等农副产品也不断被苏陕协作赋能,从三秦大地走向全国。陕西勉县的茶园大都在高山上,交通不便导致茶树缺乏管护,茶园逐渐荒废。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在勉县挂职干部了解情况后,2022年安排苏陕资金130万元,为勉县阜川镇小河庙村毛坡山茶园建设了蓄水池和产业道路。茶园的干旱季节灌溉和交通运输难题从此成为历史。“多亏了苏陕协作资金,我们茶企才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当地茶农刘玉娥认为。
在陕西商南县,2017年至今苏陕协作共计为商南县产业产业投入帮扶资金3320万元,支持当地15个茶产业项目发展,直接带动3000多户茶农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对口帮扶陕西镇巴县的的南通市通州区,去年不仅帮助镇巴县新建了4300平产业展销展示体验区,江苏来陕挂职干部沈新宇还亲自为镇巴茶产业及镇巴茶叶代言。每次回江苏,他都会带着当地的茶产业宣传片和茶叶体验包走访东部地区的企事业单位。
近年来,苏陕协作大力扶持陕西茶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仅在紫阳一个县就投入苏陕协作资金近2.2亿元,支持紫阳县170多个富硒茶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新建和改造茶园3.5万余亩。如今紫阳县有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年产茶8000余吨,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3000元以上,累计带动3万余脱贫人口增收。
从“小木耳”到“红苹果”,从“绿茶叶”到“黄小米”,“陕货入苏”的背后一方面是国内大循环市场的日渐成熟,另一方面也是苏陕两省通过消费帮扶和产业增收,2022年江苏省累计采购、帮销陕西农产品38.84亿元,让广大陕西群众收益,增强致富信心,从而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