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全面清理“公参民”学校,要么改成公办,要么停招。

民办学校如果想继续办学,需要具备“六独立”原则,即教师独立、财务独立、招生独立、办学独立、教学独立、行政独立,条件十分严格。

随后,全国不少城市逐步开启了“私改公”进程。

《通知》给到的整体期限是两年左右,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审慎推进”,然后“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平稳过渡。”

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家长,各方各面都因为改革而忧心忡忡,“平稳过渡”实现的格外艰难。

就在上周五,河东区教育局发布公告,宣布今年秋季多个中小学将停止招生,现有的所有在校生将转为公办,不再收取学费。

天津南开小学私转公(天津民转公打响第一枪)(1)

X先生盘点了市内六区所有的民办小学及初中,表格如下:

天津南开小学私转公(天津民转公打响第一枪)(2)

河东以及红桥的学校已经明确停止招生,其他区的改革也将逐步展开。

河北区的情况跟红桥河东区别不大,而和平、河西、南开这三个教育强区的变动显然牵动着许多学生家长的心。

总的来看,南开区的小学以及初中不少都具备“六独立”条件,目测变动不大。

而和平以及河西区则有不少学校面临私转公,这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

那改革之后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接着往后看。

01

影响

政策的改变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影响显然是不一样的。

就天津的情况来说,私改公对和平、南开还有河西这几个教育强区的原住民来说影响就没那么大。

因为区里的公立学校本身就很强,取消私立只是降低了点教育上限,但下限被这些老牌公立学校兜的结实,所以还能接受。

除了这部分人群,私改公政策对那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家庭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不是教育强区的原住民,那就买套学区房落户,成为原住民。“钞能力”往往能解决很多问题。

这么看下来,要想在政策变动下不受或少受影响,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命好,二是钱多。

而对于那些区域里教育资源比较薄弱,经济上也够不上学区房,但有能力让孩子上私立校的家庭来说,私改公就成为了一个十分糟糕的坏消息。

这些家庭以往可以通过上高学费的私立学校,一定程度上弥补“命不好”或者“钱不多”的不足。

户口虽然动不了,但是2020年之前,家长还是可以想办法让孩子上其他区的优质私立学校;

而在今年民转公之前,也可以让孩子在区内选择上私立学校。虽然教育质量上比不上和平南开,但是比区里的一般公立学校还是强,学习氛围也能好一些,这也算是个改善。

这次私改公,直接把这类人群的教育改善方式抹平了,想让孩子去好学校上学,就只剩了买房一条路。

可是学区房不是一般人想买就能买的,平静的接受现实又不甘心,他们处在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

而私改公的最大受益者,似乎是那些买不起学区也上不起私立学校的普通人。

以前羡慕别人因为户口的问题或者有经济实力就能上好学校,现在私立取消了,都分区分片,大家终于都一样了。

这样的思维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02

困难

教育资源是否优质,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师资力量。

私立改公立之后,教师的去向还未可知,各地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神仙下凡”是不太可能的,流动或分散也一定会是小范围。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虽然统一了入学方式,但天津的教育资源还是集中在那少数几个地区,这个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之前天津也有过两次对民办校的改革,一次是2015年把市区小升初改成摇号入学,另一次是2020年的公民同摇。

这两次改革的目的都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但结果却都是让各区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03

写在最后

政策不变的时候,很多人抱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抱怨能上好学校就是因为钱。

现在好了,单单有钱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除非有很多钱。

从这个角度看,私改公确实是让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却仍然没有改变。

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次教育体制的大变动究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当今一时一地因为政策变化而导致的浮躁与动荡,而看不到更长远的未来。

政策是不是利在千秋需要很长时间去证明,而我们不过是处于变革期的经历者。

很多无奈,很多辛酸,但除了面对别无他法。

私改公的政策虽然已经出了将近一年,但对天津来讲才刚刚进入了改革的阵痛期。

红桥和河东的政策只是个预热,和平、南开、河西的改变才是重头戏。未来究竟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