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人们误导的名言(3句被误解千年的)(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言流传至今,让人们感叹古人的智慧,但有一些名言的真正含义却被现代人所误解。

以德报怨

那些被人们误导的名言(3句被误解千年的)(2)

中国古代文化提倡在法律之外,强调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周文王曾在《易经》中写到:

“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孔颖达疏》中写到:

“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

有人说,古代重视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才有了孔子提出“以德报怨”的说法,即不计别人的仇恨,反而给他好处。

然而,这个讲法是不对的。

据《论语·宪问》记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用道德来回应别人对我的怨恨的做法,可行吗?

孔子回答,如果用道德回报怨恨的话,又用什么来回报道德呢?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去回应怨恨,用道德来回报道德。

实际上,孔子的这句话换个方式说,就是:

  • 别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人一丈;
  • 别人若欺负我,我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可见,孔子并非迂腐之人,乃是真性情之人,只是“以德报怨”的意思被后世人曲解了。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那些被人们误导的名言(3句被误解千年的)(3)

中国有句俗语——“妇人之仁,难成大事”,这最早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这段话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说项羽路遇生病之人,便会因同情他们而落泪,并分给他们饮食;但项羽的部下因军功可以封爵时,他却由于小气而舍不得封赏他人。这便是项羽不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然而,韩信还少说了一点项羽的“妇人之仁”——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这表明了,妇人之仁,终究难成大事。

中国名言中,与此同义的,还有“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意为:

如果不能心狠手辣,就不能成为成大事的大丈夫。

这句话常见于元代,戏曲、杂剧家马致远在《汉宫秋》一折中写道:

“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刘致在《上高监司·尧民歌》中写道:

“法则有准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说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

然而,这句话是被后人误传,它原本是: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句话的含义是,气量小的人并非君子,没有度量的人不是真丈夫。

原本是鼓励培养人们心胸气度的积极向上的名言,却被后人误传为“不狠毒就不会成功”,可见误传名言的恶劣影响了。

存天理,灭人欲

那些被人们误导的名言(3句被误解千年的)(4)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统治世人的工具。

到了两宋时代,经过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

  • 将“三纲五常”等伦理纲常抬高“天理”的程度;
  • 将“天理”奉为儒家道德神学,

使“程朱理学”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人们普遍认为,“程朱理学”是站在人性的对立面的,因为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性”。

然而,朱熹的这个观点也是被后世人所误解的。

这句话并非是指,用儒家理学教条来限制人性。

  • 所谓“天理”是指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 所谓“人欲”是指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是人的基本需求之外的欲望,如私欲、贪欲、淫欲、口腹之欲等。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存善,去恶,在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的情况下,去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朱子语类·卷十三》中赠记载朱熹的观点: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可见,“存天理,灭人欲”并非让人们禁欲,而是不提倡人们纵欲,相信大多数现代人也会认同这个价值观的。

那些被人们误导的名言(3句被误解千年的)(5)

中国古代名言数不胜数,但经过了长时间的传播和人们的引申,其中一些名言的原本含义被后人曲解,由此引发的谬误,可称得上“名言引发的血案”了。

那些被人们误导的名言(3句被误解千年的)(6)

,